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数学思维结构化的培养途径共3页word资料

小学生数学思维结构化的培养途径共3页word资料

小学生数学思维结构化培养途径
新课标指出:初步学会运用数学思维方式去观察、剖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与其他学科学习中问题,增强应用数学意识。

小学数学教学本质是思维训练,通过思维训练,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方式去思考。

通过小学六年学习,学生思维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提高,基本上具有逻辑性、指向性等特点,但笔者认为这些还不够,还应使学生思维具有结构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真正形成数学思维,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结构化思维训练。

事物发生与发展均有其一定程序与步骤,要使学生思维具有结构性,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培养。

一、小学生数学思维要有序
学生思维习惯与思维方式决定着其思维水平,有学生思维比较混乱,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

当学生遇到一个问题时,应引导学生从最基本、最易解决小问题入手,层层剥笋地进行有序思考,从而达到解决大问题目。

案例1:教学《倍数与因数》
师:请找出2倍数。

生1:2、4、6、8。

师:你是怎样找?
生1:我是这样找:21倍是2,22倍是4,23倍是6,24倍是8,所以2、4、6、8都是2倍数。

师:谁能接着找下去?
生2:10、12、14、16。

生3:18、20、22、24。

师:找得完吗?
生:找不完。

师:你能用一个词来表示2倍数个数吗?
生1:无数个。

生2:无限多。

师:2最小倍数是几?最大倍数呢?
生:2最小倍数是2,2倍数有无数个,没有最大倍数。

通过教师一连串问题,让学生对一个数倍数与因数特征有了一个清晰、全面认知,帮助学生厘清了自己思维,教会他们如何去思考复杂、抽象知识。

二、小学生数学思维要有层次
在学生学会思维基础上,教师要训练学生思维层次性。

首先要从问题条件入手,层层深入地建构解决问题方案,杜绝“眉毛胡子一把抓”现象。

小学生数学学习应从形象、具体认知开始,逐步过渡到抽象、复杂纯数学学习。

案例2:教学《分数认识》
师:把一个桃子平均分给2个小猴,每只小猴分多少?
生: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子■。

师: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生:■表示把一个桃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就是这个桃■。

师:你能用这张长方形纸表示出■吗?
学生动手折一折,并涂出■。

师:■表示什么意思?
在学生初步认识分数时候,先通过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认知■,在此基础之上引导学生认识
其他分数。

教学中层层深入,使学生思维也得到了递进发展。

三、小学生数学思维要有深度
要让学生具有一定思维水平,就要训练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有深度地思考,要学会对知识进行总结与应用,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学生思维深度决定着学生思维水平高低。

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有效总结与反思,在总结与反思过程中,使学生认识有一个质飞跃。

案例3:教学《轴对称图形对称轴》
通过学生动手折、画,得出下列图形:
师:谁来说一说结果。

生:正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正四边形有4条对称轴、正五边形有5条对称轴、正六边形有6条对称轴。

师:观察图形名称与它对称轴条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正几边形就有几条对称轴。

师:你能再举出一个例子吗?
生:正八边形有八条对称轴。

师:圆形呢?
通过观察,从表象知识形态上升到抽象知识领域中去,使学生思维浅入深出,学生能够思考出具有规律性知识来,促使他们又快又好地掌握新知。

四、小学生数学思维要有系统
所谓思维系统化,是学生思维连贯性表现,说明学生思维具有一定深度,能够做到联系前后知识,把问题放在前后有联系情景中解决,而不是孤立地看待问题。

虽然有知识看起来相似,但实质却大相径庭,这也为学生剖析提供了经验。

这就要求学生能正确地对待知识正迁移与负迁移,并有效地应用于学习中。

案例4:教学《能被3整除数》
生1:能被2整除数个位上是0、2、4、6、8。

生2:能被5整除数个位上是0、5。

师:猜想一下,能被3整除数有什么特征?
生3:个位上是3、6、9。

生4:不对,27是3倍数、19不是3倍数。

师:我们怎样研究能被2、5这两个数整除数特征?
生:在百数表里先圈出这些数,再进行研究。

师:我们就运用这样方法来研究能被3整除数特征。

虽然在能被2与5整除数特征中不能得出能被3整除数特征,但通过新旧知识回顾与整理,可以得出其中学习方法。

五、小学生数学思维要均衡
所谓思维均衡化,是学生思维全面性表现,说明学生思维具有一定广度,能够根据知识内涵,联系知识外延,全面、细致地解决问题。

案例5:教学《环形面积》
王师傅加工一个环形铁片,它外圆半径是3厘米,内圆半径是2厘米,请你求出这个铁环面积?
小组学生算一算:
32×3.14-22×3.14
=(32-22)×3.14
=5×3.14
=15.7(cm2)
师:总结出求环形面积公式。

学生总结:
外圆面积-内圆面积=环形面积
(外圆半径平方-内圆半径平方)×圆周率=环形面积
学习个体发现并反馈:
环形面积=(外圆半径+内圆半径)×圆周率,因为32-22=5,而3+2=5。

师(出乎预设,但很快平静):他说好像也有道理,这样话,我们计算环形面积公式就变得简单了。

全班进行验证并总结出求环形面积计算公式。

教师并告知学生:相邻两个自然数平方差就等于这两个自然数与。

教学中,学生认知是片面、局限,但通过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白:相邻两个自然数平方差等于这两个自然数与,不相邻两个自然数没有这样特征。

让学生对知识点认知更加全面。

希望以上资料对你有所帮助,附励志名言3条:
1、要接受自己行动所带来的责任而非自己成就所带来的荣耀。

2、每个人都必须发展两种重要的能力适应改变与动荡的能力以及为长期目标延缓享乐的能力。

3、将一付好牌打好没有什么了不起能将一付坏牌打好的人才值得钦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