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公文文稿的审核
谈谈公文文稿的审核
公文文稿的审核是文稿送交领导人签发前的关键性程序,谈谈公文文稿的审核。
它前承拟稿环节,后启签发环节,在整个公文处理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影响着公文的质量。
公文文稿的审核工作一般由办公室主任或经验丰富、水平较高的文字秘书负责,主要对文稿内容、政策界限、事实数据、实施举措、决策意图、条理结构、文字表达、行文程序、公文格式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审核。
结合公文处理的实践,本文就机关单位的公文审核,从以下八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审核重点和审核标准,以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审政策界限准确与否就具体的机关单位而言,公文是机关单位各种决策及其实施措施的载体,其内容既要对上级机关负责,又要对下级单位负责。
对上级机关负责,就是说其公文承载的任何决策必须与国家的方针、政策及其上级机关的指示相一致,必须与国家的法律规定相符合,任何矛盾或不一致之处都必须坚决予以修正,否则,即使已经分发出去的公文也是难以生效的。
对下级单位负责,就是说其公文内容必须与下级单位的实际情况相协调,其决策及其实施措施必须对下级单位的工作有具体而实在的指导意义。
在具体的公文实践中,我们发现下级机关单位的公文,能够很好地维护上级机关的权威性,公文的内容与国家政策、法律及其上级机关的指示相一致,无矛盾之处,秘书工作《谈谈公文文稿的审核》。
但自己机关单位制定的政策和实施意见,有时却出现政策界限模糊、政策规定过死或过宽泛、政策前后矛盾等错误,给下级机关的执行带来不少困难。
所以,公文的政策界限,必须
从与国家大政方针的一致性和对下级机关单位的政策清晰度这两个方面去审核,惟此,方能全面地吃准各种政策。
二审事实数据真实与否公文是政策的载体,事实数据是决策的依据,那么事实数据的真实性就关系着政策的真实性与可行性。
可见,符合实际的事实数据即真实可*的事实数据才是公文的真正生命。
凡公文涉及到的对具体人的评价,对工作的全面分析,都要运用辩证的观点去审核,既看到长处也看到短处,既看到成绩也看到不足,力求客观准确。
凡公文涉及到具体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果,一定要尊重客观事实,保证真实地叙说整个过程,不护短,不溢美,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坚决杜绝情感偏差,克服主观倾向,还事实以真面目。
凡公文涉及到的具体数据,一定要来之有据,查之有凭,不可以想当然地预计,也不可以主观地估摸。
即使是细微的浮夸也会给机关单位,甚至给国家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三审实施举措可行与否实施措施是公文的主体所在,在公文中占有较大的篇幅,当然是公文审核的着力点之一。
实施措施的审核应当从三个方面把握:
公文所列措施内容是否切实可行,各种措施的依据是否真实充分;各种措施之间是否符合逻辑,各种概念是否恰当周延;各种措施或具体事项由哪个部门执行,谁是负责人,怎样执行,有怎样的期限和要求,这些情况交代得是否具体明确,是否会出现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
有了周详恰当、切实可行、具体明确的实施举措,就便于公文的运行,便于实施措施的贯彻执行。
四审决策意图明确与否决策既是集思广益的结果,又是领导集体智慧的体现。
从行政决策方面和行政执行方面看,领导意图就是今后单位发展的大政方针。
那么,公文文稿所承载的决策内容,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领导的意图,或者说
公文承载的内容与领导意图是完全一致的。
因而,领导意图体现的明确与否,也是公文文稿审核的主要方面。
〔谈谈公文文稿的审核〕
附送:
谈谈如何修改材料
谈谈如何修改材料
修改材料,是写材料的一个环节,但也有它相对的独立性。
这样一来,修改材料也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要肯于修改。
有的人写完材料后惜字如命,自己不愿意改,还不喜欢别人改。
从某种意义上讲材料是改出来的。
材料写完之后,做到先不出手,再看几遍,能改的再改一改,就像鲁迅先生所说:“一篇文章至少要看两遍,把可有可无的字句删去。
”毛主席讲:
“至少要看两遍,至多应该看他十几遍。
如果粗心大意,就不懂得作文章的起码知识”。
要善于改材料。
改材料,不能瞎改,不能越改越糟,“豆腐一碗、一碗豆腐”,这样的修改也没什么意义。
在各级机关里,有些领导不一定能写材料,但他会改材料,哪怕一字一句,改得很好。
这就说明:
改材料也有规律,也有学问。
那么,怎么改材料呢?我掌握的原则是由大到小,由宏观到微观,由全局到局部,按这么一个思路去改。
首先要看标题。
主题一定要集中。
一篇材料一般只说一个问题,或者一个段落只说一个问题,一个门帘挂两个牌子就乱了,要看主题正确不正确、集中不集中、鲜明不鲜明。
接着往下看观点。
观点要与主题思想有机联系,观点能够支撑主题思想,不要分两叉去,隔离开了,风马牛不相及。
列观点的时候要注意防止把标题排得很整齐,而思想表达不准确,要处理好这个矛盾。
推敲完观点,再看层次结构问题。
要先大后小,先重要后次要,先全局后局部。
通常是大问题先说,小问题后说;重要问题先说,次要问题后说;全局的问题先说,局部的问题后说。
接着就是看素材。
要看所用的素材是否真实,是否贴切,是不是有助于说明观点、解释情况,是否突出了个性,要把这些联系起来审视。
还要修改语言,就是话怎么说。
修改语言要注意的就是文体的要求,不能写什么样的材料都一个腔调,一个语气。
写理论研讨文章、学术性的文章,语言就应该理论感强一点。
写领导讲话,就应该口语感强一点,说短话,通俗一些。
文体不同,语言的形式、口气也应该不同。
再一个是修改标点。
古人讲“断句”,一篇文章没有标点符号,断句就成了一门学问,断不对意思全反了。
有的同志写文章一逗到底,最后一个句号,这影响思想感情的表达。
要重视标点符号的使用,要好好去研究研究什么地方该逗,什么地方该句,什么地方该分。
按照这么一个顺序来修改主题、观点、层次、素材、语言、标点,就可以把一份材料全面地修改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