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十二生肖》一、教学目标:1.了解十二生肖的人文知识,激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2.能抓住十二生肖的外形特征,运用剪纸的方法完成作品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自悟生肖动物外形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抓住生肖动物的外形特征,剪纸作品生动美观三、教学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十二生肖的图片、玩具、剪纸、邮票、故事等、彩色、纸剪、刀胶棒范作、生肖乐园的背景图四、教学过程:(一)、导入: 听十二生肖的歌曲,十二生肖,作为中国特有的民俗文化,在民间世代相传。
(学生交流收集的各种有关物品)这十二种动物你更喜欢那一个,说说理由吧!(学生讨论)(二)、自悟生肖动物外形特征的重要性1试着画一画:选几位学生在黑板上绘画,其他学生在作业上试画2讲评:你认识他们画的生肖动物吗,他们画的怎样?3教师修改:擦去内轮廓线,如五官,身上的花纹,再观察还像吗?为什么有的动物仍然能看出而有的却面目全非了呢?(学生讨论)4总结:剪纸生肖动物的绘画要领:画动物关键不是五官,而是要抓住他们的外形特征,类似剪纸的效果,更要突出、夸张,大的更大,长的更长,才能使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不需要老师再归纳和提醒,他们一下子就理解了本节课的绘画要领。
)5修改作品,威风的虎,勤勉的牛,温和的羊,灵敏的猴……你的生肖图案能与总不同吗?运用写实、夸张、拟人等方法将生肖动物画在彩纸的背面,特别注意动物的外形。
(三)、剪纸造型1喜欢剪纸的法国画家马蒂斯说:剪刀比铅笔更敏捷,一剪刀在手就可轻松随意地表现自己心中的想法……2用剪刀剪下外形,内轮廓可稍做变化,如团花的剪法3学生实践、体会(四)、评价展示布置生肖乐园将学生的剪纸作品张贴展示(五)、拓展延伸欣赏和十二生肖的资料。
如山西绣品、生肖鞋、民间剪纸、生肖邮票、生肖玩具拓展学生的视野,将剪纸作品与广泛的文化背景与十二生肖联系在一起,学生就能获得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染,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建议及做法:1、走进生活大课堂,我先学后教2、课堂上我怎样教,使学生被动接受变成主动探究剪纸艺术的要领探索过程:预备课——我先向生活学随着世界知识的交融和共通,人们都在追寻运用高科技表现的现代艺术形式,另类,前卫充斥着我们的眼球,传统的民间的工艺似乎成了落后、庸俗的象征,嗤之以鼻。
现代和传统真的成了对立的吗?然而究竟何种艺术更具生命力呢?我个人认为,中国作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文明古国,为何要舍弃自身的优势?俗话说,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具备自身的特色的艺术才能焕发生机和活力。
我喜欢传统艺术,大学时就选修了国画、书法、篆刻、版画、民间工艺等学科,总觉得那些独具东方魅力,民间特色的艺术形式传承着中国千年的文化底蕴,那样珍贵,值得继承发展。
对于教学中有关传统民间艺术的篇幅更是情有独钟,如十二生肖(剪纸)、戏剧脸谱、彩灯、风筝等等我都渴望尽可能多的了解他们的渊源,艺术风格,并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记得一次外出旅游,我看到当地老人卖剪纸作品,那些形象生动、单纯、稚拙的剪纸一下吸引了我,买些回去可做教具呀,老人家看我买了不少,很高兴,并愿意现场表演一下,我求之不得,她那粗躁又满皱纹的手看不出任何特别之处,我心里甚至有些怀疑,她能剪吗?只见她一把剪刀在手,取来一张红纸,不需要什么构图,转眼一直啼鸣的公鸡就应运而生,真是神了,我好奇的问,“你学过绘画吗?”老人摇摇头,“那你怎么剪得这么像呢?”老人指着那只公鸡说,“鸡在心里,你看影子像就行!“影子”哦,我才醒悟过来原来老人说的是外形,她早已把鸡的外形熟记于心了。
的确,看看周围的剪纸作品大多是些动物和花卉,它们的外形都很生动,甚至夸张,在外轮廓形象的基础上,内部又进行了装饰和美化,虽然这些剪纸作品算不上高深有创意,但很适合小学生的*作和表现。
看,花钱既买到了剪纸作品,又得到了些剪纸的窍门真是值得呀!第一堂课——将剪纸艺术带进课堂——剪纸太难了运用剪纸方法表现生肖动物是本节课的要求,首先要让孩子们喜欢这种方式,也就是感兴趣,我生动的描诉剪纸的历史渊源,告诉学生这是咱们中国传统的艺术,别的国家可没有我们剪纸艺术这样高明哦,并让孩子们收集各式剪纸图案,从中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我将自己的剪纸作品作为奖励赠送给学生,孩子们看到老师这样喜爱剪纸,亲其师信其道,对剪纸也更多了一份兴趣。
民间的剪纸艺术家几乎不用画稿,只凭心中的记忆就能剪成作品,喜欢剪纸的法国画家马蒂斯说:剪刀比铅笔更敏捷,一把剪刀在手就可轻松随意地表现自己心中的想法……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设计,孩子们多数喜欢造型复杂,*真的形象,有的还特意运用了拟人的方法,看身穿美丽衣服的小兔多美呀,老牛的眼睛多么有神呀,看起来真不错,可是运用剪纸的方法表现就成了问题,再生动的五官,再美观内部花纹,对于初学剪纸的孩子来说都是难以把握的,满心欢喜的设计出生肖形象,可剪刀只能在外形上打转转,那细致的内轮廓只能望而兴叹了,忙碌了半天,效果不佳,“剪纸太难了” 孩子们都有些唉声叹气……第二堂课:改变教法——剪纸真有趣看着学生交上来的一张张不成样的剪纸作业,我陷入沉思,问题出在哪?剪纸的要领对于初学的儿童来说先把握好造型这一关,民间艺术家门已有了深厚的形象积累,所以他们随心所欲,而学生在现有阶段还做不到,用剪纸的方法,有主题的来表现十二生肖,设计时必须先画后剪,画很重要,画时更要抓住生肖动物的外形特征, 我忽然想到了那位剪纸老艺人的话“影子像”,对!类似剪影的效果,可是如何将这一要领传给孩子们呢,是直白的讲述,还是……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先让学生自由的画出动物的外形,请几位学生在黑板上绘画,接着我来进行修改,我轻轻擦去所有生肖动物的五官、身上的花纹,只剩下外轮廓,有点象影子的效果,我再请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生肖动物还象吗?有的还象,有的却面目全非了,我趁势发问:“为什么擦去一部分后,有的生肖动物还能那么明显,而有的却看不出来了呢?”学生开始思考起来,经过激烈的讨论,达成了共识:剪纸生肖动物绘制的关键是五官、花纹,而是外形,要想剪出的动物更生动有趣,更要突出、夸张的表现动物的外形特征如,大的更大,长的更长,才能使动物的形象栩栩如生……不需要教师将答案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给他们自主探究的空间,通过思考和讨论,他们自己就能发现问题,并找到答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也就格外注意得之不易的剪纸要领,掌握的更迅速准确,当孩子们看到亲手做出的美丽的剪纸作品时,都不由得说:“剪纸真有趣”!那种快乐感、成就感将鼓舞孩子们更加热爱剪纸艺术,热爱美术学习。
第9课学画山水画课型:造型表现课时:1-2课时教学目标:一:了解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绘画,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的表现特点,初步了解山水画几种常见的表现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的热爱。
二:通过欣赏中国画的各种皴法,指导学生在表现过程中运用相关技法及笔墨要求,表现简单的山水景色,并根据自己的想象表现自己家乡的各种自然景色。
教学重点:一:了解中国画的特点,掌握中国山水画一定的表现技法,表现自然景色。
教学难点:二:水墨浓淡的笔墨变化,中国画点线的技法以及山水画构图。
课前准备:中国画(以山水画为题材为主),山水画技法课件。
师生共同准备中国画的工具与资料。
教学流程:一:欣赏导入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历代著名山水画,初步了解我国山水悠久的历史及发展过程,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学习兴趣。
与西洋画中的风景画做比较,强调中国画意境及诗书画的一体。
引导欣赏感知中国画中的三远:高远。
深远。
平远。
二:揭题:学画山水画三:授新1,法的山水画,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思考:A造型特点B技巧运用C表现手法D感受。
D 如何表现。
绘画步骤等。
2,师生共同讨论如何运用中国画材料,工具进行描画,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体验水墨交融的笔墨情趣。
3,师生共创;请生简述自己做画步骤,方法,师师范步骤,技法。
讲授示范表现山水画技法A 皴法B 披麻皴C 斧劈皴D点苔。
讲解师范在造型中线条的运用,笔墨的技巧等等。
4,欣赏中国画其他技法点津。
5,小结作画步骤。
第一课时完成基本技法的练习,试创作。
师巡视指导。
四:引导创作1,欣赏课本范图及其他学生的优秀山水作品。
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2,小组讨论创作想法,交流练习过程中的一点成功之处,集思广益。
3,请学生讲述自己的构思及表现形式,师及时表扬及进一步启发,引导并强调构图及笔墨的用法。
水墨的焦浓重淡轻干湿等等。
五:学生创作1.以线为主的方法,也可以用大块面墨色与点,线,面相结合的手法来表现山水画。
2.师巡视。
提醒学生在创作中灵活运用技法。
注意构图,处理远近关系等。
3.帮助个别后进学生的造型创作。
六:作业展评学生自评。
互评。
选出优秀作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师点评优秀作业,小结本科重。
难点。
七:课后拓展1.通过观察和大胆的想象,创作有新意的作品,表现家乡的自然景色,体现创造的乐趣。
2.利用网络欣赏更多的中国画名作,了解中国艺术大师的作品风格。
第十课《风的魅力》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风能。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各种材料加工成风力玩具。
3.通过制作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风能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利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与众不同的风能玩具(或简易的风筝)。
三、教学难点:玩具的构思(风筝的做法)四、教学准备:风筝欣赏图片数张,风筝的简史介绍,风筝的简单玩法。
五、学具准备:查找风能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
风筝的图片,制作风筝的各种纸张和材料。
六、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用品的准备情况,稳定学生的情绪。
(二)引导学生说说什么是风?什么是风能?举例说明。
(三)引导学生说说风给人类带来的好处以及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风能发电,风车的利用----)(四)师引导学生说说风筝的简史:风筝简史中国风筝有悠久的历史,据说汉朝大将韩信曾利用风筝进行测量。
梁武帝时曾利用风筝传信,但未成功。
南北朝有人背着风筝从高处跳下而没有跌死。
唐朝的张丕被围困时曾利用风筝传信求救兵,取得了成功。
这些说明,中国风筝的历史至少有2000多年了。
从唐朝开始,风筝逐渐变成玩具。
到了晚唐,风筝上已有用丝条或竹笛作成的响器,风吹声鸣,因而有了“风筝”的名字。
也有人说“风筝”这名字起源于五代,从李邺用纸糊风筝,并在它上面装竹笛开始。
到了宋朝,风筝已有很大发展,品种增加,性能提高与人民生活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如“武林;日事”中记有/少年郎竞放纸鸯,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苏汉臣的“百子图”中也都有放风筝的场面。
明朝画家徐渭写过很多与风筝有关的诗,如“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鸯。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
”又如:“我亦曾经放鹞喜,今年不道老如斯,那能更驻游春马,闲看儿童断线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