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史-2011级4班 臧凯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史-2011级4班 臧凯

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历史201112227 臧凯一、演变历史以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从而建立起正式的中央银行体制为标志,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开始实践。

在总体上,我国货币政策可以1997年作为分界线,之前主要是以反通货膨胀为目标,表现出抑制需求的特征;之后是以反通货紧缩及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表现出扩大需求的特征。

当然,具体到不同的周期阶段,货币政策在实施中也会存在着扩张与紧缩的方面。

(一)、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演变在我国学术界,对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问题一直存在着争论。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普遍的认识是把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也当作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1995年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法》则明确地将货币政策的目标界定为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1、1984—1997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1)1984—1986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反通货膨胀在中共十二大提出“翻两番”战略目标的激励下,我国经济从1982年开始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

经过连续两年多的扩张,至1984年第四季度,经济已显现了明显的过热势头:为满足高速经济增长中的投资和消费需求,财政收支出现较大赤字,而弥补赤字的货币超量发行,使得通货膨胀率直线上升,致使1984年10月中旬发生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抢购风潮”。

面对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央行开始实施以平衡信贷、降低通货膨胀率为主要目标的货币政策。

应该说,这次货币政策实践是我国在宏观经济管理方式上由直接的行政和计划干预向运用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间接调控过渡的第一次重大尝试和标志。

不过,由于当时经济的市场化程度不高,货币政策工具也不完善,因而政策的效果并不理想。

(2)1987—1991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反通货膨胀为了满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国家从1986年第二季度开始通过赤字财政来维持投资与消费需求。

特别是1988年实施财政的“包干”体制后,地方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更加迅猛扩张。

针对需求总量膨胀——财政赤字——货币超经济发行——物价上涨之间的恶性循环已严重地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为了对付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从1988年第四季度起推行了以紧缩为重点的“治理整顿”措施。

通过“控制总量,调整结构”的货币政策的实施,经济于1991年回复到了低通胀下的快速增长路径。

(3)1993—1997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反通货膨胀+国际收支平衡1992年,中国经济开始了新一轮周期的启动,到1993年上半年,持续高涨的投资发展热情和宽松货币政策所引发的通货膨胀压力的全面释放,致使中国经济再度过热起来。

在国内金融市场上,由于经济增长持续升温,特别是刚起步还不规范的证券和房地产市场投资收益率过高,各方面对资金的需求处于高度扩张的状态,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

与此同时,大量出现的银行违章拆借,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和社会的集资热,严重地冲击了金融市场的正常秩序,整个金融形势陷入了混乱局面。

在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大幅度贬值,国际收支出现恶化趋势。

由于巨大的国内需求压力,在高涨的投资需求压迫下,财政赤字和货币供应的超常增长,使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开始全面释放出来。

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抑制日益严重的通货膨胀和平衡国际收支。

2、1998—2002年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反通货紧缩+经济增长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所特有的需求不足开始出现,宏观经济非均衡的情势日益突出:(1)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市场上95%以上的商品供给大于需求,中国第一次告别短缺而进入了“过剩经济”时代;(2)物价持续低走,通货膨胀逐渐转变为通货紧缩,自1997年8月生产资料价格指数首次进入负增长时期之后,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又相继于1997年10月和1998年3月开始出现负增长态势;(3)自1997年以来,城镇公开失业人数日趋增加,与此同时,作为体制转轨时期特殊失业现象的职工下岗问题也在不断扩大;(4)亚洲金融危机减缓了我国出口需求的增长,从而减缓了靠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并促使外资投入大幅度减少。

鉴于通货紧缩、内需不足及靠出口拉动经济增长无望的情势,1997年下半年,决策层明确地把扩大内需作为主要任务,货币政策被首选为对付通货紧缩和促进经济增长的宏观经济政策。

1985年9月22日“广场协议”签订,美国、联邦德国、法国、英国和日本5国有秩序地使主要货币对美元升值,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

但美元下跌对美国经济几乎没有造成负面影响,却迫使日本当局降低利率、日元升值、导致日本商品在美国市场的竞争优势减弱,出口严重受挫,资本大量涌向股市和房地产市场。

(二)、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演变一般地,货币政策的实施必须借助于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通过中央银行对中间目标——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货币流通量等的调节和作用进而影响最终目标。

在我国,由于金融市场相对不发达,市场机制也不完善,货币政策实践中更多地是以货币供应量(包括信贷规模、M0、M1、M2等)数量指标作为中间目标;作为价格指标的利率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作为中间目标,但因其非市场化,并未成为真正有效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1、1984—1997年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信贷规模+货币供应量在1984—1997年间,每一次经济过热很大程度上都是信贷失控和货币投放过度的结果。

由于我国中央银行长期是以信贷规模和流通中的现金(M0)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因此,在经济扩张阶段,可以看到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增长率(M0)明显地要超出其它年份,如1984年的发行量为262.3亿元,比上年增长49.5%;1988年发放的贷款总额上升了28.6%,M0发行量为679.5亿元,比上年增长46.7%;1992和1993年的M0发行量分别为1158.2和1528.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6.4%和35.3%。

缘于我国金融市场的不发达、不完善,应该说,1984—1997年间的货币政策选择贷款规模和以M0为主的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它们不仅简单易测,而且具有较强的直接操控性,在总需求大于总供给的条件下具有非常明显的政策效应。

同时必须指出的是,由于微观经济主体的制度分割,以及银行的制度局限,致使1984—1997年间的货币政策表现出了在过度投放货币与过度紧缩货币供应之间大幅摇摆的特征,也由此导致了中国经济运行经常陷入“一放就热”——“一热就收”——“一收就冷”的循环怪圈。

2、1998—2002年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货币供应量+利率1998—2002年间的货币政策中间目标选择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突出地表现在:取消了以往最重要的贷款规模限额,尽管仍然以货币供应量为目标,但更加重视M1和M2指标;开始将利率变量纳入中间目标范畴。

之所以取消贷款规模限额,主要是因为:(1)为了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出口增长受阻和国内通货紧缩下的有效需求不足,要实现扩大内需的目标必须增加贷款规模和货币供应量;(2)在商业银行为减少不良贷款比例、降低金融风险而实行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改革下,商业银行为稳健经营,普遍存在着“惜贷”现象,银行的存贷差不断扩大;(3)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由计划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变,使市场经济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工具充分发挥效应。

转而重视M1和M2指标是基于M1与经济增长、居民收入以及物价水平之间存在着稳定的、规律性的联系,M2也与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之间具有稳定的相关关系。

取消贷款规模限额后,货币政策的实际结果是,由于银行改革及其行为的日益理性化,取消贷款规模限额并未导致贷款规模的失控,银行与企业的贷款与借款行为都变得更加谨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更趋稳定和合理。

1998年以来,货币政策虽然退出主导政策地位,但在协调配合以积极财政政策为主的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中,货币政策依然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

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优化了信贷结构,扩大了信贷范围,使许多急需资金的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居民消费等获得了信贷支持;另一方面,作为国债增发的配套要求,使众多的基础设施项目、技改项目等得到了相应的配套资金。

早在1996年,当经济“软着陆”不久,经济增长率和物价水平旋即向下走低的情况下,实际利率已被意识到应该作为一个重要的调控变量并开始纳入中间目标选择。

如果说1996和1997年的三次下调名义利率还只是因物价下降而作出的技术反映的话,那么,1998年以来的五次利率工具操作则显然是中央银行为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而主动调整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自觉选择。

通过调节利率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的需求行为。

但由于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体制改革预期的不确定性,试图扩大居民消费和投资需求方面的效应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其直接的表现居民储蓄存款仍在大幅增加。

二、我国货币发展的阶段1.古代货币发展史古代货币的发展史指的是从先秦到鸦片战争前期货币的发展史。

中国的古代货币制度,与其它国家不同,不存在什么本位制度,也没有主币副币之分,往往金、银、铜、谷、帛以及后来的纸币都同时不同程度地行使货币的职能,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有所侧重而已。

各个朝代的货币制度也很不一致,即使一个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也有种种变化和区别,叙述起来不胜枚举。

在这一期间,我们大致将货币的发展分为先秦钱币、秦汉钱币、三国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代钱币、辽金西夏、元明清阶段,货币的发展由最早的贝币到秦半两、五铢钱、开元通宝以及北宋纸币“交子”的出现等等。

由于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独领风骚,所以此时中国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理论的研究、货币制度的发展以及货币制造技术工艺的进步,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对古代世界上国际经济交往,特别是亚洲各国货币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古代文明史上的一丛艳丽之花。

2.近代货币发展史在此期间,主要指的是辛亥革命,民国时期,人民政权革命三个阶段。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先生在海外发行了筹饷券,南京临时政府发行了军事用票和军用钞票,这些为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民国时期,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及地方省、地、市、甚至县,亦都相继发行了各类众多的钞票,铸行了多钟金币、银元、铜元、镍币等货币。

人民政权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组织,发行了银铜纸布等货币,这些统称为人民政权货币,这些币在各个历史时期,对稳定金融,推进革命形式的发展,扩大任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公共,乃至中国的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都发挥了重大作用。

3.当代货币发展史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当代货币的发展史大致经历了国民经济恢复,“一五”计划时期,大跃进,国民经济调整,文化大革命和改革开放等六个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