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图书推荐阅读书目及作业要求1.Gary Hamel, C.K.Prahalad, 《竞争大未来》,昆仑出版社,1998中译本。
2.W·钱·金教授:《蓝海战略》3.彼得斯,沃特曼:追求卓越4.波特:竞争战略,竞争优势5.大前研一:专业主义6.戴明:戴明论质量管理7.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管理——任务、责任与实践,8.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巨变时代的管理9.德鲁克:有效的管理者,工人出版社,198910.杰里米.里夫金(Jeremy Rifkin):第三次工业革命11.科特:变革的力量,华夏出版社,199712.克里斯·安德森:《长尾理论》13.米勒:管理困境14.派恩,《体验经济》15.普拉哈拉德:企业成功定律16.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17.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18.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19.余世维:赢在执行20.约瑟夫.派恩著:大规模定制:企业竞争的新前沿,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21.约瑟夫·朱兰(Joseph Juran,1904):《质量管理手册》要求:1.每组至少选读一部以上原著,并写5000字左右读书报告一篇,严禁抄袭他人评论。
具体参看附件《中文名著读书报告写作指南》和范文。
2. 根据教学安排(见下页)在班上汇报,并在4A平台发起讨论。
PPT汇报限制在15分钟之内,大约15-18张ppt,要求每位小组成员上台介绍。
汇报时简单对全书做个概览性描述,重点讲该书的关键学习点和读后心得体会或启示,忌讳章节内容的简单陈述。
附录1:中文名著读书报告写作指南 附录2:范文:读米勒《管理困境》——关于科层管理困境的探讨 附录1中文名著读书报告写作指南一、读书报告的撰写步骤(一)原著精读:为了比较准确理解原著精髓,推荐阅读“全本”;对书的理解度决定了读书报告的质量(二)确立论题:每人根据阅读感受,自由选取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角度确立一个论题;选择的角度要小,挖掘要深。
首先对你读的书要有整体概念,想要分享哪些重点内容,然后加入自己的理解研拟初步大纲。
做到点面结合。
读书报告可对一本书全面论述,全面的结果很容易流于浮面,样样都谈到了,但只是泛泛之论,倒不如抓住团队最有感受、最有心得的几点来谈。
因为谈得集中、深入,自然能给读者比较深刻的印象。
(三)收集资料:1、摘记原文:根据论题,摘录原著中的相关内容,制成摘记卡;2、查阅其他相关书籍。
3、上网搜索。
1. 写读书报告的第一步是一面看书一面写,不论有什么感想,疑问和见解,都随即把它们写下来。
如果书是自己的,可以直接写在书上;如果书不是自己的,就要准备一本读书札记簿,写在本子上。
书看完了,把自己写下来的那些感受浏览一次,就会发现几个重要可以发挥的。
把这几个重点列出来,有时间的话,把书有选择地再看一遍,以便你想论述的重点,找寻更多的资料或例证。
有需要时,还可以再找其它有关的书籍来补充你的论点。
这样,你阅读的收获会丰富得多,你写的读书报告也会有分量得多。
2. 要把一本书的读书报告写好,除了对这本书要有较透彻的了解之外,还要对作者、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对这本书写作的背景有所了解。
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同时找到其它有关的书来看,包括:1、作者的传记;2、作者其它作品;3、别人对这本书的研究;4、其它作者的回顾或有关著作。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有条件或需要这样做,但能够这样做,写出来的读书报告一定扎实得多,丰厚得多。
(四)攥写报告:选题理由、确立观点、论述观点(五)注意点:语言的流畅、观点与论述的一致。
二、读书报告格式读书报告有没有一定的格式。
一般来说,读书报告既要写出一本书的主要章节脉络和关键学习点,又要写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和评论。
不是对一本书要点的简单复述,而是要在简述原作的主要内容之外还必须表达自己对该书和作者的看法。
读后心得体会或启示(要有深度,重点突出,不要泛泛而谈,可以围绕原文主题和中心来写,也可以围绕某个层次深入探讨,可结合现实案例补充说明。
以下是一份供参考的报告框架:(一)标题。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读书报告”、“关于××××的读书报告”等。
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
正文一般分引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引言。
写明选题原因或目的、对象或范围、研究方法,对本书、作者、或书中议题加以概述。
2.主体。
这是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主要描述全书的提要、关键学习点、启示和体会、结论和参考文献。
(1)全书提要概况。
可经由书前序文、绪言或书后跋、后记等,写作该书之缘由、时代背景,书之结构重点,逐一介绍。
重点介绍作者及著书之时代背景,全书之题旨大意。
(勿超过全文三分之一)(2)关键学习点提炼:书中给团队印象最深刻的部分(或关键学习点)(3)启示和体会:谈谈个人心得,阐述你的主题,对前人的褒贬等,既指出优点又指出缺点,赞扬与批评都需要见地。
赞要赞到作品的节骨眼上,最好是这本书独有的、最突出的优点;指出一本书的缺点,又能言之成理,使人信服。
可以结合时代背景进行分析。
(4)结论:分析前人与你的研究后,提出几个问题,以及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
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5)参考文献:写作报告中,曾参阅哪些书籍、杂志、或其他资料,均应于报告后列出书名、作者。
三、其他注意事项(1)读书心得报告的写法与传统作文的写法,在笔调上的不同,笔锋不一定要带感情。
(2)重要內容要在文章中显示撰写者的知识、逻辑与分析,个人感思需能使读者信服。
(3)以平实的方式叙述,少用“!”与“?”。
(4)写读书心得不一定是要写“书评”式的读书心得。
(5)力争做到:架构井然有序,层次条理清晰。
行文简洁明了,造句畅达易读。
批评态度客观,立论要讲证据。
恳切发掘疑问,培养洞视创见。
附件1:范文读米勒《管理困境》 ——关于科层管理困境的探讨 对于作者盖瑞.J.米勒(ler)知之甚少,只了解其为美国华盛顿大学St.Louis 分校John M.Olin商学院的政治经济学教授。
相比作者而言,译者信息较充足。
韦森,原名李维森,1953年10月5日生,汉族,籍贯山东,经济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
2002年与王勇、赵莹、高笑梅、季虹等合译《Mangerial Dilemmas》一书,并名为《管理困境——科层政治经济学》。
这是一本由一位当代政治学家所撰写的“企业内部的经济分析”,是一本为学术界和管理界所撰写的非同于“管理经济学”的“企业经济学”。
这是一部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探讨科层(企业)之存在理由、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及其困境的理论性著作。
一、科层自从资本主义市场发展以来,市场在经济中发挥作用越来越明显。
经济学主要创始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评论:“自由市场是无形的手”。
市场看似自由、杂乱,但是竞争性的市场会有效地地配置资源。
然而,市场不是万能的。
市场经济在资源的配置上,存在自身缺陷和外在不足,它也有它自身难以弥补的缺点——那就是市场失灵。
(正文P37-39) 以下详细介绍市场失灵的原因:(正文P25-26,P39-49)1、信息不对称。
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消费者与生产者难以达成互利的市场交易,这主要因为人是理性的,这也是导致科层管理的困境主要原因。
2、外部性。
在经济学中,外部性是指参加交易人的行为影响第三者,例如在一个团队中,每个人的生产力水平可能取决于其他人的努力水平,随意可能导致卸责。
3、市场垄断。
市场之所以会一起资源的高效率配置正源于他的自由竞争,但是,垄断的出现就会丧失自由竞争性,因此就难以造成高效率。
市场失灵使科层产生。
科层在原文中为“hierarchy”。
韦森博士解释说:“所谓科层是相对于市场的一种资源配置形式,它大致类似于组织经济学中的‘厂商’、‘企业’、‘组织’”。
在中文中我们们理解成企业,总而言之是一种组织。
(译者的话P3,导言P16) 同市场失灵一样,科层也不是万能的,科层也会失灵,科层也会遭遇它的管理困境。
二、科层管理困境所谓管理困境是指个人理性与效率之间的博弈。
雇员与雇主之间陷入无限的博弈之中,他们的理性在无限的博弈中渐渐变成本身的自利行为。
这种自利行为中,双方都想追求帕累托最优,由于一些其它因素的出现,反而会导致这样就会会导致他们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从而效率越来越低。
著名的“囚犯困境”会给我们们解释这个问题:(正文P30-37)甲和乙是两个被捕的嫌疑罪犯(共犯),为了使他们承认犯罪,检察官实施一个计划,如下表:女检察官为了破案,将甲乙两人陷入“囚犯困境中。
假如甲乙两人为了自身利益,又在不同的房间中被审问(类似于信息不对称),为了更好的利益只好承认(即使两人是清白的),但是这正中了女检察官的心意。
而且这也不只是存在于学术上,在美国追捕女巫事件中切实发生。
康德促进了个人理性思想的发展。
亚当•斯密也说明,个人理性是市场经济之所以优越的根本原因。
但是当个人理性陷入无限博弈时,就变成所谓的利己主义,完全的利己主义使得团队精神、企业的管理等难以得到有效控制,因此效率问题难以改善。
三、科层管理困境的具体表现与分析(一)、集权与分权孰优当利己的行为和讨价还价导致低效率时,科层是一种解决机制。
但是,一旦科层的行政权威建立,制度问题仍然存在:谁应该为企业做权威决策?1、集权局限1943年老福特去世后,亨利•福特二世取得企业的完全控制权,但是他很快意识到:仅仅拥有对一群人的独裁权力是不够的。
正如他对助手所说:“很明显,我们的知识不足我们经营这个地方”。
(正文P106)在早期的中世纪管理思想家中,马基雅维利在其《君主论》中所设想的领导具有绝对权力,类似一个独裁者。
然而,他仍认为,即使具有绝对权力的君主也需要得到准确的信息与建议。
(正文P109)从信息不对称的角度解释市场失灵,为设立科层提供了貌似有理的理由。
但是,信息不对称不会因为科层的设立而消失。
一个人难以得到所有的信息,尤其在信息不对称时。
因此在科层中,独裁是行不通的,所以下放权力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
2、分权不当。
在决策中,如果让每个对结果有影响的人有“任意决断权”,我们们就抑或放弃帕累托最优,抑或进入一个无休止循环。
(正文P109)科层制企业内部的权力分散或分权能否解决问题?也不一定。
正如Miller教授所见,“如果我们们在科层中想要任何程度的分权,我们们既不能保证稳定的选择是有效率的,也不能保证有效率的选择是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