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结构

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知识结构

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基本线索:
西方人文精神的产生智者运动(公元前5世纪)
西方人文精神的复兴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公元14——17世纪)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成熟启蒙运动(公元17、18世纪)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希腊先哲
1、时间地点:公元前5世纪的希腊
2、背景:师生回顾古代希腊的民主政治
①希腊工商业的发展; (根本原因)
②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与成熟,社会环境比较宽松;
③平民地位的提高及公民参与政治的需要;④希腊先哲勇于探索善于思辨的精神
3、主要代表及其主张
(1)普罗泰戈拉(智者学派的代表)
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

强调认识社会、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这一切构成古代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讨论的重点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社会。

作用:积极的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地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西方人文精神的最初体现,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消极的智者学派过分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认为没有是非之别,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对人行为的约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公德这样的思想方法给主观随意性和极端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2)苏格拉底
主张: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②“知德合一”(苏格拉底与智者学派的主要区别)
③“认识你自己”(全面认识人性,人之为人在于人有道德理性)
作用: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探究1:苏格拉底与孔子?
探究2:同时代的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有何异同点?
相同点:把人类及其环境作为探究的课题。

以人为研究对象,肯定人的价值。

不同点:智者学派否定一切对人的约束;强调个人自由,忽视社会道德。

苏格拉底强调个人的要求必须符合一定的道德规范,强调美德对人的重要性。

如何理解“知德合一”这个哲学命题。

(知识和技能是求得道德的手段,道德是知识和技能的目的,但是两者必须统一,两者同等重要)
(3)柏拉图
著有《理想国》,鼓励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亚里士多德
提出“我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强调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创建了逻辑学。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4、影响
促使希腊文化的发展对雅典公民的思想启蒙和解放起了积极作用
③是西方思想史上人文精神的起源
过渡:到了14、15世纪,这种人文精神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并且成为一面旗帜,指引着欧洲新兴的资产阶级进行了一场反封建、反神学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托起近代欧洲的力量。

在历史上,我们将之称为“文艺复兴”。

二、人文精神的发展——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