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二诊模拟考试理综1.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正确的是()A. 将可见光通过胶体出现“光路”是因为发生了光的折射B. 胶体能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故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C. 牛奶、墨水、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D. 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继续长时间加热、搅拌可制得Fe(OH)3胶体【答案】B【解析】分析:A.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是因为发生光的散射;B.只有胶粒带有电荷的胶体在通电时发生电泳现象;C.胶体是分散质直径在1-100nm的分散系,氯化铁溶液不是胶体;D.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是:向沸水中滴加少量饱和氯化铁溶液,加热至溶液呈红褐色即可。
详解:A.将可见光通过胶体出现“光路”是因为发生了光的散射,故A错误;B.胶体具有吸附性,吸附阳离子或阴离子,则胶体粒子带电,在电场作用下会产生电泳现象,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C.牛奶、墨水属于胶体、氯化铁溶液不是胶体,分散质微粒直径不同是分散系的本质区别,故C错误;D.以向沸水中逐滴加入少量饱和FeCl3溶液,可制得Fe(OH)3胶体,继续加热搅拌,发生聚沉,得到氢氧化铁沉淀,故D错误。
所以B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本题考查了胶体性质的分析应用,主要是胶体特征性质的理解,掌握基础是关键,题目较简单。
2.下列有关工业制备的说法正确的是()A. 从海水中可以得到NaCl,电解NaCl溶液可得到金属钠B. 工业上利用Cl2与澄清石灰水为原料制备漂白粉C. 由于海水中碘离子浓度很低,工业上是从海产品(如海带等)中提取碘D. 工业上制备盐酸是利用Cl2 与H2 光照化合后再溶于水而制得【答案】C【详解】A.海水晒盐得到NaCl,通过电解熔融NaCl可制备Na,电解NaCl溶液不能得到金属钠,故A错误;B.因氢氧化钙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小,为提高漂白粉的产量,工业上利用Cl2与石灰乳反应来制备漂白粉,故B错误;C.由于海水中碘离子浓度很低,工业上一般从海产品(如海带等)中提取碘,故C正确;D.由于Cl2 与H2 光照化合会发生爆炸性反应,所以工业上制盐酸通常将氢气在氯气中燃烧化合后,再溶于水制得盐酸,故D错误;答案选C。
【点睛】工业制取钠为电解熔融氯化钠,反应的方程式为:2NaCl(熔融)2Na+ Cl2↑;电解氯化钠溶液的反应方程式:2NaCl+2H2O2NaOH+2H2↑+2Cl2↑,这是氯碱工业的反应。
3.设N 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常温常压下,3.2 g肼(N2H4)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0.4N AB. 标准状况下,4 .48LCO2和N2O的混合气体中含有的电子数为4.4N AC. 0.5L0 .5mol·L-1醋酸溶液中含有的分子数目小于0.25N AD. 常温常压下,NaH 与水反应产生2g氢气时,转移电子数为2N A【答案】B【解析】A. 3.2 g肼(N2H4)的物质的量为3.2g÷32g/mol=0.1mol,其分子结构中除了含有4个N-H键外,还含有1个N-N键,所以3.2 g肼(N2H4)中含有的共价键数目为0.5N A,故A 错误;B. 标准状况下,4.48LCO2和N2O混合气体的物质的量为0.2mol,而每个CO2分子和N2O分子均含有22个电子,则所含电子总数为4.4N A,故B正确;C. 醋酸溶液中除了醋酸分子外,还含有水分子,所以该醋酸溶液中含有的分子数目大于0.25N A,故C错误;D. NaH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H+H2O=NaOH+H2↑,由反应方程式可知,当反应产生2g氢气时,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1mol,个数为N A,故D错误;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有关计算和判断,掌握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物理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试题难度中等。
本题的易错点是C项,解题时要注意在醋酸溶液中除了含有醋酸分子外,还含有水分子。
4.克伦特罗是一种平喘药,但被违法添加在饲料中,俗称“瘦肉精”,其结构简式如图。
下列有关“瘦肉精”的说法正确的是()A. 它的分子式为C12H17N2Cl2OB. 它含有氨基、氯原子、碳碳双键等官能团C. 1mol克伦特罗最多能和3 molH2发生加成反应D. 一定条件下它能发生水解反应、酯化反应、消去反应、氧化反应、加聚反应等【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A、根据克伦特罗结构简式知它的分子式为C12H18N2Cl2O,错误;B、根据克伦特罗结构简式知它含有苯环、氨基、氯原子、羟基等官能团,不含碳碳双键,错误;C、该有机物含有1个苯环,1mol克伦特罗最多能和3 molH2发生加成反应,正确;D、该有机物不能发生加聚反应,错误。
考点:考查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
5.W、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W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所在周期数的2倍;Y+和X2-的电子层结构相同;Z的原子序数等于W和Y的核外电子数之和。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Z的氢化物的酸性比WX2的水化物的强,说明Z的非金属性比W的强B. 离子半径大小:Z>Y>XC. X和Y形成的化合物为离子化合物且阳离子和阴离子的个数之比为2:1D. Z元素的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X的高【答案】C【分析】W、X、Y、Z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W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其所在周期数的2倍,结合原子序数可知,W应位于第二周期,最外层电子数为4,W为C 元素,若W为S,X、Y、Z不可能均为短周期主族元素;Y+和X2-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X 为O元素、Y为Na元素;Z的原子序数等于W和Y的核外电子数之和,Z的原子序数为6+11=17,Z为Cl元素,据此分析解答。
【详解】由上述分析可知,W为C、X为O、Y为Na、Z为Cl。
A.盐酸为无氧酸,不能由盐酸与碳酸的酸性比较C、Cl的非金属性,故A错误;B.电子层越多,离子半径越大,具有相同电子排布的离子中原子序数大的离子半径小,则离子半径大小:Z>X>Y,故B 错误;C.由Y、Z两种元素组成的常见离子化合物为Na2O或Na2O2,其阳离子与阴离子个数比均为2:1,故C正确;D.同主族自上而下非金属性减弱,故非金属性X>Z,氢化物稳定性与元素非金属性一致,则氢化物稳定性X>Z,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把握原子结构、离子结构、原子序数来推断元素为解答的关键。
本题的易错点为D,要注意O和Cl非金属性的判断,可以借助于电负性的数值判断。
6.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俗称保险粉,是一种强还原剂。
工业常用惰性电极电解亚硫酸氢钠的方法制备连二亚硫酸钠,原理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b 电极应该接电源的负极B. 装置中所用离子交换膜为阴离子交换膜C. 电路中每转移1mole-消耗SO2的体积为11.2LD. a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SO3-+2e-+2H+= S2O42-+2H2O【答案】D【解析】A、由装置图中物质转化关系可知,左边由NaHSO3得到电子转化为Na2S2O4,右边由SO2失去电子转化为H2SO4,所以a电极接电源的负极,b电极接电源的正极,故A错误;B、a电极的反应式为2HSO3-+2e-+2H+= S2O42-+2H2O,b电极的反应式为SO2+2H2O-2e -=SO42-+4H+,所以装置中离子交换膜为阳离子交换膜,则B错误;C、由电极反应式可知,每转移1mole-消耗SO2的0.5mol,但没有给气体的温度和压强,所以SO2气体的体积无法计算,故C错误;D、a电极的电极反应式为2HSO3-+2e-+2H+= S2O42-+2H2O,所以D正确。
本题正确答案为D。
点睛:对于新型原电池问题,要认真分析装置图所给的信息,明确各种物质间的转化关系,结合化合价的变化,确定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写出电极反应式;本题中左边a电极上由NaHSO3转化为Na2S2O4,而NaHSO3中的H+和通过离子交换膜转移过来的H+都生成了水是解题的关键。
7.已知:pAg=-lg{c(Ag+)},K sp(AgCl)=1.56×10-10。
如图是向10 mL AgNO3溶液中逐渐加入0.1 mol·L-1的NaCl溶液时,溶液的pAg随着加入NaCl溶液的体积(单位mL)变化的图像(实线)。
根据图像所得下列结论正确的是[提示:K sp(AgCl)>K sp(AgI)]()A. 原AgNO3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0.1 mol·L-1B. 图中x点的坐标为(100,6)C. 图中x点表示溶液中Ag+恰好完全沉淀D. 把0.1 mol·L-1的NaCl换成0.1 mol·L-1NaI则图像在终点后变为虚线部分【答案】B【解析】当氯化钠溶液的体积是0时,pAg=0,所以硝酸银溶液的浓度是1.0mol/L的,选项A不正确;pAg=6时,二者恰好反应,所以氯化钠溶液的体积是100ml,选项B正确;当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小于1.0×10-5mol/L时即可以认为沉淀达到完全,而X点溶液中银离子的浓度是1.0×10-6mol/L,所以选项C不正确;由于碘化银的溶解度小于氯化银的,所以如果换成0.1 mol·L-1NaI,则图象在终点后变为应该再实线的左侧,选项D不正确,答案选B。
8.漂白粉在工业上有着重要的应用,某同学利用下列仪器在实验室进行制备漂白粉的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I.氯气的制备(1)装置C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__。
(2)实验室选择上图中的装置制备并收集干燥氯气,其连接顺序为_______________(填字母)。
(3)装置F的作用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漂白粉的制备(4)已知:氯气和石灰乳在反应的过程中会放热,当温度较高时会生成Ca(ClO3)2。
为了制得纯度较高的漂白粉并提高产率,实验中可采取的措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改变石灰乳的浓度和体积)。
(5)若将100 mL 12.0 mol•L-1盐酸与3.48 g MnO2反应制得的氯气全部通入足量的石灰乳中,理论上最多可制得Ca(ClO)2_________g。
【答案】(1). 干燥管(2). BFEDC (3). 除去Cl2中混有的HCl杂质(4). 缓慢通入氯气(5). 充分冷却反应装置(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6). 2. 86【解析】(1)根据图示,装置C为干燥管,故答案为:干燥管;(2)收集一瓶干燥的氯气,先制取氯气B(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反应需要加热),洗气装置导气管需要长进短出,利用饱和氯化钠溶液吸收氯气中的氯化氢气体,利用浓硫酸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氯气密度大于空气,需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氯气有毒需进行尾气吸收,所以其连接顺序为:BFEDC,故答案为:BFEDC;(3)根据上述分析,装置F是用来除去Cl2中混有的HC1杂质,故答案为:除去Cl2中混有的HC1杂质;(4)氯气和石灰乳在反应的过程中会放热,当温度较高时会生成Ca(ClO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