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2年5月31日 日 期: 徐明阳 指导教师: 2011年 入学时间: 人文学院 学 院: 公共关系学 专 业: 11公关S1 班 级: 唐 佳 姓 名: 20113450051 学 号: 网络谣言的传播与管理 题 目: 危机公关课程期末论文网络谣言的传播与管理摘要随着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和全民微博的时代,已经改变了原有的信息传播方式,但这也使得谣言的传播渠道范围更加宽广。
本文针对2012年1月至5月的几个网络谣言,运用传播学和危机传播管理的相关理论,分析这些网络谣言在网络媒介环境中的成因、类型和传播模式,并对此提出如何对网络谣言进行管理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谣言;网络谣言;网络谣言传播;网络谣言管理2目录一、引言 (4)(一)研究背景 (4)(二)研究方法 (4)1.文献研究法 (4)2.案例分析法 (4)二、危机理论概述 (5)(一)危机概述 (5)1.危机 (5)2.谣言(危机与谣言的关系、谣言的概念、类型、特点、传播模式)53.网络谣言(网络谣言的概念、特点、传播模式) (6)(二)危机传播管理(谣言管理) (7)1.媒介管理 (7)2.沟通管理 (7)三、网络谣言传播与管理的相关案例分析 (8)(一)2012年上半年网络谣言事件 (8)(二)从网络谣言事件看网络谣言的传播与管理 (9)1.网络谣言的形成 (9)2.网络谣言的特征 (10)3.网络谣言传播的失真机制 (10)(三)网络谣言的管理 (11)1.现阶段针对网络谣言所采取的管理措施 (11)2.网络谣言的管理措施 (12)四、总结 (13)3一、引言(一)研究背景在现今的网络时代,加上微博平台的兴起,人人都成为了传播者。
近几年来,谣言在网络上的传播也成为了一大社会热点,成为人们茶余饭后讨论的话题。
同时,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谣言的传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成为引发社会振荡、危害公共安全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一场日本地震,却引起了中国的“抢盐”热潮,这场“谣盐”危机成为了政府和大众媒介的警钟,随后每年关于谣言的事件数不胜数,屡见不鲜,如何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管理好谣言,成为了当下大众媒介和国家政府重要的一个课题。
(二)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1)文献研究法概念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
依据对过去和现在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指出目前的水平、动态、应当解决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观点、意见和建议。
并依据有关理论,研究条件和实际需要。
(2)文献研究意义文献综述具有内容浓缩化、集中化和系统化的特点,可以节省同行科技工作者阅读专业文献资料的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迅速地了解到有关专题的历史、进展、存在问题,做好科研定向工作。
2.案例分析法(1)案例分析法概念是研究者如实、准确记录某一时间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并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方法。
(2)案例分析法意义案例分析法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比较直观、生动,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可以将基本理论在实践中作进一步检验,并可直接了解实施情况、尚存在的问题,探讨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4二、危机理论概述(一)危机概述1.危机危机是由组织外部环境变化或内部管理不善造成的可能破坏正常秩序、规范和目标,要求组织在短时间内作出决策,调动各种资源,加强沟通管理的一种威胁性形势或状态。
2.谣言(危机与谣言的关系、谣言的概念、类型、特点、传播模式)1)谣言概念什么是谣言?《辞海》的定义代表了许多人的常识判断:“谣言,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捏造的消息。
”在谣言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美国学者阿尔波物和波茨曼即主张将谣言界定为“缺乏具体资料以证实其确定性的、与当时事件相关的命题。
”另两位美国学者比德逊和盖斯特也曾提出相同的观点,他们在《谣言与舆论》一文中指出:“谣言是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2)危机与谣言的关系“3F假设”——危机传播流主要由信息流、影响流和噪音流构成。
“传播流”可以区分为“信息流”和“影响流”,前者可以是一级的,即媒介信息可以直接抵达一般受众;后者是多级的,即媒介的影响需要经过各种意见领袖的中介才能对一般受众发生作用。
噪音流则体现在危机传播中噪源的泛化和噪音的强化,是危机传播中特有的,即谣言。
信息流的作用在于告知人们发生了什么,而影响流则告知人们怎么办。
噪音流一方面加剧了信息流的不畅,一方面扩大了影响流的散乱,而信息流和影响流同时又不断酝酿噪源、制造噪音。
三者相互强化,使危机传播成为一个爆裂的信息系统。
3)谣言的类型与结构划分:牢骚性/攻击性/宣传性/牟利性/误解性相互交织的二元信息结构:叙述与论说(事实+评价)4)谣言的特点一是未知性,事件本身的未知性越大,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揣测,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可能性就越高;二是反常性,当某一事件或事件中的人背离社会公共准则和秩序,或打破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这种反常性便会唤起造谣者的兴趣和关注;三是重要性。
5)谣言的传播模式5谣言传播的过程模式:勒莫《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及传播》——将谣言的产生和发展分为“幼虫”、“成蛹”和“出茧”三个阶段。
谣言传播的失真模式: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提出了谣言传播的“失落—强化——吸收“机制。
谣言的公式:阿尔波特和波茨曼:R(谣言)=i(重要性)×a(模糊性)胡百精的4a公式:R=a(模糊性)×a(反常度)×a(关注度)×a(人面对谣言的各种反应能力)3.网络谣言(网络谣言的概念、特点、传播模式)1)网络谣言概念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例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而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
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
2)网络谣言的特点•迅捷性是网络谣言的首要特点网络谣言的迅捷性,是指网络谣言经生成后通过不同的网络介质(主要以微博、网络论坛为主)迅速流向广大网民后,庚即在社会大众中广为传播的属性。
•炒作性是网络谣言的直接动因互联网是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诸多便捷的同时,很多人为了不同目的借机炒作自己。
•迷惑性是网络谣言的本质特点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和我国当下民众整体文化素质不高的现状为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可乘之机。
•破坏性是网络谣言“毒树之果”网络谣言就像存在于社会中的一颗毒瘤,随时可能侵入社会肌体的方方面面,从而导致我们的社会不健康、不协调,甚至动荡、衰退。
3)网络谣言的传播模式•链状传播:链状是一环扣一环,即谣言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
链状传播是谣言传播,也是一切传播的基本模式。
链状传播也是口传谣言时代谣言形成的重要原因,因为在链状传播的过程中,往往因为误听误传而形成谣言。
•树状传播:6树状传播是指谣言从一个人传到几个人,再从几个人分别再传到一定数量的人,像滚雪球一样传递下去,形成一种几何倍数的传播模式。
这种模式是比较典型的口传谣言传播模式,网络谣言的传播也建立在这种传播模式的基础上。
这种传播模式美国的传播学者曾用葡萄藤来形容谣言的传播。
他们发现,葡萄藤传播具有速度快、信息量大、反馈性强等特点,呈现出一种双向性、交叉性,其传播覆盖面以几何级的速度增长。
•放射状传播:放射状传播是指谣言从信源向无数接收者发送,就像光源向四周发射光热一样。
这是网络谣言特有的传播模式。
在口传谣言时代,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网络谣言却能很容易地同时被无数人接收,达到极高的传播效率。
•旋涡型复式传播:在一场完整的谣言传播过程中,往往既有人际间的口头传播和其他媒体的组合,也有大众媒体与网络之间的交叉。
这种媒介的交叉组合容易形成谣言信息的旋涡型传播而积累更大的能量。
(二)危机传播管理(谣言管理)1.媒介管理1)媒介定义媒介的概念,历史存在两种界定:一是信息传递的载体、渠道、中介特、工具或技术手段;二是从事信息的采集、加工制作和传播的社会组织,即传媒机构。
前者是工具论,而后者是主体论。
作为工具论的代表,是麦克卢汉的“媒介即信息”。
2)媒介管理政策a.泄洪模式b.信息加工c.新闻发言人2.沟通管理1)麦奎尔的传播劝服矩阵接触注意引起兴趣理解获得态度改变记忆当有行动的机会是:提取支持新态度的信息决定照此行动如果照新态度采取的行动未得到强化,则新态度收到损害,相反会获得巩固2)意见领袖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7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三、网络谣言传播与管理的相关案例分析(一)2012年上半年网络谣言事件1、2012年上半年网络谣言事件2、2012年上半年谣言事件分类依照不同标准,谣言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
如以主观性为尺度,可分为主动编造谣言和无意引发谣言;以真实性为指标,存在虚假谣言、半真实谣言和真实谣言;以事件类型为基准,可分为政治谣言、商业谣言和日常生活谣言等不同的形态。
8(二)从网络谣言事件看网络谣言的传播与管理1.网络谣言的形成在2012年1月至5月所发生的一系列网络谣言事件,以及去年日本地震的抢盐事件,对研究网络谣言的形成原因提供了充分的论据。
1947年,阿尔波特和波茨曼提出了谣言公式:R(谣言)=i(重要性)×a(模糊性)。
对于谣言而言,如果两者都是0,即真相大白,乘积为0,则谣言自破。
在过去的所有网络谣言事件中,可以看出,所有谣言的形成初期都是模糊的,导致模糊的原因就是证据不充分,重要性和模糊性是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关键因素,即谣言在社会上的流通数量和效率与谣言内容的重要性和模糊性是成正比的。
也可以这样说,谣言的内容越重要,细节越模糊,其在社会中的流传就会越广,传播速度也会越快。
例如2月初的非典谣言,由于2003年非典的横行,大众对于它的敏感性超出了任何事件,因此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受众才会关注这一谣言。
除了形成谣言本身的公式之外,在网络环境下,网络谣言作为虚假信息,之所以会在各行为主体作用下大规模传播,其背后有一系列深层缘由。
一是网络时代的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社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任何人由于精力、经历等而不可能掌握全部信息,个人行为或决策通常是在有限信息下做出。
二是无所不在的社会不安全感。
三是盲目跟风的社会从众心理。
从众是人的重要社会属性,从众既是免除社会惩罚或伤害的有效方式,9也是获得群体认同或归属感的可行机制。
现代社会中,人们并没有因为知识增加、信息丰富及个性张扬而有效减少或避免从众行为。
四是日益呈现的社会公信力危机。
社会公信力危机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公众对作为信息权威发布机关的政府不信任,对具有专门知识的专家不信任及对他人不信任等。
对于毒针注射西瓜这一谣言,虽然有专家和相关媒体出来辟谣,但由于这两年频发的多起信任危机,使得受众即使知道这是谣言,但仍对这些信息抱有相信和支持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