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尊重、关爱、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如何尊重、关爱、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如何尊重、关爱、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首先教师要在心底里平等地对待学困生。

每一个学困生有缺点或犯错误时,教师对其进行帮助、教育以至严肃批评都是必要的,但必须抱着平等的态度,才能被学困生接受。

辟如俩学生发生争吵,教师不能厚优等生而薄学困生。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切忌对学困生进行挖苦讽刺嘲笑,对学困生人格上要尊重,不能侮辱。

这样平等对待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其次,让学困生充满自信。

差生变优生,关键在改变他们的自卑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我们学校地处集镇,有些学生从村小转进我校,学习基础不是很好,在教学时,我注意对这些学生多提问,让他们多板演,作业多面批,一段时间后。

这些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声音响了,由不愿举手回答问题变成踊跃举手。

对有些学困生,适当降低学习要求,让其感受到进步,逐步培养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的信心。

例如,我所教班级,有两个数学特差生,每次测试或单元练习,我要求他们一定把计算题做正确,其余题目会做则做,但要思考后做,力求做对,一学期后两个学生考试成绩由二十多分到三四十分到现在能考及格,学生及学生家长都对他们能学好数学充满信心。

对学困生有进步哪怕一点小进步要及时表扬,但表扬要实事求是,不拔高,说“你能行”但不说“你真棒”。

再比如,我所教班级有几名学生,接受能力比较强,但做题目比较毛糙,不细心,每次测试或练习批改后,我让他们在做错的题目中找原因。

哪些题目不会做,哪些题做错是不细心。

久而久之,这些同学养成了做作业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我对每个学困生的点滴进步在
“进步袋”中均有记载,这些学生对自己的进步都胸中有数,树立学因生的自信,还要多做纵向对比,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体会到成功的欢乐。

成功的教育,取决于多项因素。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质量。

作为一名班主任老师,我深深体会到:与学生进行心灵沟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教师和父母常常不自觉地或习惯性地使用沟通的"杀手锏"--命令、警告、训诫、讽刺、责难等语言,往往导致学生的反抗,然后,学生们还有一个常有的反应是变得顺从、依赖和沉默。

这些沟通的后果违背教育本身的初衷。

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启发学生的潜力,是为了帮助学生激发他们本身的固有的创造力和思维活力,是为了帮助他们成长为一个自信、自立的人。

不是培养学生的依赖性和单纯的服从性。

我们都知道"环境造就人"这样一个毋容质疑的事实,我们每一个成人都会感同身受相信它。

但作为教师和父母,我们给学生和孩子提供的是怎样的环境?在与学生和孩子的沟通中是否一贯理性地把握某些原则?比如平等、尊重。

是否对照教育的目的常常反思自己的言行,改进沟通的方式?如果我们在这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我们就可能无意识的伤害了一些学生。

要想与学生很好的沟通,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改变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与方法,主要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内容:
一、谈心之功在于心
作为一名班主任,能否用好谈心这种方式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
主要看你对学生的了解程度. 了解学生是师生沟通的首要条件。

了解学生方能深刻理解学生,在互相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达到心理上的共鸣。

这也是老师的本职。

我们老师要了解学生的家庭、性格、学习成绩、兴趣爱好等,只有这样才能使谈话达到要求。

工作中要多问,特别是组成一个新的班级时,应问问他们有什么新的打算,会不会适应新班级和新环境,学习上是否跟得上,他们的兴趣与爱好等等,在与家长接触中要经常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学习习惯、性格特点、家庭教育等,还要主动向原班主任、任科教师了解,以求更深入地了解每位同学各个方面的情况,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问题,如为谈话顺利开展,教师可采取“投其所好”的沟通策略,找到学生感兴趣的内容。

为了防止谈话过程无意识触及伤害学生的话题,例如家庭的变故,学生的一些缺陷等。

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学生。

二、谈心之法在于情
谈心,怎样坐在一块,说到一起?找学生谈心,对方往往开始时并不注意你讲的道理,而是看你的态度和感情。

如果不首先搭起感情的“桥梁”,心中却筑起一道无形的“高墙”,再好的道理学生也听不进去。

谈心要交流思想,但首先要交流感情。

班主任和学生的谈心活动既是心理上的沟通,也是感情上的交流过程,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良好的谈心气氛,才能谈得拢、谈得好。

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是除了母爱之外,世界上又一伟大的爱。

这种爱是无私的。

但师爱不同于母爱,因为师爱是一种理智与心灵的交融,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

师爱可以
引导学生产生巨大的内动力,去自觉地、主动地沿着老师指出的方向迈出。

只有当班主任给学生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依恋仰慕的心理,才能向教师敝开内心世界,我们才能“对症下药”,收到应有的效果。

因此,班主任必须用自己的爱心去感化学生,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理于情、情理结合,才会产生动情效应,从而收到较好的德育。

三、谈心之力在于理
谈心的目的是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提高认识水平,达到认识一致。

错误的思想只能用正确的思想克服战胜它,心中的黑暗只有用哲理才能驱除,这就要求班主任,必须抓住一个“理”字,把道理讲透,用真理服人。

谈心的力量和效果不在于班主任的年龄、职务和权力,关键在于班主任能否谈出道理以理服人。

谈心就是用理去分析,启迪学生的心灵,明辨是非,用正理说服歪理,用大道理管小道理,从小道理引出大道理,在总结经验教训中通过反思而明理,通过驳歪理树正理,同时还可以互相讨论,取长补短,交流思想,探讨真理。

谈心时,切忌“就事论事”,不能讲虚理;切忌“简单从事”,只听到一点、看到一滴就评论是非,甚至以严厉的态度要学生服从,这样是得不到好效果的。

要以理服人,就要允许学生反复思考,提高认识,从学生的觉悟程度出发,让学生接受,谈心才实在有力,达到心理相容见实效的目的。

四、谈心之路在于疏
班主任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疑虑不能单靠在会上解
决,也需要通过个别谈心去消除。

学生的思想基础、觉悟程度、知识水平、所处环境、性格特点都是各有差异的。

疏通谈心之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对有缺点错误的学生要诚恳劝导,切忌简单急躁,急于求咸,要不怕麻烦,象绵绵细雨、涓涓流水去接触问题,彻底纠正“久旱不管,一下就满”的方式,谈心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可采取“拉家常”的方法,由远而近,先轻后重,循循善诱地谈;对性情耿直爽快的,最好直接了当把问题点透,不转弯子,不兜圈子;对觉悟较低、性格独特的学生要善于从对方的内心情绪和要求谈起,先回避“烦恼”、“卡壳”的问题,从侧面迂回曲折地引导。

总之,要把谈,心的路多想几条,只走“宽阔大道”不成,要善于“穿大街走小巷”,运用多种知识,因势利导,因势而疏。

同是应尽可能地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取得行最佳的谈心效果。

教育学生决不是说了就行,和学生沟通应从外化转到内化,从单纯的说教转化为实践活动,让情感与认识相互作用,使情感上升为信念,成为提高学生自觉认识的动力。

尤其是作为班主任更应该学会和学生沟通的艺术找准机会,抓住重点,有的放矢的和学生进行思想得沟通,这样的教育才会有成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