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谈大学生的交友恋爱问题

浅谈大学生的交友恋爱问题

浅谈大学生的交友恋爱问题[摘要]人生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课题,只有处理好了这个课题,个体才能成为这一阶段成熟的个体。

交友、恋爱、完善自己的人格,是青年面临的成长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择偶标准爱情成分爱的原则一、在交友中了解异性,发展自己,形成自己的择偶标准大自然中,太阳云彩交相辉映,清风明月对人类来说,是不能用金钱衡量其价值的。

学校里,男女同学的交往是学校生活的一部分,是个人很珍贵的生活经历。

很多临床资料表明,青春期如果缺乏异性交往,容易发生心灵的扭曲。

一个年轻人长期不敢与异性接触,自卑、胆怯、不满,但对异性又有强烈的好奇心,这种矛盾的心理会导致他们采取变态的方式满足其好奇。

一个年轻人在与异性的交往中遇到困难,没有得到解决,他在将来的恋爱择偶乃至婚姻中也会遭受挫折。

20世纪60年代,终生心理学兴起,哈维格斯特(Havighurst)提出了人一生不同阶段要完成的发展任务。

艾里克森(E.H.Erikson)则指出,人生每一发展阶段都要面临一些基本心理矛盾,对这些矛盾的处理,会关系到一些重要人格品质的形成和后续发展。

终生发展的理念告诉我们,人生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不成熟到成熟的课题,只有处理好了这个课题,个体才能成为这一阶段成熟的个体。

大学生已进入青春发育的中后期,生理机能进一步完善,个性发展不断成熟,生活视野日益扩大,异性意识相对比较成熟。

学会成为一名成熟的男性或成熟的女性,培养自己的男性气质、女性气质,是这一时期个体社会化的重要任务。

交友、恋爱,是青年面临的成长课题。

大学校园里,男女同学三三两两,这是很自然的事。

这时的学生是一个“性别磁场”,男孩为阳极,女孩为阴极。

看不见的磁场效应加上看得见的外表吸引,便有着相互接近的需求。

只要他们不“退磁”为中性人,这种现象就会显示出来。

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发现异性把目光投向自己、关注自己的那一天起,你对自己也有了新的认识:我是一位真正的男性或女性,我有吸引力。

你希望自己更出色,希望展示出自己最美好的方面。

男女生在交往中,自然地进入异性世界,直观地认识异性,读懂异性,并从与异性的交往中认识自己,明白自己。

男女生在交往中还可以学习性别尊重、性别平等和相适宜的性别角色,增强与异性相处的自信、自尊,形成相互悦纳、尊重、平等的观念,为将来与终身伴侣的结合,和谐的相处做好远期准备。

青春期的两性交往是要获得这样一种经验:在正常气氛中与异性交往的经验,以平常心与异性交往,而不是因为爱恋才与异性交往。

与多个异性保持广泛的、平等的、公开的交往,学会与异性相处。

这样,可以冷静地观察你身边的异性,你会发现对方的个性特点有的是你喜欢的,有的是你讨厌的,有的是你能容忍的,有的是你不能接受的。

慢慢地,就可以形成自己评价异性的标准;慢慢地,头脑中“白雪公主”、“白马王子”的形象会逐渐清晰、现实,也就逐渐形成了自己将来选择恋人的条件和标准。

有了这样的经验,将来会更认真地选择自己的恋爱对象,更稳妥地把握自己的感情,恋爱婚姻的成功率会更高。

很难肯定地说大学生谈恋爱是否合适。

其实,如果爱的关系是建立在相互尊重和真诚依赖的基础上,它可能具有建设性和激励性。

即使这种爱并无结婚的目的和结果,至少可以看作是一种爱的练习,为未来的恋爱和婚姻做“早期铺垫”或积极准备。

一个人不能等到考试了再读书,而是先读书,再考试。

恋爱、择偶、结婚是人生经历中的重大考试。

很难想象,处于自由择偶时代的青年人,在其少男少女时代连异性之间的交友都不曾有过,在二十多岁突然去参加选择“终身伴侣”的考试,如何能够顺利通过呢?结交朋友就像建造金字塔,下面的基础越宽,上面能够选择的就越多。

交朋友有不同的阶段,从见面点头的泛泛之交,到能聊大家都知道的事情的普通朋友,再到愿意花很多时间在一起的要好朋友,最后是朋友金字塔顶部的知己朋友——这样的朋友能分享你的快乐,分担你的忧伤。

好的恋人与夫妻,彼此也是知己朋友。

可惜的是有些人连“点头朋友”都很少,在大学校园里独来独往。

可惜的是有些青年人不曾有过自然而广泛地结交异性朋友的练习,不曾有过不带有婚姻目的两性交往,一交往就是确定恋爱关系、谈婚论嫁,甚至径直将婚姻当做练习本,错了便撕毁重来,代价岂不是太昂贵了?现在的离婚率日益上升,是否与此有关系呢?所以青春期的异性友情,是开放的,不保密的,不占有的,无需永久承诺的。

这种友情越多越好,“多个朋友多条路”,当某位异性朋友离自己远去时,就不会觉得太孤独,太寂寞,太失落了。

二、择偶的“心理平衡模式”有些动物在生育后代的一段时间里,互相协作,一旦后代能独立生活,原先的配偶就各奔东西,互不相认。

但人类不同,人有感情。

人们要找到一个生理上正常的异性很容易,但要找到一个各方面都合得来的知已却不容易。

所以,人们首先要按一定的标准选择恋爱对象,而后通过恋爱作进一步的考察,最后才缔结婚姻。

现代社会中决定婚姻成败的因素,不再是政治和经济的因素,而是心理与文化因素。

一个人在选择婚姻伴侣时,既是在为自己寻找知音,又是在为后代选择祖先,为未来的家庭选择适宜的心理文化环境。

任何社会条件都不可能自然而然地保证婚姻成功,唯有个人努力才是决定因素。

而慎重选择终身伴侣,便是努力通向婚姻成功的第一步。

你会按什么标准来确定自己的恋人呢?研究恋爱的心理学家认为,人们是按照“心理平衡模式”来选择爱的对象的。

异性在某些方面要与自己相似,在某些方面双方又要互补,这种相似和互补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这是形成爱情的心理基础。

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要求自己的恋人在理想追求、价值观念、对社会家庭中重大问题的态度看法、受教育程度、风俗习惯等方面与自己基本相似或接近,即“同源择偶”,文化上的“门当户对”;双方在价值观念上的认同,即“志同道合”。

这样,双方才不会发生原则性的根本分歧,容易沟通,容易共鸣,这样才能维持亲密的关系。

如果双方的差异过大,在“版本”和“内存”上有显著不同,作为朋友可以,但作为朝夕相处的夫妻,会在彼此沟通与理解上出现各种问题。

另一方面,人们要求恋人在性格、气质、职业、知识结构等方面能与自己互相补充或心理上相容,即“相得益彰”。

在价值观、态度相似的基础上,双方又能满足对方的需要,这样的对偶关系才更加稳定,这样的生活才会丰富多彩、和谐有趣。

浪漫爱情往往不能保证婚姻的成功,是因为它具有太多的非理性、非意志力的成分。

择偶的心理平衡模式告诉我们,选择恋人必须以心理平衡为依据,决不能一味追求金钱、地位、才子、佳人,而是要选择一个能和自己保持心理平衡的人。

有一对夫妻结婚不到一年就分手了。

男的说她不顾家里,女的说我要工作,这是对家庭事业的态度观点不同造成的。

你认为什么有价值,值得做;什么没有价值,不值得做。

这种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

价值观的冲突是恋人分手,夫妻反目的常见原因。

二十来岁的青年,在价值观上还没有完全稳定,今后可能会有很大变化。

我们看到过清晨飘在蓝天上的白云,多么纯洁、美丽,让人喜欢。

但是,等到中午,那朵白云不见了,它在阳光下游走了,在微风中飘散了。

青春期的恋情,就像蓝天上的白云,美丽而脆弱,诱人而易变,无法久留在你眼前。

相爱的人,心与心之间的平衡、相容,是要以心理上的成熟为前提的。

相貌体魄都很出众的大二男生麦克,与相貌很平常的女生妮科交上了朋友。

麦克没有因为自己体魄出众而自感优越,妮科也没有因为自己身材平庸而产生自卑。

后来妮科提出分手。

妮科想分手的原因有两条:在妮科看来,麦克其人,中看不中用,给人第一感觉很好,却缺乏内在的东西。

第二,麦克对人的依赖性太强,令妮科感到窒息。

而麦克不想分手的原因也有两条:第一,妮科虽然相貌平平,却很有头脑,令麦克每次与她约会都很愉快;第二,妮科性格温柔,也很会照顾人。

两人的分手,实际上就是麦克性格上的不成熟造成的。

现代社会一般要求男性要独立、刚强、有责任心,而没有主见、依赖性强的男性很难给女性以安全感。

两人交往的初期,麦克的仪表相貌很有魅力。

随着交往的深入,吸引对方的更多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品质,如性格、能力、道德品质,等等。

从麦克来看,妮科的性格、为人处事很能弥补她的不足;而对妮科而言,麦克像个大男孩,是负担,所以坚决要求分手。

只有人格美,才能促进爱情更美。

某一种气质、性格的不足,有时会成为获得爱情的障碍。

在我们身边,有时会发现,某人外貌、人品、工作表现都不错,却与爱情无缘或频尝苦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他(她)自身的人格缺陷有关。

要想获得爱情幸福,就需要优化完善自己的人格。

用一根绳子是留不住一颗心的。

我们能做的就是想办法让自己成为一个对他(她)而言是不可替代的人,是他(她)的磁场。

他(她)在你身上可以得到别人所不能给予的理解、关心、勇气和支持。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一些具有极端性格特点的人,交友一定要慎重。

比如,那些固执、偏执、自尊心极强的人,如果他们觉得自己喜欢上某一异性,而对方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时,往往很难接受现实,常常与对方纠缠不休,甚至有伤害对方或自伤的想法与行为,容易酿成悲剧。

心理上的成熟,是指双方能够承担社会责任,能自觉用道德、法律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用理智调节情感。

一个较直观的标志就是能否处理好理智和感情的关系,即处理好该做什么和想做什么的关系,我们很少看到成人因感情困扰就不上班了。

而青春期恋爱的男女,感情往往被对方所牵制,丧失了独立性。

当对方关爱自己时,感到幸福;一旦闹了小别扭,就很气恼,仿佛世界末日似的,一切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学习没有不分心的。

如果一个人不能做自己感情的主人,是谈不上心理成熟的。

春天播下爱的种子,秋天未必有收成。

因为风云变幻莫测,病虫害无法被人类完全控制,加之种子本身也有强健与柔弱之分,爱情何尝不是这样。

无论是多么真诚、多么浓烈的爱情,都可能有三种结果:一是幸福地永久结合;二是友好地或痛苦地半途分手;三是有情人难成眷属。

据几所名牌大学团委的粗略统计,大学生谈恋爱最终达到结婚的,不到恋爱者的20%,70%以上的大学恋人分手了,还有个别人,因户口、签证、双方家庭的影响等客观困难,陷入“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窘境。

学生时代的恋情很纯洁,只考虑感情因素;正因为纯洁,所以也就很脆弱。

三、爱情的社会因素人类的爱情是要受社会的道德和法律制约的。

恋人的行为如果贸然超出了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会受到舆论的谴责。

道德的作用还表现在,相爱的双方都意识到对对方的责任,一方不但从恋爱中获得欢乐,同时也自愿为对方奉献,尊重、关怀、爱护、体贴对方的一切,共同创造和维护两人的幸福。

爱情一旦成熟,双方还须共同承担起教养新生命的责任和义务。

人和动物都有自然的生理需要,但两者满足需要的形式是不同的。

恋爱、婚姻、家庭是人类满足其需要的合理合法的形式。

“性”,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

从广义的角度看,是指“性别”、从狭义的角度来看,是指“性行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