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八年抗战,国军正面战场先后进行大战役22次,重要战斗1117次,小型战役3.89万余次,毙伤日军85.9万余人,国军总共死伤322万多人。
淞沪会战李宗仁在后来的回忆录中这样记述“八·一三”淞沪会战:“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历史上,鲜有前例……是我国抗战八年,牺牲最大,战斗最惨的一役。
”冯玉祥说,“在上海战场上,一百里以外看著,半边天都是红的……我们的队伍每天一师一师地、两师两师地加入前线,有的师上去之后三个钟头就死了一半;有的坚持了五个钟头就死了三分之二。
这个战场是个大熔炉,填进去就熔化了”。
作为抗日战争中国正面战场22次会战中规模最为庞大的战役之一,淞沪会战中,中日双方参战的兵员总数将近百万。
在两个多月内,中国方面除中央军外,长江以南各省,包括广东、广西、云南、四川相继派出部队,先后投入78个师、7个独立旅、3个暂编旅和财政部税警总团、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炮兵7团、宪兵1个团,以及上海市保安总团、上海市警察总队江苏省保安团4个团,兵力总数75万人以上。
另有空军的第二至第九大队等8个大队和1个暂编大队,几乎调动了当时全国1/3兵力。
虽然中国部队的兵力是日军的近3倍,但装备上的巨大差距和战斗指挥的巨大失误,造成了中国军队只能在淞沪正面、纵深均不足20公里的地区,与日军反复拼搏,筑起血肉长城。
以中国军队中最精锐的第98师为例,在仅仅18天的作战中,伤亡达4960人,几乎占全师兵力的62%;阵亡的营级以下军官约200人。
陶峙岳为师长的第8师并非中央嫡系部队,进入淞沪前线时,其装备甚至仍以19世纪20年代的汉阳造步枪为主,全师根本没有重型武器。
第8师参战近3星期,全师作战人员从参战时的8000余人减员至700人。
在蕰藻浜战场,第78师467团迎击渡河日军,1个连在10分钟内就全部阵亡!战后,何应钦在回忆录中记载,淞沪会战中“我军消耗竟达85师之众,伤亡官兵333500余人”。
蒋中正有意挑起淞沪会战,诱使日本改变进攻路线淞沪会战是蒋介石的抗日大战略。
当时,日军已占领北平,极有可能沿平汉路南下,夺取汉口。
汉口是中国水陆交通中枢,战略家称为“作战中心”。
汉口若被日军早期夺取,则长江下游的一切政治与经济的命脉则落入敌手,便无法西撤建立大后方之基地,就不能支援长期抗战,于是中国军队将被迫决战。
蒋介石为使日军不能速决,根据既定方针,决定开辟上海战场。
八月九日,当上海虹桥机场发生日本海军陆战队中尉大山勇夫驾车欲闯时,中国军方立即将其击毙。
八月十三日,两军展开小规模的步哨战,也即大战前的序幕战。
八月十四日,中国政府发布《自卫抗战声明书》,中国军队主动对上海日军发动攻势,先后投入七十个师,终将日军主力从华北方面诱至上海方面。
这一战略诱迫日军改变作战方向,即由原先的由北至南(企图仿效历史上北方部落自华北南下侵略长江、汉水流域;利用其快速部队沿平汉铁路直扑汉口,并出洛阳堵塞潼关,将中国纵断为二),改为由东向西仰攻(中国地形西高东低,又有长江天险,我可居高临下)。
十一月十一日上海沦陷,但延缓了日军侵略进程,打破了其统帅机关“速战速决”战略的美梦。
在此期间,中国将东南沿海地区的战略物资和人才等迁移西南大后方,奠定了持久抗战的基础。
蒋介石说:“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但不在南京,抑且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牢固之民心。
故我全国同胞,在今日情势之下,不能徒顾一时之胜负,而当彻底认识抗战到底之意义与坚决抱定最后胜利之信心。
”忻口会战1937年秋,日军在平型关受挫后,取道忻口进攻太原,中日军队在忻口角逐23天之久,消耗日军兵力2万余人。
这是忻口前线的我军炮兵阵地。
太原会战1937年9月13日至11月8日,太原会战。
太原失守。
会战过程中,中国军民共毙伤日军2万余人。
太原会战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斗最激烈、战绩最显著的会战之一。
我129师386旅和115师主力于11月4日,奋勇侧击日军左翼部队,毙伤千余敌人。
这是广阳战斗中的115师阵地。
武汉会战1938年(民国二十七年)6月至10月,在抗日战争中,中国第5、第9战区部队以湖北武汉地区为中心,在皖中-皖西、赣北-赣西北、鄂东、豫南等广阔地域抗击日军进攻的大会战。
1938年6月12日至10月27日,武汉会战。
会战从日军攻占安庆开始到武汉失守为止,历时4个半月。
日军侵占南京(参见南京战役)后,国民政府虽西迁重庆,但政府机关大部和军事统帅部却在武汉,武汉实际上成为当时全国军事、政治、经济的中心。
这次战役遍及四省,整个战事从长江沿线展开,扩及大别山麓,赣北南浔铁路以及武汉近郊,纵横数千里,此战双方直接参战兵力多达150多万人,双方死伤50万,参战兵力之多、规模之大,是八年抗战期间任何一次战役所仅见。
这场抗战史上中日双方规模最大的会战,中国军民在历时4个多月的血战中,以40万人的伤亡,造成日军近5万人的死伤,粉碎了日军迅速解决“中国事变”的企图。
从这次战役后,日本长时间没有能力发动大规模的战役。
以武汉会战结束为标志,中国抗日战争开始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徐州会战徐州会战分两期,第一期是津浦路的初期保卫战,第二期是台儿庄会战。
第一期的津浦路保卫战是从1937年12月中旬开始的。
日军以津浦路南端为主攻,北段为辅攻,分别南北向徐州推进。
12月23日,日军一部攻陷延安镇、归仁镇后,韩未战而走,造成了严重后果。
27日,济南失守,日军由博山、莱芜迂袭泰安。
1938年1月1日,泰安落人日军北方军第二军矾谷廉介之手。
韩复榘连连丧池失地,致北段津浦路正面大门洞开,使日军得以沿线长驱直入,给徐州会战投下阴影。
为此,韩被蒋介石枪毙。
日军津浦线主力南攻不成,遂改变策略,由少壮派军人板垣征四郎、矾谷廉介率两师团企图会师台儿庄。
台儿庄位于津浦路台枣(庄)文线及台潍(坊)公路的交叉点上,扼运河的咽喉,是徐州的门户,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
日军一旦得手台儿庄,便可策应津浦路南端日军攻势,一举拿下徐州。
板垣、矾谷两师团,是日军精锐之师,大部官兵都是参加过“ 二·二六”日本政变的,此次进攻,来势相当凶猛,大有豕突狼奔、一举围歼中国军队之势。
3月下旬,日军以七八万兵力,在华北方面第二军司令官西尾寿造指挥下,分两路向台儿庄进发。
一路为坂垣第五师团,自1月12日在青岛岭山湾、福岛两处强行登陆后,沿胶济路西进,至潍县转南,经高密,循诸城、荣县一线,进逼临沂;一路为矾谷的第十师团,该师团沿津浦路南下,直取台儿庄。
中国军队为堵截日军前进,在临沂、滕县同日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揭开了台儿庄会战的序幕。
2月下旬,临沂告急。
该地是鲁南军事上的必争之重镇,得失关系全局。
处此紧急关头,李宗仁令守防海州的庞炳勋军驰往临沂解救。
虽说庞氏统有1个军,其实兵员不足,只有5个步兵团,但庞氏在部队中威信极高,指挥灵便,部队战斗力强。
刚到临沂县城,还未来得及休息,庞部便与日军展开激热攻防战,日军以1个师团的优势兵力,配以山炮1团,骑兵1旅,向庞部猛扑,夜以继日,反复冲杀。
临沂城墙高大而又坚固,野山炮也打不穿,庞部凭借这优势,据城死守,使敌人不能越雷池一步,城下敌尸枕藉。
李宗仁担心庞部势孤不能长守,于9月11日,令五十九军张自忠部由滕县增援临沂。
张接到李的命令后,以一昼夜180里的速度赶到临沂。
临沂的庞部见援军到,虽筋疲力竭,但士气旺盛。
两军内外夹攻,向坂垣反击。
坂垣从宫县增兵2000人,以飞机大炮掩护,配合坦克、装甲车进攻。
庞、张两部咬紧牙根,坚决顶住,与日军激战数日,反复肉搏,击溃坂垣师团一旅,敌死伤过半。
3月17日晚,敌向沂水退却,庞、张合力穷追一昼夜,日军一退90里,缩进莒县城内死守。
临沂之战取得了胜利,它砍断了津浦路北段日军的左臂,粉碎了日军会攻台儿庄的计划,促成了以后台儿庄会战中,李宗仁围歼孤军深入合儿庄的矶谷师团的契机。
矾谷师团仍然武士道精神十足,不顾一切,向南推进。
矾谷比坂垣更凶,李宗仁檄调自郑州来的邓锡侯第二十二集团军的第四十一军孙震赶往滕县,拒敌南下;孙部刚在滕县部置就绪,3月15日,矾谷师团就发动攻击。
日军以数十架飞机、30余门大炮狂轰滥炸,守军师长王铭章督战死守。
李宗仁见滕县危险,又急令新拨归第五战区指挥的第二十军团司令汤恩伯派部驰援。
汤的主力八十一军王仲廉部因行程过远,未能及时赶到,3月17日晚,日军配合炮火攻陷腾县,20日攻占郅县,并沿台枣支线向台儿庄阵地突进。
3月21日孙连仲率30军田镇南部和42军冯安帮部正面防守台儿庄,命令31师池峰城部进驻台儿庄城内防守,命27师黄樵松部和30师张金照部防守左右两翼,以疲惫之师和简陋的武器装备,与日军展开激战。
“……士兵打完了你就自己上前填进去。
你填过了,我就来填进去……”这是孙对部下池峰城的命令。
孙连仲死守台儿庄,为四周部队合围创造宝贵时间和机会。
4月6日黎明之后,台儿庄北面,枪炮声渐密,汤恩伯军团已向敌人开火。
矾谷知已陷入重围,开始动摇,下令部队全线撤退。
4月6日晚,李宗仁亲自指挥台儿庄守军全线出击。
一直防守遭攻的孙连仲部,听说反击,神情振发,命令一下,杀声震天。
此时敌军已成强弩之未,弹药汽油也用完,机动车多被击毁,全军丧魂落魄,狼狈逃窜。
李宗仁命令部队猛追,敌兵遗尸遍野,各种辎重到处皆是,矾谷本人率残部拼命突围。
至此台儿庄战役胜利了。
台儿庄会战,击溃日军第五、第十两个精锐师团的主力,歼灭日军2万余人,缴获大批武器、弹药,严重地挫伤了日军的气焰,振奋了全民族的抗战精神。
昆仑关血战也称桂南战役。
1939年秋,日军为封锁中国后方,阻止中国取道越南运送物资,同时积极准备发动桂南战役,以侵占中国通往西南大后方的沿海交通线。
11月15日,日军集结10余万人,在海、空军掩护下,17日占领钦州。
11月24日,日军第五师团第十二旅团在空军掩护下,攻占南宁。
随后,日军北犯桂南要隘昆仑关。
昆仑关在南宁东北50公里处,山峦起伏,地势险要。
从南宁至柳州的公路从此通过,是南宁的重要门户。
从11月29日起,日本空军出动五六十架飞机分批轮番轰炸中国守军阵地。
12月4日,日军占领昆仑关,即以一个旅团的精锐部队扼守,并修筑据点式的堡垒工事,企图固守。
双方处于对峙状态。
12月16日,国民党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奉命率部担任对邕(宁)宾(阳)路的正面攻击,意在先行击破昆仑关及八塘附近之敌。
其作战部署是:以郑洞国荣誉第一师正面战斗;戴安澜二○○师为总预备队;邱清泉新编第二十二师迂回敌后进出南宁以北,向六塘守敌攻击,以截断南宁、昆仑关交通联络,孤立昆仑关之敌。
12月18日,第五军在战车、炮火掩护下,对昆仑关日军发起攻击。
郑洞国师与日军展开白刃战,首先占领仙女山。
当晚,各部乘胜夜袭,相继占领老毛岭、万福村、四四一等高地,最后攻占昆仑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