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民俗旅游》课件第一章 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
《中国民俗旅游》课件第一章 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
第二节 民俗与旅游的关系
一、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风情堪称是人文旅游资源中最生动、最绚丽多彩的组成 部分。 如经济民俗中所包含的精妙绝伦的建筑和居住习俗,社会民 俗中所包含的妙趣横生的婚俗,信仰民俗中虔诚的宗教习俗, 以及优美动人的游艺民俗等都是可以开发利用的旅游资源。
二、旅游对旅游接待地民俗的双重影响
(一)地域性 如“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北方的靰鞡
西南山寨的背篓
(二) 传承性 民俗,是世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 相对稳定性。
比如岁时节日习俗以及我国自古以来就己完备的结婚习俗。
(三)变异性 民俗恰恰是随着历史的变迁,不同地区的传播,从内容到形 式或多或少有些变化,有时甚至是剧烈的变化。如从清代满 洲族的旗袍到现代服装的旗袍。
商贸民俗、服饰民俗、居住民俗、交通民俗。
社会民俗—人们在特定条件下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 人际交往民俗、人生礼仪民俗、岁时节日民俗。
信仰民俗—在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基础上形成的有关意识 形态方面的民间信仰、民间巫术、民间禁忌。
游艺民俗—民间传统的文化娱乐活动。 民间歌舞民俗、游戏竞技民俗。
三、民俗的特征
积极影响: 由于旅游使人们在不同地区之间的暂时 流动,所以旅游有助于民俗的交融与发展。
消极影响:造成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民风民俗发生 了变化,一些典型的民族习惯正在消失,无法形成 旅游产品和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三、了解民俗有利于做好旅游接待 旅游接待者必须熟知本地风俗,这样才能有备无患、信手拈 来。 旅游接待者只有了解游客客源地的民俗,才可能了解游客的
❖ 2010年参与性
❖ (四)纯真性
彝族哑巴节 游客穿藏族服饰
❖ 三、民俗旅游的类型 ❖ (一)消遣观光型 ❖ (二)参与体验型 ❖ (三)考察探索型 ❖ (四)休闲度假型
❖ 四、民俗旅游的价值 ❖ (一)经济产业价值 ❖ (二)文化传承价值
中国民俗旅游
主编:曾亚玲、蒋玉华
目录
第一章 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 第二章 东北、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第三章 西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第四章 西南少数民族民俗 第五章 中南地区少数民族民俗 第六章 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 第七章 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 第八章 民俗旅游的相关知识与研究
❖ 二、民俗的类别 经济民俗—人们在创造和消费物质财富过程中形成的民俗。
❖ (三)审美娱乐价值
街津口赫哲族 旅游度假区
❖ 思考与练习 ❖ 1.你认为哪些民俗适合开发成为民俗旅游资源? ❖ 2.民俗有哪些基本特点? ❖ 3.试举例证明了解民俗有利于做好旅游接待工作。 ❖ 4.你怎样理解民俗旅游所具有的文化传承价值?
需求特点,才可能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回族不吃猪肉
第三节 民俗旅游概述
❖ 一、民俗旅游的概念 ❖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居住地,到异地以地域民俗事项为
主要观赏内容而进行的文化旅游活动的总和。
❖ 民俗旅游实际上是“民俗文化旅游”。
❖ 二、民俗旅游的特征 ❖ (一)文化性 ❖ 1995年“中国民俗风情旅游年” ❖ 2002年的旅游主题是“民间艺术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