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立xx船舶公司可行性分析报告xxx公司摘要船舶行业是典型的全球性周期性行业,叠加军民船舶逻辑差异、各国船舶制造发展阶段不同,行业研究相对复杂。
xx船舶公司由xxx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与xxx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其中:A公司出资1490.0万元,占公司股份77%;B公司出资440.0万元,占公司股份23%。
xx船舶公司以船舶产业为核心,依托A公司的渠道资源和B公司的行业经验,xx船舶公司将快速形成行业竞争力,通过3-5年的发展,成为区域内行业龙头,带动并促进全行业的发展。
xx船舶公司计划总投资15085.7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10045.05万元,占总投资的66.59%;流动资金5040.72万元,占总投资的33.41%。
根据规划,xx船舶公司正常经营年份可实现营业收入35408.00万元,总成本费用27219.87万元,税金及附加288.24万元,利润总额8188.13万元,利税总额9605.77万元,税后净利润6141.10万元,纳税总额3464.67万元,投资利润率54.28%,投资利税率63.67%,投资回报率40.71%,全部投资回收期3.96年,提供就业职位477个。
认真贯彻执行“三高、三少”的原则。
“三高”即:高起点、高水平、高投资回报率;“三少”即:少占地、少能耗、少排放。
第一章总论一、拟筹建公司基本信息(一)公司名称xx船舶公司(待定,以工商登记信息为准)(二)注册资金公司注册资金:1930.0万元人民币。
(三)股权结构xx船舶公司由xxx公司(以下简称“A公司”)与xxx公司(以下简称“B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其中:A公司出资1490.0万元,占公司股份77%;B公司出资440.0万元,占公司股份23%。
(四)法人代表沈xx(五)注册地址xx高新区(以工商登记信息为准)(六)主要经营范围以船舶行业为核心,及其配套产业。
(七)公司简介xx船舶公司由A公司与B公司共同投资组建。
公司坚持“以人为本,无为而治”的企业管理理念,以“走正道,负责任,心中有别人”的企业文化核心思想为指针,实现新的跨越,创造新的辉煌。
热忱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咨询与合作。
依托A公司的渠道资源和B公司的行业经验,xx船舶公司将快速形成行业竞争力,通过3-5年的发展,成为区域内行业龙头,带动并促进全行业的发展。
二、公司主营业务说明船舶行业是典型的全球性周期性行业,叠加军民船舶逻辑差异、各国船舶制造发展阶段不同,行业研究相对复杂。
根据规划,依托xx高新区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创新氛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打造以船舶为核心的产业示范项目。
第二章公司组建背景分析一、行业发展背景分析船舶行业是典型的全球性周期性行业,叠加军民船舶逻辑差异、各国船舶制造发展阶段不同,行业研究相对复杂。
一、民船整体进入底部区域,去产能加速、结构性景气。
由于2016年前新船订单匮乏叠加前期延期订单基本出清,2018年新船完工量显著减少,为1720艘、共8011万载重吨,同比-18.3%,是2007年以来最低水平,韩国、中国和日本分别下跌37%、11%和2%。
产能利用率方面,根据中国船舶工业经济与市场研究中心的测算数据,以CGT(修正总吨)计,2018年中、日、韩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3%、85%和58%,中国与韩国的产能闲置仍然十分严重。
2018年全球造船业新接、手持订单分别为0.77、2.08亿载重吨,同比+5.75%、+5.57%;2019年一季度全球新接订单共计196艘、573万CGT,与去年同期的996万CGT相比减少42%。
船舶行业已进入触底阶段,撤单量降到近十年最低,同时新船价格略有回升。
根据调查报告数据,2017年至2018年,全球船舶撤单量降到4.4、5.9百万载重吨,是近十年最低水平;从各船型的撤单量来看,散装船占比最大(28艘,51%),油轮(31艘,23%)、集装箱船(24艘,15%)为第二、第三。
同时,根据调查数据显示,2017年3月起,新船价格开始小幅回升。
造船行业供给端过剩运力正持续去化,叠加需求端受益于国际行业环保新规、各船型部分下游景气等,船舶行业有望呈现结构性需求景气趋势。
过去10年,大多数年份的旧船拆解速度大于新船建造速度,过剩运力加速去化。
根据最近发布的《航运及造船市场(2019)》,2018年全球船舶拆解量为2760万载重吨,同比-13%,大于交付量的同比-18%;从各船型看,化学品船拆解量占比72%、181艘,散货船占比17%、60艘,集装箱船占比5%、48艘,其他船种占比7%、148艘。
此外,即将出台的有关压载水的规章制度处理系统(BWTS)和硫排放上限(2020年)可能会使船舶拆解加速。
2019年下半年起,IMO两大船舶新规将相继开始实施,商船需强制设置压舱水处理系统、燃油硫含量上限从3.5%降至1.5%。
我们认为,新规对船舶市场的影响可能有两方面,一是船舶因安装脱硫装置停租时间变长、节省燃油成本而放缓船速,二是基于经济性角度,小型船舶上加装脱硫装置并不可行2。
以上两个影响将使船舶运力减弱、加速不经济型船舶拆解,从而拉动船舶需求。
船舶呈现结构性需求变化。
根据调查数据统计,全球船舶市场呈现出高端民船(LNG、LPG等)维持活跃、需求高度景气的状态,货运、海工逐渐走向供需平衡,其中,干散货船和集装箱船需求有所恢复、供给端开始明朗,海工、油船仍在去产能阶段、需求渐渐稳定。
我国船舶制造但仍有进一步整合的空间。
前三大船企(中船集团、中船重工与中远海运)国内市占率约60%,相比韩国90%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军船随着军队改革进入尾声、国防军费稳步增长以及远海防卫战略的实施,我国海军装备有望迎来需求新增长。
随着军队改革进入收入阶段,叠加新体制格局对装备更新需求增加,核心装备采购有望回暖。
海军装备作为我国核心装备之一,将受益我国国防开支的稳健增长与装备升级需求。
2019年年度国防预算提升800亿元至1.19万亿元,同比+7.5%,实现稳健增长,将带动装备采购需求;根据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确保到2020年基本实现机械化,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战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形成联合作战能力、全域作战能力”,国防军费有望向装备升级与换代倾斜,军船建造与信息化相关配套值得期待。
我国海军正处于战略变革期,加速由浅蓝走向深蓝,航母编队与核潜艇将成为重点装备。
我国海军目前处于从近海防御战略向近海防御与远海防卫结合战略的变革期。
随着国产航母、大型补给舰等下水,我国造舰规模开始大幅领先美国,但在综合实力上,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015-2017年,随着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结合战略的实施,国产航母、大型补给舰下水,中国海军造舰规模开始大幅领先于美国,几乎是美国的2倍。
从结构上看,我国海军装备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我国海军综合实力较美国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航母、核潜艇、驱逐舰等重大装备。
因此,长期看,我国主战舰船装备结构、规模均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随着我国海军从浅蓝走向深蓝,航母舰队、核潜艇的列装将加速。
二、政策及发展规划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更好满足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进一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更好满足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进一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更好满足遵循经济规律发展的必然要求,不断推动我国经济在实现高质量发展上取得新进展。
三、鼓励中小企业发展从经济的贡献看,截至2017年底,我国民营企业的数量超过27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了6500万户,注册资本超过165万亿元,民营经济占GDP的比重超过了60%,撑起了我国经济的“半壁江山”。
作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部分,民营经济未来将继续稳步发展壮大,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引导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用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支持培育一批重点示范产业集群。
加强产业集群环境建设,改善产业集聚条件,完善服务功能,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专业化协作水平。
鼓励东部地区先进的中小企业通过收购、兼并、重组、联营等多种形式,加强与中西部地区中小企业的合作,实现产业有序转移。
四、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我国发展拥有足够的韧性、巨大的潜力,经济长期向好的态势不会改变。
今年以来,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
在全面贯彻十九大精神开局之年,贯彻落实十九大战略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有效应对外部环境深刻变化,保持了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大局稳定。
但同时也要看到,当前经济形势充满错综复杂的各种变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
五、区域经济发展概况地区生产总值3015.73亿元,比上年增长6.6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1.26亿元,增长11.81%;第二产业增加值1869.75亿元,增长7.96%第三产业增加值904.72亿元,增长6.09%。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13.03亿元,同比增长11.7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473.63亿元,同比增长7.36%。
国税收入351.63亿元,同比增长10.28%;地税收入亿元48.40,同比增长10.15%。
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06%。
其中,食品烟酒上涨0.78%,衣着上涨0.86%,居住上涨0.93%,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62%,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0.97%,医疗保健上涨1.09%,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0.80%,交通和通信上涨0.98%。
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1854.57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462.64亿元,比上年增长7.98%。
规模以上AA、BB、CC、DD(含船舶)等主导行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126.96亿元,增长7.29%。
AA完成增加值415.38亿元,增长6.78%;BB完成工业增加值380.58亿元,增长5.20%;CC完成工业增加值204.55亿元,增长9.43%;DD完成工业增加值128.67亿元,增长10.0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544.93亿元,比上年增长11.00%。
实现利润总额67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9%。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36.11亿元,比上年增长6.17%。
其中,建设项目投资完成3463.78亿元,增长8.0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472.33亿元,增长6.96%。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96.81亿元,同比增长9.95%;第二产业投资完成2991.44亿元,同比增长5.48%;第三产业投资完成747.86亿元,增长7.92%。
高新技术产业投资610.60亿元,增长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