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操作细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提高全行信贷资产风险管理水平,加强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真实反映资产质量,有效落实风险管理责任,根据《****省农村信用社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操作办法》,特制定本操作细则。
第二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实行以下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原则上总行每年对全辖开展一次全面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检查。
(二)一次性原则。
总行对全辖当年度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的考核以一次检查的结果为准。
(三)持续性原则。
总行对全辖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情况持续检查、监测。
第二章考核内容和标准
第三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包括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
定性方面考核基础管理质量,定量方面考核偏离度。
本办法中的偏离度是指全行在对信贷资产进行风险分类时不良贷款总体分类中存在形态划分结果与实际形态相差异的程度。
其计算公式为:偏离度=检查确认的不良贷款比例-被检查单位自认定的不良贷款比例。
第四条对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基础管理质量的考核内容具体包括领导班子对分类工作的重视度、分类管理办法完善程度、分类工
作的实施情况、分类报表报送情况、分类培训开展情况、分类工作质量内部检查监督情况、分类档案管理情况等方面。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基础管理质量分为比较完善、基本完善、不够完善、较为混乱四个档次。
第五条对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偏离度情况的考核,根据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统计数据和实际检查的结果,将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真实程度划分为四个档次:
(一)检查认定的不良贷款率与上报总行统计报表反映的不良贷款率的偏离在1个百分点(含)以下的,为基本真实。
(二)检查认定的不良贷款率与上报总行统计报表反映的不良贷款率的偏离在1-2个百分点(含)之间的,为不够真实。
(三)检查认定的不良贷款率与上报总行统计报表反映的不良贷款率的偏离在2-3个百分点(含)之间的,为失真。
(四)检查认定的不良贷款率与上报总行统计报表反映的不良贷款率的偏离在3个百分点以上的,为严重失真。
第三章考核方法
第六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采取总行信贷管理部会同相关职能部门现场检查为主的方式,以现场检查结果作为评判被检查单位该项工作质量的依据。
第七条对已由银监部门或其他部门现场检查的单位,总行原则上不再安排现场检查,对该单位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的评价以银监部门或其他部门检查结果为准。
第四章考核操作
第八条总行成立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由省联社组织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现场检查有关争议事项的处理、检查结果的最终确认以及其他相关事务的处理。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分管该项工作的领导担任。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信贷管理部,具体负责处理该项工作的相关事宜。
第九条总行涉及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的部门包括信贷管理部、稽核审计部、人力资源部等部门。
信贷管理部负责制定考核操作细则及组织考核,稽核审计部负责被检查单位该项工作的后续审计稽核工作,人力资源部负责相关组织人事工作及风险金的扣罚兑现工作。
第十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结果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
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责任追究的对象包括分类过程中涉及的基层直接分类人员、管理人员以及领导班子责任成员,按照其在分类过程中所起作用承担相应的责任。
各基层支行负责人为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最终责任人,各基层支行分类人员为直接责任人。
第十一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质量考核综合评价以定量考核结果为主,同时考虑定性考核结果。
第十二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真实程度为“基本真实”的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整改。
第十三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真实程度“不够真实”的单位,应按照我行内部管理规定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罚,同时加强信贷资产风险管理的培训,提高分类操作人员的业务技能。
第十四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真实程度“失真”的单位,总行对其领导班子责任成员给予扣除其个人上年度50%风险金(应发工资总额10%)的经济处罚,并按照我行内部管理规定给予相关人员处罚。
第十五条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真实程度“严重失真”的单位,总行对其领导班子责任成员给予扣除其个人上年度全部风险金(应发工资总额10%)的经济处罚,并给予相应行政处罚,同时按照我行内部管理规定给予相关人员处罚。
第十六条对不良贷款率偏离度在2%以上的单位,在等级社考核中调整其等级,并在考核等级确定后再下调一级。
第十七条被检查单位应按照总行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检查结果及时调整有偏离的信贷资产风险分类结果。
第十八条对信贷资产风险分类责任人员的责任追究参照我行员工违规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第五章附则
第十九条对非信贷资产风险分类工作的管理和分类质量要求参照本操作细则执行。
第二十条本操作细则由****银行负责解释、修订。
第二十一条本操作细则自印发之日起执行,并报省联社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