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
摘要:教师应充分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联系生活语言,获取数学知识;联系生活事理,理解数学算理;联系生活经验,享受数学乐趣。
让学生增强对数学的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自主学习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获取;理解;享受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感受到数学的趣味,体验数学的魅力。
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教学,让学生增强对数学的亲近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自主学习数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因此,教师应充分把数学和儿童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使学生真正体会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离不开数学。
一、联系生活语言,获取数学知识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材料与学生的已有生活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有兴趣。
在教学中要把教材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感受到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是学习数学的一种宝贵的财富和资源,从而减少学生对数学的畏惧感和枯燥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
俗话说:“一语惊醒梦中人。
”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的教学,教师要跳出成人的思维定式,教学语言要依据学生的可接受能力,即要用贴近学生的生活语
言和生活经验触摸数学,学生才能听得明白。
例如,在教学体积这个概念时,你只要说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就是我们平常生活中所说的物体所占的位置的大小,而物体所占的空间的大小就是这个物体的体积,学生就明白了什么是物体的体积。
先用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位置”来引导学生初步认识“空间”,让学生明白了原来空间就相当于平时生活中所说的位置,再用规范的语言来引导学生认识概念的本质特征,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新知识是自己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与升华。
这样的教学,也许缺乏高度的严谨性,但对于刚刚开始学习数学的小学生来说,严格的不理解还不如不严格的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知识,学生才能掌握和运用。
二、联系生活事理,理解数学算理
方法好教,道理难讲,这似乎已成为数学教师的共同感受。
数学是抽象的,尽管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但其构成内容——空间形式及其数量关系却以一定的“形”存在着。
数学教学不仅要注意严密的逻辑性,还要善于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生活实例,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和感性化材料等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的知识。
例如,教学“减法的性质”: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从这个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通过对一组算式的计算、观察和比较,学生很快发现并能用语言描述出这一规律,但到运用时却错误不断,不是忘了加括号,就是忘了改变符号。
针对这一情况,我灵机一动,当时结合一道具体的题目打了一个比方:现在要从一
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就好比老师现在要将手上的一副手套扔到教室外面,我可以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种是一只一只地扔,第二种是先将两只手套捆绑在一起,然后一下子扔,结果相同,都是将一副手套扔到了外面。
没想到,这一形象的比喻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生活中简单熟悉的事理,他们很快明白了抽象的算理。
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事半功倍。
三、联系生活经验,享受数学乐趣
小学几何比较抽象、枯燥无味。
教师要善于把它贴近学生生活,并借助生活经验,把枯燥无味的几何教学变得精彩,让学生在参与操作活动的过程中,享受到数学的乐趣。
例如,画三角形三条边的高,学生把一个三角板在手中转来转去,就是不知要如何放。
好不容易放好了,要画的时候却总是让三角板的直角边离开了所要画高的那条底边,这让很多老师都头疼。
我是这样教学生的:先让学生把三角板竖起来,用手捏住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并把它压在所要画高的那条边上,然后看要画高的那条边所对应的顶点在哪个方向,就把三角形往哪个方向倒下去,并风趣地告诉学生,不要小看了你手中的三角板,它可是一辆宝马车,压住所要画高的那条边上的这条直角边就是方向盘呀,要画高的那条边就是这辆宝马车要行驶的公路,公路两旁可都是湖,你能让你的宝马车离开这条公路,让它掉进湖里吗?不能。
所以,要让你的宝马车沿着这条公路,慢慢开,让另一条直角边和顶点重合,就可以画高了。
把画高比喻成在开车,借助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既形象生动,又有趣。
让学
生在美的意境中学习,学生乐于接受,记忆深刻,终生不忘。
总之,生活是数学课堂的源头活水,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能,使数学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一把钥匙。
参考文献:
[1]张天良.浅谈新课标下如何运用好数学课堂教学语言.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2004—08.
[3][德]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
(作者单位泉州市泉港庄重文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