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语文专题系列
古诗词阅读之炼字
暖场或预热
●学而时习
●知识点精讲透析
考点一炼字(诗眼)鉴赏是什么
炼字(诗眼)是诗句的关键,一个诗眼“炼”得好,可以使全篇生色,甚至营造出一种意境;它不是独立的。
因此,解析炼字,千万不可以就字论字,要从局部与整体的辩证关系上理解,从全篇的章法结构上去分析,以了解全诗的内容,把握感情为前提。
考点二诗歌鉴赏常用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表达技巧)
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抒情借景抒情
托物言志
正面、侧面、详写、略写、工笔、白描
细节、通感(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
动静(动静结合、以动写静、以声衬静)等
二.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反复、互文、顶真、双关等
三.表现手法
联想、想象、对比、象征、衬托、渲染、用典、赋比兴、虚实结合、欲扬先抑、先声夺人、以乐景写哀情
考点三常见提问方式及答题步骤
提问方式:
①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②诗中某句某字(词)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③从某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字(词)并分析它的妙处。
④此诗某联某句中的某个字(词)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觉得这两个字(词)中哪个更好。
为什么?
答题步骤:
①找出这个字/解释该字。
②艺术手法
③描绘还原景象分析语境意,分析字表达的效果。
④分析情感
答题语言:
X字在诗中的意思是……,它运用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词性),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词人的……思想感情/心境/态度。
例1: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问题:
1.这首古诗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2.此诗颔联中的“几处”、“谁家”能不能用“处处”、“家家”替换,为什么?
3. 从某两句中分别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情感?
二、解析
1、首先来看首联: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问:“水面初平”写的是怎样的景象?
(春水初生,湖面水位上升,与堤持平。
)
为什么说“云脚低”?
(“云脚”,指下垂的云,水位上升,湖面上的云自然显得低了,这是早春景象。
)
所以,诗的首联写了湖上春水初涨,天上白云重重,水色天光,一片迷茫的景象,勾勒出西湖早春的大致轮廓。
2、接下来的颔联和颈联,就是全诗的重点,这两联扣住了一个“春”字。
一般来说,描写春天应离不了花草,小鸟,就一点来说,这首诗也不例外,但它又有它的高明之处,即紧紧扣住了初春特征。
那作者到底是怎样描写出初春的特征的呢,这里我们用“剥而复加”的方法,来赏析诗句,即先把诗句的修饰语剥下来,剩下句子的主干,然后再一层一层地加上去,每加一层,分析一层,这样“剥而复加”的过程就是一个诗歌赏析的过程。
我们先来看颔联,颔联的主干是什么?
莺争树----------------燕啄泥
“莺争树,燕啄泥”是两个主谓结构,“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但是这并不能体现早春特色。
那我们接下来看第二层。
加了个“暖”字,暖树是什么?暖树是向阳的枝头,黄莺争抢向阳的枝头,是因为春寒料峭,他们还惧怕早春的寒意,下半句加了个“春”字,说明冬天已经过去,泥土已经解冻,变得柔软湿润,透着春的气息,大自然已经从冬的沉睡中苏醒过来了。
莺争(暖)树-----------------燕啄(春)泥
到了第三层:加了个“早”字和“新”字,这两个字,写出了人们初见莺燕的喜悦。
早莺出来了,新燕归来了,人们仿佛带着满脸欣喜的神色,在用手指指点点,迎接捎来春的消息的使者。
他们或许会想:连黄莺,燕子都来了,身上厚重的棉衣应该脱掉了,像黄莺,燕子一样,欢畅地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了。
(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
好~那么第四层:加了个“几处”“谁家”,注意,这里不是“处处”“家家”,范围上是有很大限制的,用语也极有分寸,一方面因为少而带有欣喜之情,另一方面这时毕竟还是初春,还没有到“到处莺歌燕舞”的时候。
所以这两个词,可以说准确的把握住初春的特征。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经过这么四层分析下来,初春景色也就跃然纸上。
所以用这种“剥而复加”的方法来学习诗句,使我们更容易体会到诗句的意境。
3、指导学生用“剥而复加,层层赏析”的方法欣赏颈联:(学生分组讨论)
花迷人眼------------------------草没马蹄
乱花迷人眼----------------------浅草没马蹄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同样,“花迷人眼,草没马蹄”也是两个主谓结构,是一般的陈述。
第一层:加了个“乱”字,使人想到朱自清《春》的句子“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几句话给“乱”字作了最好的注解,由此也可以联想到花的勃勃生机。
加了个“浅”字,说明草也就是寸许光景,马蹄踏在录草如茵的草地上,那草儿嫩绿的汁液可曾染绿了马蹄?
第二层:加了个“渐欲”加了个“才能”用词更是精确,那野花有的含苞欲放,有的迎风盛开,“渐欲”使人想起不久以后姹紫嫣红一片,岂不令人看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才能”显示春草虽生长很快,但毕竟才是初春,草
还来不及长得太深,不久过后,草长莺飞,那一片西湖早春的醉人春色,定会叫人流连忘返。
颔联、颈联处处(意象)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可谓“有情”!
4、尾联“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都说这联直抒胸臆,那个词能够体现呢??(最爱)“不足”。
那白沙堤里有着别样的情趣,使人流连往返呀!这情中又含景,可见,使人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
●巩固练习
一、阅读下列古诗,回答问题。
【例题一】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图,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题干】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答案】“拳”和“退”
“拳”和“退”两字运用了细节描写,动静结合。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对闲适自在的隐逸生活的向往。
【解析】找诗眼要找动词或者形容词。
艺术手法分析——“拳”“退”动静结合;和面场景再现;情感主旨鉴赏。
【例题二】
山中留客
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题干】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答案】“弄”字运用了比拟的手法,将山光物态赋予人的生命,现实蓬勃的生机,“山光物态”在春晖沐浴下争娇斗艳,以景色迷人和诱人,表达了诗人想要、意在留客之情。
【解析】判断艺术手法,还原分析画面,分析主旨情感。
【例题三】
春游湖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题干】“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蘸”字用得最传神,请简要分析。
【答案】“蘸”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后贴着水面的情景(或:桃花倒映在水中,岸上、水中的桃花连成一片,充满了生机的情景)。
另一方面也表明刚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神态、意趣;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解析】蘸是沾到的意思,可以判断是拟人的修辞手法,再还原绘图并且分析画面结合艺术手法,最后在分析情感主旨。
●课后盘点
1.熟悉炼字答题技巧
2.掌握答题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