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沈阳故宫导游词

沈阳故宫导游词

沈阳故宫导游词公营子中心小学雨萌亲爱的朋友们,非常高兴我能陪同大家一起浏览沈阳故宫。

沈阳故宫占地6万多平方米,宫内建筑物保存完好,是我国仅存的两大宫殿建筑群之一。

它的规模比占地72平方米的北京故宫要小得多,但是,它在建筑上有自己的特色,现在是沈阳最重要的游览点。

沈阳故宫建于1625年,是后金第一代汗努尔哈赤开始修筑。

努尔哈赤死后,第二代汗皇太极继续修建成功。

沈阳故宫的建筑布局可以分为三路。

东路为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建造的大政殿与十王亭。

中路为清太宗皇太极时期续建的大内宫阙,包括大清门、崇政殿、凤凰楼以及清宁宫、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等。

西路则是乾隆时期增建的文溯阁、嘉荫堂和仰熙斋等。

乾隆时皇宫已在北京,但他有时也“东巡”回沈阳看看。

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大政殿,这里是用来举行大典,如颁布诏书、宣布军队出征、迎接将士凯旋和皇帝即位等的地方。

十王亭则是左右翼王和八旗大臣办事的地方。

这种君臣合署办事于宫廷的现象,在历史上是少见的。

从建筑上看,大政殿也是一个亭子,不过它的体量较大,装饰比较华丽,因此称为宫殿。

大政殿和成八字形排开的十座亭子,其建筑格局乃脱胎于少数民族的帐殿制。

这十一座亭子,就是十一座帐篷的化身。

帐篷是可以流动、迁移的,而亭子就固定起来了。

这也显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一个发展。

希望朋友们能在这里拥有一次愉快之旅!篇二:史上最完整的沈阳故宫导游词史最完整的沈阳故宫导游词一各位游客大家好,我们此次游览的景点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 4a级景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沈阳故宫。

故宫,顾名思义就是旧时宫殿,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努尔哈赤建立政权之初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天命十年(公元1625年)。

先后经过三次大规模建设,形成了东中西三路格局。

其中东路为老罕王努尔哈赤进沈阳以后修建;中路为努尔哈赤的儿子清太宗皇太极继位以后兴建;西路则为清朝中期乾隆皇帝东巡和为了安放《四库全书》而修建。

全部建筑70余座,300余间,组成20多组院落。

作为我国现存保存最完好的两座宫殿之一,与北京故宫遥相呼应,却又有着与北京故宫截然不同的建筑风格和格局样式。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领略一下昔日皇宫的风采。

(故宫门前)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是故宫门前,东西各有一座牌坊。

东边为文德坊,西边为武功坊。

老沈阳人俗称为“东华门”和“西华门”。

古时候大臣上朝之时从东华门入朝。

先在东西朝房侯朝。

我们眼前的这座挂有郭沫若题词《沈阳故宫》牌匾的建筑就是大清门,大家可能会问,这座像房子一样的建筑为什么叫做门,它与我们常见的门有很大的区别!门作为古代建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也是等级制度直观体现。

如我们常听说的“柴门”,柴门是用柴木搭建的一个只有门框的门,这也是等级地位最低的门。

再有单开门,双开门。

有钱有势人家的门要高出地面修建在台基上。

我们眼前这座大清门是五间硬山顶的屋宇式的大门,中间三间为门,南北都设有台阶,两梢间有槛墙木窗,皇家的大门明显异于常人。

大清门虽然只是出入宫殿的通道,但作为皇宫的门面装饰也力求华丽美观。

除黄绿两色的琉璃瓦屋顶和檐下的雕梁画栋外,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墙体四角的琉璃“墀头”,每组都由上下相联的四部分组合而成,黄、蓝色调为主,间以红、白、绿等色,浮雕云龙飞凤,瑞兽奇花,鲜艳多彩,烧造精致,虽然不处于建筑的中心部位,却成为最亮丽斑斓的艺术杰作。

这座门为什么叫做“大清门”哪?正统的说法是清朝的国号为“清”,宫殿的门又叫国门,所以叫“大清门”。

还有个传说:这座宫门在建成以后并没有名称,只是叫做“大门”。

后来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以后,听说明朝北京皇城的正门叫做“大明门”,为了针锋相对,克其锋芒,就把这座大门命名为“大清门”。

古时上朝之时文武大臣按照文东武西排列站在大清门前两侧侯朝议事。

在大清门的东侧有一座封闭的院落——太庙。

所谓“太庙”即皇帝奉祀祖先的宗庙。

清朝有太庙制度始于崇德元年皇太极改元称帝之时,前殿供奉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后。

叶赫纳拉氏(皇太极生母)神位,后殿则供奉努尔哈赤以上四代祖先,即猛哥帖木儿、福满、觉昌安、塔克世及其妻的神位。

太庙建成后,每年逢清明、除夕等日,皇太极都要亲自前往焚香祭祀。

顺治迁都北京后,先是把太祖朝的神位移往北京太庙,原来的盛京太庙因为只剩下四祖神位,改称为“四四祖庙”。

清朝历代皇帝东巡祭祖陵的皇帝在进入沈阳故宫之前,都要先到庙中向自己祖先的玉宝玉册上香行礼。

(中路)我们走进大清门,在右侧有一个沈阳故宫的微缩,可以领略沈阳故宫的全貌。

穿过大清门我们来到了沈阳故宫中路的头道院落。

我们正面的建筑就是沈阳故宫的“金銮殿”——崇政殿。

兴建之初名字叫做“正殿”。

崇德元年定名为崇政殿。

崇政殿为五间九檩硬山式建筑,殿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正脊饰五彩琉璃龙纹及火焰珠。

其中请各位游客注意的是殿顶的琉璃瓦,有去过北京故宫的朋友一定会清楚地记得北京故宫的琉璃瓦是黄色的,而沈阳的琉璃瓦是黄色镶绿剪边。

这是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的重要差别之一。

我们走上台基。

在台基两侧分别有用于计时的日晷,和存放标准计量单位的嘉量亭。

此外台基上四口盛满清水的大缸大家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吗?当然不是皇帝养金鱼的鱼缸。

这四口缸被称作是“吉祥缸”古代称它是“门海”,是古代皇宫中重要的防火设施。

那又有朋友问了,冬天北方的天气很冷,水都会结冰。

没关系,缸下可以点燃炭火既可以化冰,又可取暖。

我们走上须弥座。

头上牌匾用满文和汉文书写的“崇政殿”,请看左边的满文,我们有个形象的比喻“中间一根棍,两边都是刺,加上圈和点,就是满文字儿”。

沈阳故宫的牌匾都是满文在左,汉文在右。

而北京故宫的牌匾都是汉文在左,满文在右。

这是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宫的差别之二。

崇政殿内现在的陈设是乾隆东巡后按照北京故宫乾清宫的陈设摆放的。

上面“正大光明”匾额为顺治皇帝御笔亲书。

下面就是皇帝的宝座,据说宝座上绘制雕刻有8条金龙,算上坐在宝座上的真龙天子正好是中国古代最大的阳数九条龙。

宝座后面是金质屏风。

上面刻有康熙皇帝从古代经书中摘出的言十二句铭文圣训,作为自己和后世皇帝治理国家的座右铭镌刻在御座之旁的。

陈设在龙椅前后的有鹤式烛台、熏炉、塔式香亭、甪端、“太平有象”等。

从乾隆时起,皇帝还把一些相关的题咏诗章手迹制成匾联悬挂殿内。

宝座前的“念兹戎功用肇造我区夏,慎乃俭德式勿替有历年”蓝地金字对联出自乾隆皇帝手迹,殿北门内上方还挂有嘉庆、,道光御题崇政殿诗金字木匾等等。

当年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励精图治,1636年皇太极就是在这里发布诏书。

将国号“金”改为“清”;改元“天聪”为“崇德”;改“女真族”为“满族”。

那为什么要改国号和族名哪?国号有为什么叫做“清”哪?话说皇太极请遍能人高手,为国家和民族改名。

这群能人高手里有个在深山出家的老和尚,法号无然。

无然长老给他出主意:明朝的“明”字光辉灿烂,属于“火”,要想灭火,就得用水,族号叫“满”,国号叫“清”,这“满清”二字都带三点“水”,六水灭火,可得中原天下。

皇太极信服极了,要改就彻底改,把自己这个罕王也改了,干脆和大明朝并列,也就叫皇帝吧!在崇政殿前的东西两侧分别为“飞龙阁”和“翔凤阁”。

“飞龙阁”和“翔凤阁”主要是为皇帝藏珍纳宝的。

许多珍贵的文物都藏于此间。

“飞龙阁”和“翔凤阁”后面分别是用于存瓷器的东七间楼和存放书籍墨刻的西七间楼。

我们离开崇政殿,穿过左翎门来到崇政殿的后院。

在东西两侧的分别是“日华楼”、“师善斋”、“霞绮楼”、“协中斋”。

后期主要用于皇子教育,也就是“皇家贵族学校”。

在我们的正面有一约四米的高台,台中环绕有女儿墙,台上就是沈阳故宫的后宫部分。

哪为什么后宫要建筑在一座高台上那?这就要从满足民俗说起。

满族作为我国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

生存状况相对恶劣。

经常受到虎狼这样的野兽的攻击。

于是聪明的满族人将居住之所建住宅一个土台之上,地势较高可以有效的防范野兽的攻击。

这就形成了沈阳故宫和北京故宫的差别之三。

北京故宫的前朝建筑在高大的须弥座上,后寝建筑在平地上。

沈阳故宫正好与之相反。

台上有一高楼。

此楼名曰“凤凰楼”。

原名“五凤楼”、“翔凤楼”。

凤凰楼采用三滴水歇山式围廊,顶铺黄琉璃瓦,镶绿剪边。

每层深广各三间,周围有回廊,下层的门洞是联络台上台下的通道。

风凰楼既是后宫的大门。

此楼为当时沈阳城最高建筑。

沈阳古称“盛京”。

“盛京八景”(天柱排青、辉山晴雪、浑河晚渡、塔湾夕照、柳塘避暑、凤楼晓日、皇寺鸣钟、万泉垂钓)之一的“凤楼晓日”的典故就出于此处。

站在楼上可以最先看到东方朝气蓬勃的晓日。

传说当年站在凤凰楼上可以看到抚顺城。

凤凰楼是清宁宫的门户,也是皇帝策划军政大事、休息小憩和宴请之所。

登上象征二十四节气的二十四级台阶。

抬头可见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紫气东来”。

“紫气东来”的典故出自汉朝刘向的《列仙传》老子过函谷关的故事,后世引用为“紫气东来”。

乾隆用紫气东来比如大清王朝自东方兴起,向西入关定鼎中原。

北侧的两口大锅里清水煮熟,先放入木槽内供奉给神灵享用,然后再分给参加祭祀的人们,称为“吃福肉”,满族人相信吃了福肉,福气就会降临到每个人的身上。

每年正月初一,满族的祭祀活动最为盛大。

初一早晨王公大臣都要到皇帝家来做客。

皇帝会将煮好的福肉赏赐给他们吃(清水煮肉),吃的时候不蘸任何调料。

那位能吃到最大的那一块,则他今年的福气会最好。

其余剩下的部分会放到门内左侧的案板上。

在杀猪的时候,猪内脏也是有用处的。

将猪内脏取出,置于院中的神杆索伦干上,供奉满族的神鸟乌鸦。

索伦杆上有锡斗,杆下放三块石,称为“神石”。

杆后是一面用砖砌成的壁墙。

乌鸦为什么能成为满族的神鸟哪?这就要从乌鸦救凡察的故事说起。

满族的先祖有一次背仇家所害。

全家只有一个叫凡察的小孩逃了出来,仇家要赶尽杀绝。

凡察跑的精疲力竭之时卷曲在一棵棵树边。

这时恰巧一群乌鸦落在树上和凡察的身上。

仇家经过此地,认为乌鸦是不会在有活人的地方停留,凡察一定不会再这。

就这样凡察得救了,凡察后来成为了满族的英雄,为族人报了仇。

于是满族开始供奉乌鸦为神鸟,祭祀的时候用猪内脏来供养乌鸦。

当有流浪的乞讨者经过时也可抓取索伦干上的东西吃。

言归正传。

清宁宫内东侧被隔开里面称之为“暖阁”。

也就是皇帝皇太极和皇后哲哲的卧室。

暖阁内部分为南北两间,两间都有火炕(龙床)。

这种设计非常巧妙,完全适于北方气候温差较大的特点。

在漫长寒冷的冬季,住在临窗的南炕,既明亮,又有充足的阳光照射,自然十分暖和;而在炎炎夏日,避暑移居到北炕,则很凉爽,是理想的居住之所。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皇太极端坐在南炕上“无疾而终”,卒年五十二岁,葬在昭陵(即沈阳北陵)。

按照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左高右低”,在清宁宫左右两侧按照地位级别分别是:关雎宫、麟趾宫、衍庆宫、永福宫。

我们下面逐一参观。

关雎宫就是皇太极一生中最宠爱的宸妃——海兰珠,宸妃是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宰桑之女,也是中宫皇后哲哲的亲侄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