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读书心得《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年青时期的重要著作。
就是在这部著作中,马恩初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为世界无产阶级指明了方向。
这部巨著主要内容包括三个部分:一是对当时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批判并在此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二是通过对“真正的社会主义”或“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在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指导下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三是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分析,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比较系统地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起源,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在略读了马恩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后,给我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他们关于分工思想的描述。
众所周知,分工思想源远流长。
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七百年管仲的“士农工商”的分工理论。
之后,墨子,孟子等也都对分工问题进行了自己的思考与阐释。
西方,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色诺芬,柏拉图从社会等级的角度来理解分工,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社会分工是国家得以产生的基础,只要国家严格贯彻社会分工原则,才能实现国家的正义。
色诺芬是从经济的角度来理解分工,已基本接近现代意义的分工。
之后,亚当斯密,李嘉图和空想社会主义者等也分别对社会分工进行了研究。
在《费尔巴哈》章中,“分工”是一个核心词汇,它出现的频率甚至超过了“生产力”、“交往形式”(马恩对“生产关系”概念的最初的表达)等词汇。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体会来谈一下.分工的起源:马恩认为,分工是伴随着意识产生的,要分析分工的起源,首先要弄清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也正是在这一点上,人与动物相区别,“凡是有某种关系存在的地方,这种关系都是为我而存在的;动物不对什么东西发生‘关系’,而且根本没有‘关系’;对于动物来说,它对他物的关系不是作为关系存在的。
”换言之,因为动物之间不存在社会关系,所以也就不存在意识,动物所具有的只是一种本能。
人和动物不同的地方在于,人的本能是一种意识到了本能,或者说人的意识代替了本能。
虽然历史地看,生活资料的生产和意识的产生很难确定先后顺序;但是,从唯物主义出发,逻辑地看,生活资料的生产先于意识的产生。
所以马恩认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分工的发展阶段:马恩认为,分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性行为的分工阶段。
这是动物也具有的,因此,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分工。
第二个阶段,是自然形成的分工阶段。
“后来是由于天赋(例如体力)、需要、偶然性等等才自发地或‘自然地’形成的分工。
”如前所说,马恩认为,分工是伴随着意识而产生的。
这里马恩在“自然地”上面加了引号,说明这种分工并非和动物一样,而是伴随着最初的社会交往的需要而产生的。
但是,人们对这种社会交往的意识又是比较淡薄或者受制于客观条件而能动性不够的。
这一阶段也可看作是社会分工的萌芽阶段。
第三个阶段,是社会的分工阶段。
与“自然地”形成的分工相对的是社会的分工或有意识的分工。
在此阶段,分工不断深化和扩大。
分工的每一个阶段都对应着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人类历史的每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都是伴随着分工的扩大和深入的。
第一次大的分工是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离。
“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才真正成为分工”。
因为,“从这时候起,意识才能摆脱世界而去构造‘纯粹的’理论、神学、哲学、道德”等等,这种分工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贡献巨大。
马恩在书中只是简短地写了这样一句“分工对科学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正是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表现,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
这种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的分离也在统治阶级内部表现出来,而且也主要在统治阶级内部表现出来。
“分工是迄今为止历史的主要力量之一,现在分工也以精神劳动和物质劳动的分工在统治阶级内部表现出来。
”一部分人“是作为该阶级的思想家出现的,他们是这一阶级的积极的、有概括能力的意识形态家”而另一些人“对于这些思想和幻想则采取比较消极的态度,并且准备接受这些思想和幻想,因为在实际中他们是这个阶级的积极成员。
”因为被压迫阶级是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从事这样的工作的。
物质劳工和精神劳动的分离引起了社会形态的巨大变化。
“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城乡的对立曾经一度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在人类历史上也持续了较长的时间:“城乡之间的对立是随着野蛮向文明的过渡、部落制度向国家的过渡、地域局限性向民族的过度而开始的,它贯穿着文明的全部历史直至现在(反谷物法同盟)。
”这导致居民第一次划分为两大阶级——城市贵族和农奴,“这种划分直接以分工和生产工具为基础。
”“城乡之间的对立是个人屈从于分工、屈从于他被迫从事的某种活动的最鲜明的反映,这种屈从把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城市动物,把另一部分人变为受局限的乡村动物,并且每天都重新生产二者利益之间的对立。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总是在分工形式上得到充分的表现。
分工的每一个阶段总是对应着相应的财产形式。
马恩着重分析了随着现代资本主义是如何随着分工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
“在城市中各行会之间的分工还是非常少的,而在行会内部,各劳动者之间则根本没有什么分工。
每个劳动者都必须熟悉全部工序,凡是用他的工具能够做的一切,他必须都会做”随后就是商人阶层的产生。
“分工的进一步扩大是生产和交往的分离,是商人这一特殊阶级的形成。
”紧接着是工场手工业的产生。
“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工的直接结果就是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即超出行会制度范围的生产部门的产生。
”在17世纪,商业和工场手工业不可阻挡地集中于一个国家——英国。
这也造成了原先的生产力难以满足的新的需求。
“这种超过了生产力的需求正是引起中世纪以来私有制发展的第三个时期的动力,它产生了大工业——把自然力用于工业目的,采用机器生产以及实行最广泛的分工。
”而大工业正是为无产阶级革命准备了必要条件的历史阶段。
“大工业不仅使工人对资本家的关系,而且使劳动本身都成为工人不堪忍受的东西。
”第四个阶段,是消灭分工阶段。
“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而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不能靠人们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办法来消灭,而是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靠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
”这里必须准确地理解马恩所说的“消灭分工”的含义。
马恩所说的消灭分工并非是指共产主义社会就不再划分为各种不同的部门,人们之间就没有分工协作。
他所指的是,人们可以来驾驭分工,也就是不再被分工这种形式所固化,而只能从事一种工作,使人成为受局限的动物。
我们在理解这个概念时,应当将分工与“组织劳动”区别开来。
马恩认为实现这一点的方法就是“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
马恩在这里有一段富有诗意的设想:“而在共产主义社会里,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们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者批判者。
”分工与所有制及国家的关系:马恩认为正是由于分工而产生了私有制。
“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因而产生了私有制,它的萌芽和最初形式在家庭中已经出现,在那里妻子和儿子是丈夫的奴隶。
”马恩认为,私有制与分工是一个硬币的两面,二者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其实,分工和私有制是相等的表达方式,对同一件事情,一个是就活动而言,一个是就活动的产品而言。
”分工的发展还进一步导致了国家的产生。
“其次,随着分工的发展,也产生了单个人的利益或单个家庭的利益与所有相互交往的个人的共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而分工所决定的阶级则是国家产生的基础。
分工包含的矛盾:马恩认为,分工是导致社会各种矛盾的一个根源,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只有消灭分工。
“上述三个因素即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彼此之间可能而且一定会发生矛盾,因为分工不仅使精神活动和物质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不同的个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而要使这三个因素彼此不发生矛盾,则只有再消灭分工。
”分工的最终结果或者说引起的最大矛盾是劳动对于人的“异化”。
“最后,分工立即给我们提供了第一个例证,说明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这种力量。
”分工使每个人都局限于一定的社会活动中,“社会活动的这种固定化,我们本身的产物聚合为一种统治我们、不受我们控制、使我们的愿望不能实现并使我们的打算落空的物质力量,这是迄今为止历史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马恩在这里已经触及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就是生产力的社会化要求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第一,生产力表现为一种完全不依赖于各个人并与他们分离的东西,表现为与各个人同时存在的特殊世界”,另一方面“这些力量只有在这些个人的交往和相互联系中才是真正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