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8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水文地质学基础第8章 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上升泉
侵蚀泉:河流、冲沟等切穿承压含水 层的隔水顶板
断层泉:地下水沿导水断层上升,在 地面高程低于测压水位处涌溢地表
接触带泉:岩脉或侵入体与围岩的接 触带,常因冷凝收缩而产生隙缝,地下 水沿此类接触带上升成泉
泉的水文地质意义
直接得到水文地质资料;间接分析出水文地质信息
通过泉的出露标高、流量、动态、温度、水化学,可以综 合分析与泉水成因有关地质、水文地质条件
水文地质学基础
第八章地下水的补给与排泄
杨峰田 讲师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yangfengtian@
2012年12月5日
地下水的补给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机制
大气降水补给
包气带降水入渗能力的决定因素 包气带渗透性:岩性、入渗时间
入 渗 速 率
mm/min
降水入渗方式:活塞式与捷径式
泉出露两侧岩层的含水性:含水层;隔水层 泉出露处断层的导水性 泉的流量大小:导水性的好坏 泉的温度:地下水循环深度 泉流量大小或水化学:补给与径流条件的好坏
地下水的排泄
泄流
河流切割含水层时,地下水向河流的排泄,称为泄流 地下水泄流量可通过分割河流流量过程线、示踪等方法确定
地下水的排泄
“活塞式”入渗—— 均匀砂土层 “捷径式”下渗——空隙大小极悬殊 捷径式下渗,新水可以超过老水,优先达含水层 捷径式下渗,不必包气带达到饱和即可补给下方含水层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的影响因素
入渗系数:α = qp / P
影响因素 降水量 降水方式:降水强度、时间 岩性:影响入渗、滞留 埋深:影响降水分流、地下水蒸发 地形:坡度影响地表径流的形成 植被 :影响地表坡流的滞留和包气带水分亏缺
本章小结
地下水的补给 地下水的排泄
思考题
大气降水补给影响因素 捷径流与活塞流的区别 泉的种类与水文地质意义 越流
Thanks for your attention
水分亏缺小,地下水经泉向河流排泄
可据排泄量反求补给量:泉、泄流
α = Q / (P×F)
地下水的补给
地表水补给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的机制
补给条件:存在水头差且存在水力联系源自补给机制 间歇性河流补给机制
地表水补给地下水量的确定
补给量:Q = KIAt 测定方法
断面法 示踪剂法:温度、水化学、同位素等
蒸散发
蒸发与蒸散发 (evaporation & evapotranspiration) 土面蒸发:潜水通过包气带耗失水分
叶面蒸腾:通过植物根系吸收潜水或包气带水经 叶面向大气排泄
蒸发和蒸腾的影响因素
蒸发量的测定方法
含水层之间的补给与排泄
发生补给与排泄的条件:水力联系、水头差
越流:相邻含水层通过其间的弱透水层发生水量交换
地下水的补给
凝结水补给 灌溉回归水 人工补给
其他补给
地下水的排泄

定义:泉——地下水的天然露头
泉的类型 按补给泉的含水层类型:上升泉、下降泉 按成因分类:侵蚀泉、接触泉、溢流泉、断层泉、 接触带泉
下降泉
侵蚀泉:沟谷切割揭露潜水含水层
接触泉:地形切割至隔水底板
溢流泉:水流在前方受阻,水位抬升 而溢流成泉
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量的确定
平原区降水补给量:Q = P×F×α
降水入渗系数α的求取 潜水位天然变幅: α = qp / P = μΔh / P 地中蒸渗仪
平原区
大气降水补给地下水量的确定
山区
山区降水补给地下水异于平原区 主要分布基岩,地面渗透能力差别大 地形起伏与地质结构结合,汇流区范围常大于补给区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化关系复杂 地形切割强烈,水位埋深大,包气带水以重力水为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