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头针法-针灸学

头针法-针灸学


4.头部颅骨有缺损处、开放性脑损伤部位、头部严重 感染、溃疡、瘢痕部位及小儿図门未闭合者,禁用头 针。
5.由于头皮血管丰富,容易出血,故出针时必须用无 菌干棉球按压针孔1~2分钟。头发较密部位易遗忘所 刺毫针,故起针时需反复检查。
常。
4.顶颞区
穴名
定位
主治
颞前线 颞后线
在头部侧面,颞部两 鬓内,胆经颔厌穴位 与悬厘穴位的连线
在头部侧面,颞部耳 上方,胆经率谷穴与 曲鬓穴的连线
偏头痛、运动性失语、 周围性面瘫及口腔疾病 等
偏头痛、眩晕、耳聋、 耳鸣等
5.枕区
穴名 定位
主治
枕正 中线
枕上 旁线
枕下 旁线
在枕部,即督脉强间穴位至 眼病 脑户穴之间的一条长1.5寸 的线
2.行针
(1)捻转 施术时,医者押手按压进针点以固定头皮,刺手肩、肘、 腕和拇指固定不动,以保持毫针相对稳定,用拇指掌侧面和食指梯侧 面夹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体左右旋转,捻 转速度每分钟可达200次左右,持续捻转2~3分钟。
(2)提插 医者押手按压进针点以固定头皮,刺手拇、食指紧捏针柄, 针身平卧进行提插,注意指力应均匀一致,幅度不宜过大,可持续提 插3~5分钟,提插的幅度与频率视患者的病情与针感而定。
第九节 头针法
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目 录 适应范围 操作方法 注意事项
头针法,又称头皮针法,是指采用毫针或其他针具刺 激头部特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有 二:一是中医脏腑经络理论,二是大脑皮质功能定位。
头针法是在传统针灸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素问脉 要精微论》指出:“头者,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 手足六阳经皆上循于头面,所有阴经经别和阳经相合后亦 上达于头面。头针治疗疾病的记载始于《内经》,后世 《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等文献记载头部臉穴治疗全 身疾病的内容则更加丰富。随着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床实 践的积累,头针的穴线定位、适用范围和刺激方法渐成体 系,头针已成为世界范围针灸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支气管炎、失眠等上焦病证
额旁 在额部,从胆经头临泣向 2线 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
额旁 在额部,从胃经头维穴内 3线 侧0.75寸起向下引一条长
1寸的线
2.顶区
穴名 定位
主治
顶中 线
在头顶部,督脉百会穴至前 顶穴之间的连线
腰腿足病证如瘫痪、麻木、 疼痛,皮质性多尿,小儿 夜尿,脱肛,胃下垂,子 宫脱垂,高血压等。
对侧肢体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将全 线分5等分,上1/5治疗对侧下肢中 枢性瘫痪,中2/5治疗对侧上肢中枢 性瘫痪,下2/5治疗对侧中枢性面瘫、 运动性失语、流涎、脑动脉硬化等。
在头部侧面, 对侧肢体中枢性感觉障碍。将全线分 从督脉百会 为5等分,上1/5治疗对侧下肢对介 穴至胆经曲 感觉异常,中2/5治疗对侧上肢感觉 鬓穴的连线 异常,下2/5治疗对侧头面部感觉异
四、注意事项
除遵循针灸施术的注意事项外,运用头针法还应注意: 1.头皮有毛发,必须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2.中风患者急性期,如因脑出血引起昏迷、血压过高
时,暂不宜用头针治疗,须待血压和病情稳定后方可 选用头针。 3.患有严重心脏病、重度糖尿病、重度贫血、高热、 急性炎症或心力衰竭者,禁用头针治疗。
在枕部,则枕外粗隆督脉脑 皮质性视力障碍,白内障, 户穴旁开0.5寸起,向上引 近视眼、目赤肿痛等眼病 一条长1.5寸的线
在枕部,从膀胱经玉枕穴向 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
下引一条长2寸的线
后头痛,腰背两侧痛
二、适用范围
头针法临床适应证较广泛,尤以脑源性疾病为主(以神经、精神 科疾病为主)。
1.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脑血管病引起的偏瘫、失语、假性球麻痹,小儿神 经发育不全和脑性瘫痪,颅脑外伤后遗症,脑炎后遗症,癫痫,舞蹈病, 震颤麻痹等。
顶旁 在头顶部,督脉旁1.5寸, 腰腿足病证,如瘫痪、麻 1线 从膀胱经承光穴向后引一条 木、疼痛等。
长1.5寸的线
顶旁 在头顶部,督脉旁开2.25寸,肩、臂、手病证,如瘫痪、 2线 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条长 麻木、疼痛颞区
穴名 定位
主治
顶颞 前斜 线
顶颞 后斜 线
在头侧面, 从督脉前顶 至胆经悬厘 穴位的连线
2.精神病证如精神分裂症、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精神紊乱、抑郁症、療症、 失眠等。
3.疼痛和感觉异常如头痛、三叉神经痛、肩周炎、腰腿痛等各种急、慢性 疼痛病证,亦可用于多发性神经炎引起的肢体远端麻木,以及皮肤瘙痒症、 奪麻疹、皮炎等。
4.皮质内脏功能失调如高血压、冠心病、溃疡病、男子性功能障碍、妇女 功能性月经不调,以及神经性呕吐、功能性腹泻、脱发、眩晕、耳鸣等。
三、操作方法
(一)施术前准备
明确诊断后,选定头穴线,并取得患者合作。取坐位或卧位,局部 常规消毒。
(二)施术方法
1.进针
一般根据操作部位选择不同型号的毫针,针体与头皮成15°~30° 左右夹角,针尖向穴线方向,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尖到达 帽状腱膜下层时,针下阻力减小,再将针体沿帽状腱膜下层按穴 线方向进针。根据不同穴线长度,刺入不同深度。
为促进头针应用的发展与研究,1984年世界卫生组 织西太区会议通过了中国针灸学会依照“分区定经, 经上选穴,结合传统穴位透刺方法”的原则拟定的 《头皮针穴名标准化国际方案》,2008年国家质量监 督检验检疫总局和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再次颁布和实施 了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2部分:头针》。
一、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
标准头穴线均位于头皮部位,按颅骨的解剖分额区、顶区、额区、 枕区4个区,共14条标准穴线:
1.额区
穴名
额中 线
定位
在额部正中,从督脉神庭 穴向前引一条长1寸的线
主治
头痛、强笑、自哭、失眠、健 忘、多梦、癫狂、鼻病
额旁 在额部,从膀胱经眉冲穴 冠心病、心绞痛、支气管哮喘,
1线 向前引一条和1寸的线
3.留针
得气后留针15~30分钟。留针期间宜间歇行针2~3次,每次2分 钟左右。按病情需要可适当延长留针时间,增加行针次数。偏瘫 患者行针或留针期间可嘱其活动肢体(重症患者可做被动运动), 有助于提高疗效。
4.出针
押手固定穴线周围头皮,刺手夹持针柄轻轻捻转以松动针身,如 针下无紧涩感,即可出针。出针后应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以 防出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