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七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课时1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考点一 1894~1900年间列强侵华1.中日甲午战争(1)背景⎩⎪⎨⎪⎧①日本明治维新后实力上升,蓄谋侵略中国。
②1894年朝鲜爆发农民起义,日本趁机入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
(2)过程⎩⎪⎨⎪⎧①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挑起战端。
②清军在朝鲜平壤陆战失利。
③1894年9月,中日在黄海决战,日军控制黄海制海权。
(3)结果:1895年4月,清政府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
①割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④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
(4)影响: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①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②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
③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④允许外国在华投资设厂,拓展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⑤列强争相划分“势力范围”,强占租借地,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⑥为了挽救统治危机,清政府首先进行军事改革。
⑦面对民族的生存危机,中国的知识界和各阶层民众也以不同形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
商品输出与资本输出(1)商品输出:主要是通过签订不平等条约,取得各种特权,掠夺原料和向中国倾销商品。
(2)资本输出:是列强用过剩资本对其他国家进行投资或贷款,在中国具体表现为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和原料,剥削中国人民,争做中国债主,抢夺修筑铁路权,争夺路矿和办厂权。
2.八国联军侵华(1)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变中国为西方的殖民地。
(2)经过: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进犯北京,攻陷北京。
(3)结果: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①赔偿各国4.5亿两白银,本息共9.8亿两,以关税、盐税作抵押。
②在北京设使馆区,允许外国驻兵保护。
③准许各国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战略要地。
④惩办“首祸诸臣”等。
(4)影响⎩⎪⎨⎪⎧①巨额的赔款加深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②在北京设立的使馆区成为列强侵华的大本营。
③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门户开放”政策为了分享侵略权益,1899年,美国政府先后向英、俄等六国政府提出在中国实行所谓“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
美国在承认列强在华“势力范围”和已经获得的特权前提下,要求“利益均沾”。
从此,美国在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骤。
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的推行,促使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考点二 中国人民的救亡运动1.戊戌变法(选修1)(1)背景⎩⎪⎨⎪⎧①政治:甲午战争失败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③思想: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2)概况①揭开序幕: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标志着维新运动开始从理论宣传走向政治实践。
②施政纲领:1898年初,康有为呈递《应诏统筹全局折》。
③开始标志: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3)内容 ①政治:允许官民上书言事;改订律例;裁撤冗员;澄清吏治。
②经济⎩⎪⎨⎪⎧a.中央设立矿务铁路总局、农工商总局、奖励农工商业的发展。
b.举办商会、农会等民间团体。
c.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决算。
③文化⎩⎪⎨⎪⎧a.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京师设立大学堂。
b.设立译书局,翻译外国书籍。
c.准许设立报馆、学会。
d.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e.改革科举制度,废除八股。
④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添置船舰,扩建海军;裁汰旧军。
(4)结果:失败。
(5)影响⎩⎪⎨⎪⎧①政治: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政治运动。
②思想: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具有启蒙性。
③经济: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文化:有利于西方科技的传播,推动了近代文化(传媒)和教育事业(新式学堂)的发展。
⑤习俗:摒弃陈规陋俗,提倡文明的生活方式,引领时代新风。
2.义和团反帝运动(1)原因⎩⎪⎨⎪⎧①根本原因: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直接原因:外国教会势力猖獗。
(2)性质:反帝爱国运动。
(3)斗争⎩⎪⎨⎪⎧①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势力遍及京津地区。
②阻击八国联军进攻北京。
(4)概况⎩⎪⎨⎪⎧①1899年底,袁世凯血腥围剿义和团,山东义和团转移到直隶,向京津地区发展。
②廊坊阻击战,抵抗八国联军,攻击东交民巷使馆和西什库教堂。
③清政府对各国宣战后,义和团运动达到高峰。
(5)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最终失败。
(6)意义⎩⎪⎨⎪⎧①体现了中国人民反侵略的英勇斗争精神。
②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捍卫了民族尊严,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气焰。
③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清王朝的改革运动。
[名家史论] 对列强侵略战争的认识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核心论点:(1)晚清“闭关自大”的观念,引发了三次列强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极大的灾难。
(2)列强侵华,惊醒了中国人,重新开始审视自己的传统文化,探索救亡图存的道路。
[微点拓展]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1)认识原因:对可能发生的侵略战争缺乏预见,准备不足;信奉“武器决定论”。
(2)战略失误:一味依靠外国调停,没有把立足点放在自身力量上;放弃和丧失制海权。
(3)政治原因:腐朽没落的封建统治,政治腐败。
(4)外部因素:日本明治维新后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史学观点] 甲午战败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冲击(1)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国面对的问题是更加残酷的民族存亡问题,亡国灭种的现实威胁笼罩在每一个爱国者的心头。
(2)当时中国的知识分子大体上还是旧式的士大夫,他们受了几千年封建思想的浸润,“忠愤”一词是当时一般爱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心理,但是一时还不能突破“忠君”的精神枷锁和羁绊,把忠君和爱国看成一回事。
康有为等发动的维新变法运动,成为当时爱国救亡的主流,就是典型的例证。
[名家史论] 甲午战争推动中国近代化甲午一役的失利并非洋务运动的破产,也并未打断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相反,它具有积极意义:它使旧政府的秘密暴露无遗,中国现代化进程得以延续至政治层面……——雷颐《甲午之败与中国首次现代化转型》核心论点:作者肯定了中日甲午战争推动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微点拓展] 中日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重要转折点(1)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
(2)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3)学习西方内容上:由器物到政治制度。
[知识拓展] 对“扶清灭洋”口号的评价(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
(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但却带有盲目性、笼统的排外性质。
(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构图解史] 义和团、清政府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核心论点:义和团运动是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农民阶级反抗外来侵略的挽救民族危机的一种途径,具有爱国主义和落后性的双重性。
探究1 19世纪末列强侵华的特点及影响『考题例证』【典例】 (2018·课标全国Ⅰ,28)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制定舆论宣传策略,把中国和日本分别“包装”成野蛮与文明的代表,并运用公关手段让许多欧美舆论倒向日方。
一些西方媒体甚至宣称,清政府战败“将意味着数百万人从愚蒙、专制和独裁中得到解放”。
对此,清政府却无所作为。
这反映了( )A.欧美舆论宣传左右了战争进程B.日本力图变更中国的君主政体C.清朝政府昏庸不谙熟近代外交D.西方媒体鼓动中国的民主革命答案C角度1 中日甲午战争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1)加强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化社会地位的确立。
帝国主义通过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和控制,进而操纵中国的政治,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2)客观上刺激了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列强侵华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爱国情绪,同时也促使清政府对民族企业的政策做了调整,为民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3)唤起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甲午战争之后,瓜分狂潮日渐激烈,救亡图存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使中国的民族运动走向高涨。
角度2 《辛丑条约》体现的列强侵略特点(1)惩罚对象主要是中国人民:列强要求赔款4.5亿两白银,规定在发生过反帝斗争的城镇,一律停止科举考试五年。
(2)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辛丑条约》没有割地,不开新商埠,巨额赔款也不是列强的根本意图所在。
其直接目的就是要控制清政府,征服中国人民,把清政府变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既维护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又加以严格控制:此条约惩办参加反帝斗争和对反帝斗争镇压不力的官吏,但丝毫未涉及处置慈禧太后的相关内容。
相反,列强确立了清政府继续充当列强侵华的代理人。
为了使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列强从经济、政治和军事等方面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
角度3 多角度认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侵华的影响(1)列强侵华方式:列强由以商品输出为主转为以资本输出为主。
(2)民族危机程度: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3)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程: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4)学习西方内容:由学习器物转向学习制度。
(5)革命力量:中华民族新觉醒,更多阶级、阶层投入救亡图存行列。
『即时体验』1.(2018·山东莱芜模拟)鸦片战争以来,不平等条约多以割地、赔款、开埠通商为基本内容,而《辛丑条约》却不再有割地、开埠等,虽有赔款,也并非列强的主要目的所在。
这一变化( )A.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说明帝国主义侵华策略的转变C.说明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解析据题干及根据所学,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列强转而扶植在华代理人,故选B项。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项错误;中国已被列强瓜分完毕,与近代列强侵略事实不符,C项错误;《辛丑条约》是列强侵华的进一步深入,D项错误。
答案 B2.(2018·湖南长沙模拟)某战争后的条约规定,中国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以谢书记官杉山彬被杀之罪。
并在克林德“遇害处所树立铭志之碑……”。
此战争后( )A.中国华夷观开始被打破B.列强势力开始深入中国内地C.外国公使开始进驻北京D.革命开始成为中国时代主流解析据题干材料中“派亲王载沣赴德国,以谢公使克林德被杀之罪;派亲贵那桐赴日本”表明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暴力推翻清政府成为进步潮流,故选D 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