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
成语具有传承性、定型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都要求服务于社会的语言做相应的发展,自然也就造成了成语的发展和变化。
下面是为您整理的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龙凤呈祥[lóng fèng chéng xiáng],指吉利喜庆的事。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龙和凤代表着吉祥如意,龙凤一起使用多表示喜庆之事。
成语“龙凤呈祥”出自《孔丛子。
记问》,也有许多关于“龙凤呈祥”的典故传说流传和几部同名影视作品出品。
龙凤呈祥是汉族民间年画之一。
属门画形式,单幅,多贴在屋门之上以表示吉祥瑞庆。
画面绘两个清俊童子,四周环以古瓶、几案、双鱼等吉祥图案。
构图均衡、对称,极富装饰味。
春秋时代,秦穆公有个小女儿,生来爱玉,秦穆公便给她起名叫“弄玉”。
弄玉生性自由烂漫,喜欢品笛弄笙,穆公疼爱她,便命工匠把西域进贡来的玉雕成笙送给她,公主自从有了玉笙,吹笙的技艺更加精湛。
长到十几岁时姿容无双、聪颜绝伦。
秦穆公想招邻国的王子为婿,弄玉不从,自有主张,若不懂音律,不是善奏乐器的高手,宁可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好依从公主。
一天夜里,公主倚栏赏月,用玉笙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神往,释放心中怀春的心情,这时一阵袅袅的洞箫声和着公主笙乐响起。
一连几夜,笙乐如龙音,萧声如凤鸣,合奏起来简直就是仙乐一般动听,整个秦宫都听得见,以至方圆百里。
穆公问其原因,公主说是从很远的地方想和的。
秦穆公便命大将孟明一定要找到吹萧人。
一直找到华山脚下,听樵夫说有一青年叫“萧史”在华山中峰明星崖隐居,善吹箫,音可传数百里,孟明来的明星崖把箫史带回了秦宫。
此时正值中秋,秦穆公见他的箫也为美玉所制,非常高兴,便请来公主,两人一见钟情,便合乐起来,一曲不曾奏完,殿内金龙、彩凤都好像翩翩起舞起来,众人听的入痴,齐赞说:“仙乐!“,弄玉和箫史完婚之后便住在宫里。
箫史教弄玉用箫学凤鸣,弄玉教箫史用笙学龙音,学了十几年,真的把天上的凤引下来了,停在了他们的屋顶上,不久龙也来到他们的庭院里。
一日,箫史说:我怀念在华山幽静的生活。
弄玉说:我愿与你同去享山野清净,二人合奏起来,片刻龙飞凤舞,祥云翻腾,弄玉乘上彩凤,萧史跨上金龙,一时间龙凤双飞,双双升空,龙凤呈祥而去!
后来人们为纪念弄玉和萧史的动人故事,就用“龙凤呈祥”来形容夫妻间比翼双飞、恩爱相随、相濡以沫、怡合百年的忠贞爱情。
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二:不时之需不时之需(bù shí zhīxū):用来指随时的,不是预定时间的需要。
出自宋苏轼《后赤壁赋》。
宋朝时期,密州知府苏轼因为写诗被诬陷入狱,后来被贬到黄州
团副使。
他在黄州期间,遇到两位好朋友。
朋友弄到一条新鲜鲈鱼,苏轼问夫人要酒,夫人王闰之早就给他准备酒以备他不时之需。
他们乘船去游赤壁,一直玩到尽兴而归。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在不预定时间的需要,做任何事情前都可以做一下前期准备工作,总有一天会有用到的地方。
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要成功就要多方面充实自己,多栖培养能力,机会到来的时候,自身的能力就能起到不时之需的作用了。
有历史典故的成语故事篇三:迎刃而解迎刃而解[yíng rèn ér jiě],意为把竹子劈开口,下面的一段竹子就迎着刀刃裂开了。
比喻主要问题解决了,其它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或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
杜预是曹魏尚书仆射杜畿的孙子,幽州刺史杜恕的儿子。
杜预学问广博,通晓历代兴亡成败的道理。
最初,杜预的父亲杜恕与司马懿不和,结果被关在监牢中死去,杜预很长时间不能释怀。
司马懿、司马师死后,司马昭继承父兄的位子,杜预娶了司马昭的妹妹高陆公主为妻,被任为尚书郎,继承其祖父的爵位丰乐亭侯。
在职四年后,进入司马昭的相府中担任军事幕僚,参与了曹魏灭蜀的军事行动,因功增加封邑一千一百五十户。
曾经做过镇南大将军、荆州总督等高官。
他做镇南大将军的时候,曾带兵攻打吴国,不到十天就占领了吴
国的许多重要城池。
他觉得吴国军队的战斗力很差,就率兵趁胜追击。
正在此时,有人认为吴国实力雄厚,就出来劝阻他:“吴国建国多年了,国力积蓄得很厚实,不可能一下子就被打跨。
现在又是夏季,天气炎热,我们晋国的士兵从小就生活在北方,对南方的气候条件很不适应,与他们作战对我们很不利。
我劝你还是趁早收兵,等夏天过去天气凉爽后,再考虑攻打吴国吧。
”
杜预听他说完后,考虑了一会儿,说现在我军连胜数仗,士气非常旺盛。
而吴国则连败数仗,军队的士气非常低落。
我们这种士气旺盛的军队,去打败那些士气低落的军队,其形势就如同用锋利的刀子劈竹子一样,只要把竹子的前几节劈开了,后面的几节,将刀放在竹子中,就会一下子破开。
我们只要乘胜追击,一定会扩大战果,彻底打跨吴国。
于是,杜预就带领晋军大举进攻,结果真如他所说,很快就把吴国灭掉了,从而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杜预还朝,被封为当阳县侯,封邑增加到九千六百户。
武帝仍命杜预镇守江南,杜预在这里兴修水利,兴办学校,造福一方,百姓亲切地称他为“杜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