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中国》观后感今天我观看的电视节目——《走遍中国》中国是一个资源丰富、美丽富饶的文明古国。
它有优美的云南,资源丰富的海南,历经沧桑的北京,幽静美丽的澳门……《走遍中国》这个电视节目,让我更了解了祖国。
顾名思义,它向人们介绍的就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地理位置、地理环境介绍起,从它的历史文化介绍起,从它的文化名人介绍起,让观众全方位地了解这个城市,全方位地了解中国。
今天这一期来到无锡—《二泉映月》的故乡浙江—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发源地,我们感受到了音乐源泉的优美温柔,之后是寄畅园、北海公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园林的美丽,真是巧夺天工;乘着它的翅膀,我们来到九寨沟,来到了张家界,我们感受到了那份自然天成的清新畅快;与它相邀,我们来到要遥远的香格里拉,来到神秘的古丝绸之路,我们更寻觅到了那份幽深的文化源泉;而当我们祖国的宝岛——海南岛,感受到的是祖国山水的奔放与激情……一个个童话般的地方,一切都是那么令人神往……《走遍中国》这个节目引领我们进入了梦的境界!它使我更了解祖国,更多地领略了祖国的壮丽河山。
它使我惊叹,惊叹中国的旅游文化事业如此发达;它使我佩服,佩服那些千古流芳的文化名人,它使我赞扬,赞扬祖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和如此壮丽的河山;它使我陶醉,陶醉在那一幅幅美丽的图景中。
透过它我看到了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透过它我看到了祖国的文化,如此精彩;透过它我看到了祖国的历史如此惊心动魄!观看了这一期《走遍中国》我了解了中国的美丽。
等我长大以后我一定要出去走走来看看我们这个美丽的中国。
篇二:《走遍中国》观后感观《走遍中国》之儒林湖乡寻鲜有感观看了《走遍中国》栏目,播放的是金坛的儒林镇,此次《走遍中国》栏目播放长荡湖畔的古镇儒林。
长荡湖属太湖水系,整个流域内的雨水汇集入湖,再浩浩荡荡经宜兴而汇入太湖,为沿湖流域的农田灌溉提供了丰沛的水量。
金坛人都知道“长荡湖”也称“洮湖”,位于我市东南部,横亘在金坛、溧阳之间,毗邻宜兴,总面积约十几万亩,其面积大部分在金坛境内。
可绝大多数金坛人也许并不知道长荡湖也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的“古五湖”之一,可见其历史之悠远。
个人以为,做这样的节目要抓住地方主要特色,一是“江南水乡”,二是“古镇风貌”,三是“洮湖美景”,四是“长荡鱼蟹鲜”。
以以上四方面介绍为重点关键,以历史风貌沿革为主线,穿越整个栏目,既显示出丰厚的历史人文,又突出江南鱼米之乡的丰饶物产,再结合照片、摄影素材展现出长荡湖的美丽景色。
儒林虽为悠久历史的古镇,也是金坛四大镇之一,但时代的变迁早已荡涤了她原有的历史风貌,所以“江南水乡”和“古镇风貌”的特色早已无从谈起,但可以突出介绍历史,可以介绍著名山水田园诗人储光羲;可以介绍唐朝肃宗李亨皇帝的“赐名”典故;可以介绍唐代监察御史储光羲的碑亭;可以介绍南宋名士、诸葛亮第三十二世孙诸葛维贤所建八阵图村遗址。
可以介绍横亘在湖滨建于唐代的“千年古刹”大涪山普门禅寺;可以介绍已传承几百年的“储氏树德堂”中医妇科老药店。
长荡湖,一眼望去便是烟波浩渺的长荡湖,远远望去,阳光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宛如一面巨大的银镜展现在你的眼前。
彼时,一帮朋友常酒后沿湖边赏游,岸边杨柳依依,风景如画;湖边芦苇丰茂,随风飘拂;岸上芳草萋萋,漫湖碧透;间有小花盛开,花香怡人;湖上渔舟唱晚,鸥鹭翩翩……倘若月夜来访,便驾一叶扁舟,在湖面上随波逐流顺风飘荡,抬眼望,见玉兔东升、银盘半悬,立于舟头,则惠风和畅胸臆大开,那是何等的写意!携佳酿数坛,两三知己,酒至半酣而举杯托盏,邀那半天明月,且舞影成三人,但觉天地间苍苍茫茫,玉宇澄碧。
霎那间便觉如苏子之游赤壁而欲羽化而登仙……难怪旧时乡人先贤便把“洮湖夜月”立为金沙十景之一,由此可见长荡湖的美丽风光。
洮湖有嘉水,嘉水物产丰。
一斛洮湖水,半斛鱼虾鲜。
漫湖澄彻碧,稻香说丰年。
十里风磨镜,一片白玉盘。
湖滨芦苇秀,水中菱藕浅。
翩翩沙鸥去,湖天一色间。
长荡湖是江苏省著名淡水湖,也是金坛人的母亲湖。
湖中盛产河蟹,长荡湖旧时就有“日出斗金,夜出斗银”的美誉。
但随着近年的发展,特别是湖周边的工业发展,水源水质已不如前,野生鱼类和滩涂植物等都已大幅减少,正如片中所呈现的,长荡八鲜中除鱼虾蟹等可以人工养殖外,痴姑呆子等湖鲜今已难觅踪迹,现在湖边的人们已经很难再看到湖水上涨时可以在湖边捡拾鱼虾的景象了。
这些无不警示着我们,要保护好长荡湖生态环境,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片蓝天碧水。
篇三:读书报告——《文化苦旅》《文化苦旅》读书报告10110013229 王运(10计本)喜欢看小说,喜欢旅行,所以很小的时候,一个人总是对着地图发呆,幻想着自己可以到这里,可以到哪里,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很多不同地方的样子,内心也充满了期盼,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可以去看外面的风景。
后来渐渐的长大,读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对自然之物就更加的热爱,希望一次潭中鱼可百许头的偶遇,盼望着自己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走遍中国。
到了温州大学,在摆满书籍的图书馆,无意中的寻找,邂逅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从开始时翻动的喜欢,到最后的热爱,我发现我真的喜欢这本书,在《文化苦旅》的带领下,我脑海去去了那么多地方,《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
旅者语言独到,循序善进,加上文化知识的补充,一次精神盛宴带给了我。
让我也按下决心一定要进行一次旅行,来完成我走遍中国这个从小到大的心愿。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论是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
在《阳关雪》、《道士塔》中,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的形神兼具。
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等书卷气息浓郁的文人骚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纭丛生,但余秋雨却能出神入化,将万千物象信手拈来,栩栩如生的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余秋雨而我也只能羡慕,不能复制,不过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用我的方式进行我的文化苦旅。
在温州大学的第一年,爬了大罗山,对自己山水的一次考验,并写下《爬山小记》作为纪念:十月二日,余结伴同学八九,老乡七八与校友二三爬东南之大罗山。
大罗山去温大五六里,虽无奇水异石,景色到也青碧。
及至山脚下,登山之路似山之一痕,时断时续实也有趣!不禁想到张岱《湖心亭赏雪》中语句:“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今者虽未有湖心亭之雪,然天色稍阴,与山一青一绿交映,山路一痕,游者一从也不乏雅趣。
山路自小镇始,摄级而上,身边欢笑声不绝,心情自是怡然。
徐徐而上,路之两旁,草木从生,我自北来自是不知其名称,说来遗憾。
爬至山之半腰,山势转陡,路之两侧,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有茂密处,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呜乎,我也累乏不能动也。
路边有泉,冰凉清澈,泉底细石直视无碍。
掬一把泉水敷于脸上,顿觉清凉。
余是想濯足其中的,然担心浊了这好水,也就止住。
登山之言不再赘述,及至山顶,虽无斧凿之胜景,人工之古迹,举目眺去,高山之景亦足以畅叙幽情。
山侧有小湖一湾,我本喜之,然湖水污而浊,喜色随之减半。
湖畔早有人尔,吾等也坐于其中,歇脚唱谈不失为美事。
及至回来,有幽趣女生谈笑诗词、电影更是乐不禁然。
古人常说:山水之美,古来共谈。
今天不才,妄动笔墨谈山水之乐,实不是佳作。
然山水之乐让我不自禁也,不写难表吾心。
是故嘱文以记之。
- 规划了很久,自己的云南之旅,并在回来的时候写下自己的一点点感受《我和我的小板凳》:昨晚失眠,以为自己会想起某个人,可是很久睡不着之后,在我脑海中还是没有一个清晰的印象,我才知道,原来我心中并没有住着一个人,我的心是空的,我乐观的告诉自己,我不会一直孤单,总会住进去一个的人。
而在住进去一个人之前,我的心中有了一个小板凳。
小板凳是我在丽江忠义市场外的商店里买的,由于改签火车硬座早已没有,为了不让自己在火车上站漫长的一个夜晚,我去买了一个红色的小板凳。
小板凳和我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在昆明我有好几次差点丢掉它,终究没有,还是会寻找,或许是自己累了,走远了要坐下休息一下,所以会对它有点依恋,后来坐着火车来的安顺,离着温州近了一步,以为小板凳不会失去了,它会随我到我的终点站,会陪我更长的时间。
可是终究在安顺的包车上,我将它遗失。
或许一个小板凳并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可是如果是一个和你共同走过一段路程的小板凳,在昆明,由于一个晚上没睡,很困,原本的打算不得不推迟,我当时如此这般形容自己:就我一个身着破破烂烂,脸比纳西族的还黑,还奇葩的买了个板凳坐在昆明的大街上??要是再有个破碗和墨镜就好了,就这副流浪汉大叔的样貌,肯定有人给钱的??多少有些心酸,心酸的事情总是带点凄美,或许我们再也不想去经历那些蹉跎的岁月,可是当我们回首的往事的时候,总是佩服曾经的自己,或许因为勇敢,或许因为.......反正会有很多佩服自己的原因。
我很勇敢,这个夏天我用了二十多天,走过十几个城市,涉及八九个省。
我愿意佩服自己,但我不愿意再有一次这样的经历,我对自己说,以后我绝不会再这样了,一个人的旅行到此结束,除非是两个人或者更多的人,才会考虑。
可是我还是会喜欢这次旅行,毕竟属于自己的机会并不多,有过苦痛,也有欢乐在其中。
在我旅行前半程,一直都是一个人,安排的紧凑,从青岛到武汉,从温州到厦门再到广州桂林昆明都是一个人在走,没有空余的时间瞎想,每天都是不同的风景,自己沉浸其中,虽然在广州自己很累很累,可是为了看更多的东西,不停的寻找,累并充实着。
当然也会有心酸,在广州,找不到地下通道,中国式过马路差点被车撞死,然后问交通协管员,很慈祥很和气的说其实是有地下通道的,很多外地人问,只是你们不知道罢了。
差点吐血,立个牌能死啊。
好歹哥哥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只是一笑而过,心里画了很多个圈圈。
在韶关,遭遇泥石流。
被困一天,粮草断绝,作为一个胖子发扬了尊老爱幼的风格,把仅有的吃的让给他们,但是他们终究抢不过那些饿了的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