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读后感第1篇:假期读后感张天翼作品读后感暑假期间,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字叫《张天翼作品精选》,只要一有空,我就拿出来看,简直被它迷住了。
作者张天翼是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这本书收录了张天翼的《宝葫芦的秘密》《大林和小林》、《包氏父子》等作品,其中《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给了我很多启发。
《宝葫芦的秘密》中的主人公王葆是个小学生,听奶奶讲过宝葫芦的故事,就很想要一个宝葫芦替他做事儿。
有一天,他在河边捡到了一个宝葫芦。
王葆心里想要什么,宝葫芦就给他什么。
他想拼一个弹射机模型,宝葫芦就把拼好的弹射机模型放在他眼前,他想写作业,刚拿出作业本,写好的作业就出现在王葆的眼前。
渐渐地,王葆开始感到无聊,因为他再也享受不到自己动手的乐趣了。
还有一次学校考试,王葆心里暗暗吩咐宝葫芦帮他写出答案,可过了半天卷子上还是空白。
直到其他同学交了卷子,王葆的白卷上才填满数字,他赶快去交,数学老师一看,他手里拿的竟是数学课代表的卷子。
老师狠狠的批评他了一顿,王葆终于明白了原来宝葫芦的东西都是偷来的。
他想把宝葫芦扔到他原来捡到它的地方,可是怎么也扔不掉,王葆只好向老师说出了宝葫芦的秘密,等待着老师的批评。
最后,王葆被吓醒了,原来是他做了一个梦。
可是从那以后,王葆再也不想要什么宝葫芦了,任何事情都亲自动手去做,他又找到了原来的快乐。
刚开始读这本书时,我就想:要是自己也有个宝葫芦就好了,这样就有人帮我写作业了。
读到后面,看到宝葫芦给王葆带来那么多的烦恼,我又不想要宝葫芦了。
我想自己动手写作业,自己动手做手工,这样才能体会到做事的快乐。
《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还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东西,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三.11秦翊洲第2篇:假期读后感假期读后感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有感(妈妈篇)xx小学二年级一班王xx妈妈前几天看见女儿津津有味的读着《了不起的狐狸爸爸》,发现还时不时的点头微笑。
当时我就想是什么内容把她吸引住了呢?闲暇之余我也拿起了女儿读完的这本书读了起来。
这是一本罗尔德.达尔作品典藏,书中的人物各有各的特点,他们分别是三个饲养场的主人。
他们虽然都是有钱人,但是都是卑鄙龌龊的家伙。
他们的名字是博吉斯,邦斯和比恩。
博吉斯,邦斯和比恩都憎恨狐狸先生,于是决定把他们全家除掉。
这三个人拿着枪,守在狐狸先生的洞外......但是聪明的狐狸先生总是有办法来对付他们,最终一直守在洞外的他们也没等到狐狸一家出洞。
狐狸一家用智慧和力量带动了所有的动物在洞里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读完后让我再次感到团结就是力量,做事只要肯动脑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
读《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有感(宝贝篇)xx小学二年级一班王xx放暑假了,我让妈妈给我买了许多的书,把书柜都放满了。
其中,我最喜欢看的是《了不起的狐狸爸爸》一书,下面我给大家讲讲吧!山谷里有三个饲养场主,他们是最有钱的人,但也是最卑鄙龌龊 1 的三个家伙。
博吉斯是最胖的,他是养鸡场主;邦斯是最矮的,他是养鸭和鹅的场主;比恩是最高的,他是养火鸡的场主。
常见他们的小朋友常说一首儿歌:比恩,邦斯,博吉斯,一高一矮一胖子。
三个坏蛋真是坏,模样虽然不一样,没有一个不贪财。
书中还有聪明的狐狸一家,他们三个坏家伙都憎恨狐狸先生,于是想把他们除掉。
他们三个拿着枪,阴险的等在狐狸先生的洞外......但狐狸先生自有对付他们的妙计,就这样,一场智慧和力量的较量开始了......读完这本书,让我感到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要多动脑筋。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知道了团结就是力量,好东西要一起分享。
我觉得我们不要做小气卑鄙龌龊的人。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2第3篇:假期读后感《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摘记:1、当一种教育能够让孩子们如此热爱生活,热爱这个世界,这种教育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教育,也是真正的教育。
2、当一个老师能够帮助孩子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发现生活的美,感受到世界的永恒,这样的老师就是真正的老师,也是最优秀的老师。
(感悟:让孩子对生活充满爱,对世界充满爱,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罪崇高的教育。
)3、苏步青在日本留学时,曾有一道几何题做不出来,请教自己的老师——著名几何学家洼田忠彦教授。
但洼田教授没有直接回答他的问题,而是向他推荐一本几千页厚的《解析几何》让他阅读。
他还埋怨老师不肯具体指导,但当他硬着头皮读完这本书,发现不但解决了当初的难题,更重要的是,掌握了终身有用的基础知识。
(感悟:读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4、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教师利用自己的智慧过多地强调孩子们的无知,在他们身上显示作为教师的某种优势,这将是一件非常有害的事。
(感悟:知识分子家庭更容易犯这样的错误,会使孩子更加自卑。
)5、高考没什么可怕的,数学题也没什么难的,只要掌握了一些“母题”,把这些“母题”充分吃透、弄懂,其他题目都是万变不离其宗,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
(感悟:“母题”即基本的东西,有代表性的东西,每一科都有自己的“母题”。
)6、启功先生的恩师陈垣先生,常指着某件字画问学生是否知道此人,如果学生知道,陈先生必高兴,会提到很多关于这个人的问题;如果学生不知道,陈先生则只是指引一点头绪就不再往下多说。
如,只说“他是一个史学家”,之后就不再说什么。
(感悟:把一切都告诉了学生,学生就不用去探索、去钻研、去寻求了。
)7、在课堂上,没有人拥有绝对的真理,但都有权利被理解;所有的解释都将被容纳,同时被反思;所有的想象都将成为可能,同时被质疑。
我想,这就是一个老师最大的智慧。
(感悟:这就是民主的课堂,属于每一个人的课堂。
)8、一个好的教师应当把握课堂教学发展的逻辑,洞察学生脑力劳动的细微变化,要善于对计划做出适当的改动。
真正优秀的教师,他的课堂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不是忠实地复述已经设计好的内容,他更是在直接触及学生的理智和心灵。
没有理智和心灵的撞击,教师的教学就变成了知识的灌输,变成了教师在拿真理进行说教,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
9、苏霍姆林斯基十分赞成那种谈心般的上课方式。
……这是一种真正的无痕的教育教学方式。
(感悟:潜移默化的、不知不觉的教育。
)10、苏霍姆林斯基在备课时总是非常迫切地感到,必须在思想上非常明确:自己在统谁说话。
(感悟:上课是一种互动,一种交流。
所以备课就应该想到学生的认知和心理特点,想好应怎样互动和交流。
)读后感:假期中,我随心地慢阅读了《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让自己进行了一次心灵之旅。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一书中多次提到苏霍姆林斯基那浩瀚如烟的巨著,多次提及那浩如烟海的广阔思想,本书只是作者结合当下教学现实中出现的问题及对苏霍姆林斯基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作出的一些想法,同样在对苏霍姆林斯基童话般的教育教学向往、憧憬的同时也让我再一次陷入了对现在教育状况的一些沉思。
书中好多内容都设计了我面对的“无法解决”的问题,有的简直是作为教师的我们在现行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会不谋而合的大众想法,然而这些想法在阅读过后可谓真的是又一次心灵的撞击,就这样在我阅读的过程中有了很多次反问、甚至质问;很多次无奈、叹息;很多次向往、膜拜;很多次感慨、激动……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信条,也是他在写给教师的教育遗嘱中所郑重提到的。
其实这一点对于教师而言无须多言,每一个教师都深知阅读的必要,诚然明白是一回事落实是另一回事,和书中所写的一样,作为现代大教育环境背景下的我们,面对了大量的复杂工作,工作量达到20课时每周,面对每天都需要“处理、解决”的学生,面对公开课、汇报课等的筹备,面对各级各类的比赛,为职称评定的诸多奋斗……所以我们可以大声地喊出“实在抽不出时间来看书”。
书中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提及的在帕夫雷什中学有一个具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他的课上的非常出色,以至于听课的教师和视导员都听得入迷,忘了记笔记。
当询问这位历史教师究竟花了多少时间备出这样一节精彩的课,他的回答是:用终身的时间备每一节课,但今天这节课只用了15分钟。
其实透过他的回答,的确可以感受到这位教师以其丰富的底蕴,自己广阔的视野对学生进行了一场知识的感染,在他的课堂上或许早已经超越了教材教参,他就是凭借了自己强大的知识优势和精神魅力,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甚至照亮了学生今后寻求知识和人生理想的道路。
我想这样的课堂是每一个老师的追求,或许这不是神话,只是需要我们有更丰厚的知识底蕴,试想作为一个教师上课时已经不被框于课本的本来结构逻辑中个,可以随意调整自己,关注学生的表现,随时可以与学生进行谈话式的教学,在丰盈的知识长河中学生当然会自由驰骋。
所以无论多么忙,一定要坚持阅读,不为任务而阅读,只为自己而读,就像其中一个章节提出的:将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让读书成为跟我们呼吸一样的自然行为。
只有教师读书才能最终成为改善自身改变教学现状的主要依赖,只有这样,课堂才不会成为现成真理的灌输与接受的地方,才会成为感受自身理智的存在、实现心灵自由交流的地方。
其实本书中提及的很多内容,都无疑显示了阅读的重要性。
让孩子的思维得到喘息很多时候我都会被教师紧凑、精准的教学流程感叹,看到教师能把每一个环节不差分毫地完成教学,我由衷地钦佩,一度作为自己学习的丰碑。
然而细细想来这些教学流程如此紧凑,一步步一环环将师生牢牢地套住,学生的每分每秒都几乎“被安排”了,什么时候讨论、多少时间交流等等。
课堂短短的四十分钟,学生能够负荷这么多工作吗?课堂中的每一份、每一秒都完全把学生框在教师预设的思路内,不给学生任何喘息的机会,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这样的课堂难道真的对学生有益吗?这样的课堂对教师而言真的是高效的吗?其回答是不言而明的,虽然教师循着新课标强调的“课堂应以学生为中心”但不免还是在挖空心思打造一个个精致的框,让学生紧绷着神经在框框中打转。
所以前面提及我感叹钦佩的那些“始终快节奏、看似教学效率极高的课堂”,学生真的能够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吗?其实在课堂的四十分钟内,人的智力活动需要有张有弛,而非一直绷的紧紧的,我们教师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要有一定的弹性,有时要放慢速度等一等,有时则要适当加快节奏,要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喘息,给学生一个思维的自由,适当的等一等、放慢你的脚步,或许就是这一分一毫就恰巧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有效教学”绝不等于“上课时间的精确、把握无误”。
无论如何,课堂不是军营,学生不是玩偶,不要拿“有效”“智慧”这些词语剥夺孩子思维的片刻喘息。
本书中的所述让我领略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浩瀚,在这位伟大的教育学家面前,我感受到的就是一种爱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的世界绝不能没有孩子,这些都让我感动但也有无限感慨!第4篇:假期读后感《不抱怨的世间》读后感夏俊华化学化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1)班《不抱怨的世间》读后感“世界上唯一能做到的建设性永久改变,就是自我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