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给水课程设计

给水课程设计

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设计计算书设计题目: D市某城区给水管网工程设计学院:专业:班级:姓名:指导教师:完成日期:答辩日期:目录1.基础资料 (1)1.1设计原始资料 (1)1.1.1城市平面图 (1)1.1.2城市概况 (1)1.1.3气象资料 (2)1.1.4水文地质资料 (2)1.2设计内容 (2)1.3设计成果及要求 (3)1.3.1绘制图纸 (3)1.3.2设计说明与计算书 (3)1. 4进度安排 (3)1. 5评分标准 (3)1. 6参考资料 (3)2.给水管网 (4)2.1输配水系统布置 (4)2.1.1水源与取水点的选择 (4)2.1.2取水泵站的位置: (4)2.1.3水厂厂址选择 (4)2.1.4输水管渠定线 (4)2.1.5配水管网 (4)2.2设计用水量及其调节构筑物相关计算 (5)2.2.1设计用水量计算 (5)2.2.2设计用水量变化规律的确定 (6)2.2.3清水池调节容积的计算 (7)2.2.4清水池和水塔容积设计 (8)2.3经济管径确定 (9)2.3.1沿线流量及节点流量 (10)2.3.2初始分配流量 (10)2.3.3管径的确定 (11)2.4管网水力计算 (13)2.4.1管网平差 (13)2.4.2水泵的选定 (18)2.4.3水塔高度设计 (20)2.5管网设计校核 (20)2.5.1最高时加消防时校核: (20)2.5.2水塔转输工况校核: (26)2.5.3最不利管段发生故障时的事故校核: (32)2.6管材及管道附件: (38)课程设计总结 (41)参考资料 (41)1.基础资料1.1设计原始资料1.1.1城市平面图城市总平面图一张(1:5000),设计年限按10年考虑。

1.1.2城市概况(1)城区地形平坦,城镇人口密度为225cap/ha,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定额120L/(cap·d),用水普及率为95%,室内均有给排水卫生设备,但无淋浴设备,房屋平均层数6~7层。

(2)该城市有工业企业,其位置见城市总体规划布置图,用水量情况见表1.1.1:表1.1.1 集中用水量情况统计表(3)其他1)绿地面积以规划图为准,道路面积按城市规划总面积的2%计。

用水量可参考规范:浇洒道路用水可按浇洒面积以2.0~3.0L/(m2·d)计算;浇洒绿地用水可按浇洒面积以1.0~3.0L/(m2·d)计算。

2)未预见水量及管网漏失水量按规范要求计。

3)消防用水量不计入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

4)公路桥旁均可吊装管道,铁路桥不让吊管。

(4)城市用水每小时用水量占最高日用水量百分比情况见表1.1.2所示。

表1.1.2 该城市每小时用水量占最高日用水量百分比情况表1.1.3气象资料年平均气温20.2℃,最热月平均气温36.3℃,最冷月平均气温1.2℃,年平均降水量1027.3毫米,常年主导风向东北风,风速1.7(m/s)。

1.1.4水文地质资料该城市土壤种类为黏质土,工程地质良好,适宜于工程建设,耐压力15kg/cm2以上;地面以下8m见地下水。

1.2设计内容(1)根据城市的特点,选定用水量标准,确定城市给水管网的设计流量;(2)根据地形特点,按照管网的布置原则进行给水管网方案的选择和管线布置,计算供水区域的比流量、管段流量和节点流量,并进行流量分配;(3)最高日最高时的管网平差计算,(包括枝状管线及输水管,应标出节点编号、节点流量以及水流方向、各环闭合差、各节点的水压线标高、地形标高及实际自由水头)直至闭合差满足规定的精度要求(手算时:基环△h<0.5m,大环△h<1~1.5m;电算时:= 0.01~0.05m;(4)消防工况校核时的平差结果表(要求同最高日最高时);(5)最不利管段发生事故时的平差结果表(要求同最高日最高时);(6)最大转输时的平差结果表(若无对置水塔则不做此校核);(7)确定控制点,计算从控制点到二泵站的水头损失,确定二级泵站的水泵扬程和流量;(8)根据平差结果确定各管段的水力参数、确定各个节点的自由水头,并进一步绘制等水压线。

1.3设计成果及要求1.3.1绘制图纸(1)给水管网设计总平面图(总平面图包括管网布置、等水压线图、并标出管道的水力计算参数)(2)给水管网节点详图(手工绘制)绘图要求:设计图纸所采用的比例、管径、编号、标高、图例以及幅面规格、图标格式、剖切线、指北针等画法应符合“给水排水制图标准”的有关规定。

1.3.2设计说明与计算书概述设计任务和依据;给水管网布置的依据和理由;设计流量、管段流量和节点流量及管网平差的计算,包括下述内容:①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平差结果;②最不利管段发生事故时的平差结果;③消防校核时的平差结果。

二泵站扬程和流量的确定;并附平差结果示意图。

内容要求:不少于5000字,文句通顺,段落分明,计算准确,论证充分合理,字迹工整;用统一的报告纸书写。

1.4进度安排(共1.5周)表1.1.3 进度安排表1.5评分标准成绩评定由三部分组成(五级分制):1.考勤;2.学习态度;3.成果质量1.6参考资料1. 严煦世、刘遂庆.给水排水管网系统(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严煦世、范瑾初.《给水工程》(第四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3. 赵洪宾.《给水管网系统理论与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4.《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第1,3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5.《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6. 张志刚主编,《给水排水工程专业课程设计》.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7. 《给水排水工程快速设计手册》(第2,5册).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2 给水管网2.1输配水系统布置根据所给资料,结合城镇规划并考虑经济性和供水可靠性的要求,决定了采用城区环状给水、郊区及河边树状给水的布置形式,水厂至管网双管输水。

2.1.1水源与取水点的选择所选水源为城市中部的河流。

取水点应该选在水质良好的河段,也就是河流的上游,并且要靠近用水区。

2.1.2取水泵站的位置:定在取水点附近,即上游河岸,用以抽取原水。

2.1.3水厂厂址选择水厂厂址应该选在不受洪水威胁,卫生条件好的地方,也就是河流的上游。

由于取水点距离用水区较近,所以水厂设置在取水泵站附近,或者与取水泵站建在一起。

2.1.4输水管渠定线(1)沿着现有道路(2)尽量缩短输水距离(3)充分利用地形高差,优先考虑重力输水。

但是由于取水点选在城市中部的河流,地势较低,两边地势较高,所以输水方式只考虑压力输水。

(4)本设计是单水源供水,为保证供水的安全性,采用双管输水。

过河采用倒虹管过河 2.1.5配水管网(1)干管延伸方向应和二级泵站到大用户的方向一致,干管间距采用500—800m 。

(2)干管和干管之间有连接管形成环状网,连接管的间距为800—1000m 左右。

(3)干管按照规划道路定线, 尽量避免在高级路面或重要道路下通过;尽量少穿越铁路。

(4)干管尽量靠近大用户,减少分配管的长度。

力求以最短距离铺设管线,降低管网的造价和供水能量费用。

(5)本设计采用环状网。

(6)干管布置的主要方向按供水主要流向延伸。

管网中输水干管到大用户如工厂、 火车站的距离要求最近。

(7)管网布置必须保证供水安全可靠,尽可能布置成环状。

干管尽可能布置在两侧有大用户的道路上,以减少配水管的数量。

2.2设计用水量及其调节构筑物相关计算2.2.1管网设计用水量基本数据:D 市城区地形平坦 ,总面积为515ha (不包括绿化和工厂面积),城镇人口密度为225cap/ha ,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定额120L/(cap ·d),用水普及率为95%,室内均有给排水卫生设备,但无淋浴设备,房屋平均层数6层。

(1) 居民最高日生活用水量(包括公共设施生活用水量)Q 1 :d m qNf Q /132101000%95225515120100031=⨯⨯⨯==∑式中, f ——给水普及率,%;q ——最高日综合生活用水定额,m 3/d ; N ——计划人口数。

(2)工业企业生产及生活用水量为Q 2:dm q Q i /72002000120012002800322=+++==∑(3)绿地、道路用水量Q 3:绿地面积为9ha ,道路面积为城市规划总面积的2%,城市规划总面积为555ha ,所以道路面积为11.1ha 。

绿地和道路浇洒用水都以浇洒面积3L/(m 2·d)计算。

d m d m N q N q Q b b a a /603/10001000093100001.11310003333333=⨯⨯+⨯⨯=+=式中,q 3a ——城市浇洒道路用水量定额[L/(m 2·d )]; q 4a ——城市绿化用水量定额[L/(m 2·d )]; N 3a ——城市最高日浇洒道路面积(m 2); N 3b ——城市最高日绿化用水面积(m 2)。

(4)管网漏失水量Q 4: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管网漏失水量按居民生活用水、工业企业用水、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之和的10%~12%计算。

这里按10%计算。

()dm Q Q Q Q /3.2101603720013210%10)(%1033214=++⨯=++⨯=(5) 未预见水量Q 5:根据《室外给水设计规范》,未预见水量按居民生活用水、工业企业用水、浇洒道路和绿地用水、管网漏失水量之和的8%~12%计算。

这里按10%计算。

()dm Q Q Q Q Q /5.23113.2101603720013210%10)(%10343215=+++⨯=+++⨯= 从而可以算得最高日设计流量Q d :dm Q Q Q Q Q Q /8.254255.23113.2101603720013210354321d =++++=++++= 根据实际情况取Q d =26000m 3/d 2.2.2设计用水量变化规律的确定根据所给资料,绘制出日用水量曲线,见图2.2.1。

图2.2.1 最高日用水量变化曲线由图并结合资料可求得: (1)时变化系数,K h :55.110046.62424=⨯==d h h Q Q K (2)最高日最高时用水量:s L Q K Q Q d h h s /56.4664.862600055.14.86=⨯===(3)通过供水管网设计计算,可以确定个供水设施的设计流量。

1)若管网中不设水塔或高位水池,供水泵站设计供水流量为: s L /56.46636001000%46.626000=÷⨯⨯2)若管网中设置水塔或高位水池,供水泵站设计供水流量为: s L /45.37836001000%24.526000=÷⨯⨯3)水塔或高位水池的设计供水流量为: s L /11.8836001000)5.24%-%46.6(26000=÷⨯⨯4)水塔或高位水池的最大进水流量为: s L /84.7536001000)4.19%-%24.5(26000=÷⨯⨯ 综合实际情况,决定采用泵站和水塔供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