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产业发展模式
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
韩国政府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优先发展不同的主导产业,从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给以全力支持,推进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保证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提高了经济增长的效益。
韩国根据自身条件积极利用各个时期国际上产业结构变动的有利机遇,并针对以前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遇到的问题适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发展与经济增长。
(一)20世纪60年代
这一时期韩国为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目标,重点扶持以纤维、胶合板等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并正式转向出口导向的产业发展模式。
为此,韩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具体包括生产出口产品所用中间材料和设备进口的关税减免制度,低息出口支援贷款等出口优待金融措施,引入公共贷款,对民间企业引进国外贷款进行审批和提供支付保证等。
(二)20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
进入70年代后,韩国政府对发展模式进行重大调整,重点支持重化工业发展。
这段时间是韩国产业结构向重化工业转变和不断深化的过程,重化工业取得了迅速发展。
这一时期重化工业的发展包括两个阶段,一是战略产业进口替代阶段,二是重化工业出口导向阶段。
战略产业进口替代阶段(1967-1971)
从60年代后半期开始,韩国政府已经表现出把主要战略产业培育成进口替代产业的意志。
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政府新建和扩建了重化工业部门。
第二个五年计划(1967-1971)期间政府确定了钢铁、石化、机械、造船等战略产业。
这一时期韩国政府为推行战略产业的进口替代,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主要是制定7个特殊工业振兴法促进战略产业的进口替代,从而在法律制度上为战略产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重化工业出口导向阶段(1972-1981)
第三、四次五年计划中确定在1972-1981年10年间,选择钢铁、造船、机械、电子、化工等战略产业,在70年代根据工业振兴法确定和建立了专门的重化工业园区和大规模重化工业基地,培育出一批大企业集团。
由于重化工业投资大,投资回收期长,韩国政府对金融资源配置进行全方位干预,建立起产业优先,金融从属型体制,为扶持产业的企业提供低息政策贷款资金。
据世界银行统计,1977年韩国银行贷款总额的45%集中在重化工业。
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负的实际利率支援的政策性金融占银行贷款总额的50%。
在贸易政策方面,为促进重化工业的发展,政府加强对进口的控制,号召国内厂商购买国产重化产品,规定主要产品设备的国产化率条件
(三)20世纪80年代
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日益深入和条件的成熟,韩国放弃了片面强调资本密集型重化工业的高速增长方式,提出“科技立国”口号,再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将目标转向高新技术产业。
这一时期韩国除进一步提高重化工业的出口竞争力外,开始重点发展电子、精密机械、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缩短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政府采取了大量措施促进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
具体政策包括:对高新产业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并在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产业诸多优惠;实行资本自由化政策,进一步完善外资规制,促进了技术引进。
(四)20世纪90年代以后
为了提高韩国产品出口竞争能力,韩国从1998年开始加速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制定了《面向21世纪的产业政策方向及知识型新产业发展方案》,明确提出集中发展计算机、半导体、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精细化工、航空航天等28个知识型产业及服务业。
韩国政府制定了综合实施对策,包括:加大科研投入,对新产业相关企业实行优惠政策,对相关的研究开发和设备投资实行税收优惠,通过大量政策措施推动产业技术水平提高并促进产业发展。
产业技术政策
韩国政府的产业技术政策和技术支援制度对韩国产业技术能力的提升和产业发展起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韩国产业技术政策与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密切结合并与之匹配。
韩国战略产业的选择和与之配套但战略产业技术政策始终保持一致,通过确保战略产业、战略技术和技术本土化的推广促进产业的发展壮大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为保证出口替代战略的实施, 韩国从60 年代起就积极引进技术, 开始的引进集中在服装、胶合板、制鞋和消费品制造方面。
70 年代以后, 伴随着产业发展重点的转移, 引进又转向钢铁、石化、造船、机械、电子、汽车等领域。
为提高产业技术水平, 韩国提出了“技术立国”的战略, 不断完善技术开发和引进的管理机构和法律体系, 从1967 年开始先后颁布实施了“科学技术促进法”、“工业技术开发促进法”、“特定研究机构支持法”等一系列法律。
同时政府还十分重视技术人才的培训, 一方面于1971 年建立了“高级科学研究所”来培养大批高水平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另一方面积极培养熟练劳动力。
从80 年代中期开始,韩国在原来重视引进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加大了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 以期通过自主创新确立自己的技术优势。
韩国产业政策的得失分析
在韩国经济发展中, 产业政策的作用是两方面的,一方面带来了超乎常规的发展速度; 另一方面,这种超常发展形成了许多隐患。
这里更注重对后者的分析。
3. 1重化工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韩国发展为加速实现工业化, 大力发展重化工业,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
同时形成了庞大的社会间接资本, 基本构成了韩国自主经济的框架。
但是,由于韩国原有的经济基础较为薄弱, 而重化工业又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 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韩国一方面仿效日本采用高储蓄、高投资的办法, 另一方面大量举借外债。
进入90 年代以后, 由于没有及时转变
增长方式,外债规模再度膨胀, 还本付息压力增大,而同期的外汇储备却持续下降, 最终成为导致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
重化工业发展中的另一个问题是, 由于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同时也以钢铁、化工、机械、电子、船舶等行业作为发展的重点,造成了严重的产业趋同, 使韩国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出口结构面临来自周边地区的挑战。
与此同时, 韩国过早地实现了工资福利制度的现代化, 劳动力的优势已经不再。
如果以欧洲工人的工资指数为100 , 韩国1993 年~1994 年度的工资指数为78 , 而1995 年则达到89 ,这样必然使电子、化纤、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因劳动力成本的提高而大打折扣。
就发达国家的经验而言, 产业结构升级时应保持三次产业的协调,而韩国第三产业过早膨胀和制造业比重过早下降显然有违常规,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产业结构的空洞化。
3. 2大企业对经济的影响
一方面,大企业的发展利于实现规模经济, 增强了韩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韩国的汽车、电子、钢铁等产品就是通过现代、大宇、三星、浦项等大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
但是大企业为实现规模的迅速扩张,往往采取过度的负债经营。
据统计, 韩国30 家大集团自由资金比率只有18 . 2 % , 其中一些不足10 %。
这就不得不向过分依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贷款,从而使银行受到高风险的威胁。
与此同时,大企业争相进入利润高的行业, 又势必造成重复投资。
如三星公司进入汽车市场就使韩国国内本来已趋饱和的市场竞争更加激烈。
此外, 大企业的过度垄断致使中小企业不得不成为他们的附庸, 处于一种被强者支配的地位, 这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更重要的是, 韩国的大企业对经济的支配地位进一步表现为政治上的影响力, 这就使大企业和政府间的关系中充斥着腐败。
3技术引进与技术开发
80 年代中期以前, 韩国产业技术的获得以引进为主,大多以许可证贸易的方式引进日本和美国的成熟技术。
一方面是因为引进成熟技术可以大大缩短技术开发的周期,节省研究开发的经费; 另一方面也是出于韩国在技术开发尤其是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基础薄弱的现实考虑。
这种产业技术政策在获得所需技术的同时造成了对外来技术过分依赖而自主开发能力不足。
通过表6 可以看到, 这一阶段韩国研究开发经费增长缓慢, 研究开发经费在GDP 中的比重较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
到了80 年代后期,韩国的技术引进计划在实施中受到来自发达国家尤其是日本封锁的阻力。
在产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已经不可能再依靠引进来实现的情况下, 韩国才加大了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力度, 但为时已晚。
进入90 年代,当全球性汽车、钢铁、化工、电子产品的生产过剩出现以后,韩国计划中的航空、通信、新材料、生命工程等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这种产业断层实际上是由技术的停滞不前造成的, 根本原因是研究开发滞后。
韩国产业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韩国经济发展中产业政策的得失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上要注意循序渐进, 量力而行,同时要注意主导产业的衔接, 避免出现产业断层。
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必须以第二产业的发展为基础,不能盲目追求数量型的增长。
(2) 企业的集团化、大型化发展要遵循市场规律,而不能片面强调规模,更不能由政府拉郎配。
在发展大企业的同时要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 发挥他们贴近市场、经营灵活、带动就业等方面的优势, 形成合理的企业规模结构。
(3) 在产业技术的发展上, 要实现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 形成独立的技术体系。
重点是加大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 同时要重视引进后的消化吸收。
(4) 要发挥我国地大人多的优势, 以扩大内需为主,在此基础上开拓国际市场。
在引进外资上继续以直接投资为主,同时要注意利用和限制相结合, 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