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舒曼童年情景的分析及演奏感受

对舒曼童年情景的分析及演奏感受

的地方。

对于一般小型建筑或管线的定位,亦采用此法。

由于前方交汇法精度比较低,如果要采用前方交汇法测出的点作为控制点,就要用现场多个控制点求出测点的坐标再求出平均值。

二、改进后的内控法在工程中的应用在凤凰商贸广场B区施工前,根据测绘院提供的桩点及测量坐标,将它们按1:1的比例画在AutoCAD里,并将墙外皮线延长量出K1点与外墙皮的距离,再将墙外皮线偏移画出〈1-1〉轴与〈1-X〉轴。

根据施工坐标建立的原则,以K1点为施工坐标系的原点,以〈1-X〉轴为X轴,以〈1-1〉轴为Y轴。

在图中画出坐标换算中需要的α、a、b,根据以上叙述的坐标换算的公式求出测绘院给的桩点的施工坐标。

经过坐标换算桩2点的坐标为(12.446,-0.251),桩26点的坐标为(112.055,164.138),根据公式求出两点的距离为192.213米,方位角为58度47分12秒。

将全站仪置于桩2对准桩26点,将角度锁定在58度47分12秒,解锁后将全站仪转向0度为X轴方向,90度为Y轴方向,根据算出各桩点的方位角、距离复核各桩点的误差,经复核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故采用桩2点为基准点,以桩2点到桩26点的方向为基准方向。

根据现场情况,在距离现场400多米的假日酒店的屋面避雷针中选了一个点,并用方位角前方交汇法求出该点的坐标,该点的平均坐标为(479.169,64.952)。

这样在现场任意一点架设经纬仪都能以避雷针为基准方向而打出施工坐标系统的控制线。

工程进入主体施工时,在卫生间的管道中选一个点作为垂直引测的控制点,由于该工程有三个轴网,决定在每个轴网内设一个垂直引测的控制点。

每一层施工时,利用激光铅锤仪将底层的控制点引测到施工层,然后将经纬仪置于控制点,后视避雷针锁定在计算所得角度,解锁后将经纬仪转向0度、90度,打出控制线。

该工程采用改进后的内控法测量精确度高,施工顺利,并在多项工程中得以应用。

为防止由于数据采集、数据输入和输出等测量前的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错误,我们在拿到电子版图后将测量所需点坐标直接从Auto-CAD程序中的点转换为EXCELL程序中的坐标,或者将测量中所得的数据直接从EXCELL程序中的坐标转换为AutoCAD程序中的点;如果能在上述过程中利用AutoCAD中的三维绘图功能建模就更理想了。

参考文献:[1]赵雪云,李峰.工程测量[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2]李仲.建筑工程测量[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6.·················································2013年第·1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总第138期Jan2013[摘要]罗伯特·舒曼是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音乐家,在钢琴音乐领域的最突出的成就就是他的标题钢琴套曲。

《童年情景》是这一题材的代表作。

论文具体阐述了套曲中每首小曲标题的含义、曲式结构等的分析及自己演奏的感受。

[关键词]舒曼;童年情景;作品分析;演奏感受[中图分类号]J6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3)1-0183-02对舒曼《童年情景》的分析及演奏感受贾瑞娜,张瑞荣(山西大学音乐学院,山西太原030006)一、作者简介及作品的创作特点罗伯特·舒曼是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评论家、指挥家。

孩提时的舒曼是一个富于幻想,活泼而善感的孩子。

他六岁起学习音乐,并自幼接触了大量的文学著作,文学知识的积累使他的一生受益匪浅。

他率真的个性及深厚的文学素养,使其作品往往赋有文学性和自传性的特色。

钢琴曲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钢琴小品盛行的19世纪,舒曼第一个创立了“钢琴套曲”这种新的音乐体裁。

这些套曲往往都有一个诗意浪漫、引人入胜的标题,使套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性得到了高度的统一和完善。

标题性钢琴套曲的出现,是舒曼有别于其他作曲家创作的特殊标志,奠定了舒曼在钢琴音乐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童年情景》创作于1838年,是这一体裁的经典之作。

全曲由十三首个性鲜明的小曲组成,灵感主要来自舒曼对幼年克拉拉的回忆。

这首套曲不同于一般的儿童钢琴曲,他不是为儿童而写,而是作曲家以成年人的视角回忆童年的情景,充满了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怀,唤醒人们对儿时的回忆。

舒曼用形象而简练的笔法,生动细致地刻画了孩子们的纯真形象。

二、对《童年情景》中每首小曲的分析及演奏感受童年情景全套由十三首小曲组成,每首都有一个小标题,从各个小标题可以看出,既有描写儿童生活趣事的,也有刻画儿童内心活动的,每一首都反映了儿童生183··活的一面,而小曲的标题对理解音乐是非常有帮助的。

1.《异国和异国人民》作为整部套曲的第一首,学者们至今也未能了解这个标题的真正来源,将其放置于整部套曲的开头,或许作者给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情景:一个孩子来到陌生的国家,站在异国的街道上,感受着一个新奇世界,有点儿新鲜、茫然和不安。

该曲为三段曲式,G大调,2/4拍。

A乐段在功能性低音和三连音型的和声衬托下,高声部的旋律如梦幻般地歌唱出来,平稳的四分音符夹杂着不安分的附点节奏,平静中蕴含着一丝躁动、不安。

B乐段从第九小节开始,是A段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其中右手的高声部和左手的低声部是两条旋律线,在演奏时应注意高低声部旋律线的清晰。

这首小曲最关键是在中声部的三连音上,由于三连音的第三个音大都是由右手的姆指去弹,所以容易弹得重而不均匀,三连音要弹得柔美平静。

在速度和音色上避免拖沓和暗淡,要用流畅的乐思和较明亮的音色来表现。

2.《奇异的故事》该曲的标题意将我们带到儿童跳跃式的思维中去,一边听父母讲奇异的故事,一边海阔天空地幻想。

时而兴奋异常,时而会有小小的忧伤。

这首乐曲是带再现的二段曲式,D大调,3/4拍。

A段由两个八小节的乐句重复组成,终止在属调上。

乐曲通过运用连线及休止符改变了重拍节奏组合,造成类似玛祖卡舞曲风格的节奏型,使乐曲显得夸张活泼。

由于声部进行是柱式和弦式的,因此在快速弹奏时,要注意肌肉的调节,整个状态要放松,力量集中到指尖,和弦要整齐、果断,装饰音要弹得清晰,第三拍重音要明显。

同时注意两句力度的对比。

B乐段为对比非方整二句结构(4+8),重复一次。

B乐段开始为一段流畅的e小调级进进行的旋律,略带忧伤色彩,与之前情绪形成对比,第二句为再现句,乐句结尾时旋律稍有变化,终止回到D大调。

在练习此曲时,首先要注意整首乐曲情绪上的对比。

其次,全曲没有标注一个跳音,因此音值要弹满,还要体现出乐曲三拍子的特点,B乐段的上句要特别清楚地表达出柔和的线条,体现出对比。

3.《捉迷藏》回忆童年,我们大多会留恋那紧张又愉快的儿童游戏。

捉迷藏不失为一个很具吸引力的项目。

舒曼呈现给我们的捉迷藏是一首充满动感的快速小曲。

该曲为两段曲式,B小调,2/4拍,贯穿全曲的十六分音符跳音以每分120拍的速度在乐曲的两个声部间灵活穿梭,生动地展现了儿童互相追逐、嬉戏的玩耍情形。

A乐段是4+4的平行结构,乐句是向上进行的。

B乐段从第九小节开始,是8+4结构,上句是一个展开性的乐句,调性往下属方向转(由G到C),最后出现主调的属七和弦,准备再现。

在演奏这首小曲时,不仅要注意乐曲中跳音的颗粒性,还应注意整体的旋律线条。

练习时,首先应慢练,保证快速弹奏跳音的准确性。

4.《孩子的请求》孩子在一遍又一遍地诉说着他们的请求,等待着大人的回应,希望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

这是一首带再现二部曲式的抒情小曲。

各句的关系是a+b+c+a。

乐曲开始在D大调陈述,第三句转入A大调,再现时回到D大调。

其中每一乐句都是一个两小节乐节的重复。

这首小曲旋律婉转细腻,不断重复的固定音调就如同孩子对父母不段地乞求。

从和声上看,低音声部功能很明确且第二句运用了主持续音,高声部却用了很多变化音和变化和弦,冲淡了明朗的大调色彩。

因此,在演奏时应该仔细聆听,通过对触键的控制来体现出这种和声音响所引起的音色变化。

乐曲的结尾,停留在属七和弦上不解决,给人们悬而未决的感觉,或许孩子的请求还会再继续。

在平日练习时,应注意听三个声部的层次。

每一个连线都要弹出孩子们乞求的口吻。

5.《无比的幸福》请求终于得到满足,孩子感到了无比的幸福。

这首小曲与前一曲关系紧密,是它的扩展和延续。

然而,不同的音乐情绪却使得后者演变成一首欢快的进行曲。

该曲是一段曲式,由三个基本平行的大乐句构成。

D大调,2/4拍。

此曲与上曲在声部进行上有些相似,上一曲的请求在这一曲中有了结果,上一曲属七和弦在这一曲得到了解决。

欢快的旋律音型在高低声部轮番出现,内声部固定的切分节奏、丰满的和声都巧妙地刻画了孩子得到所期望东西后幸福满足的心理。

演奏时,要注意曲中模仿复调的运用,处理好左右手旋律的相互呼应以及同和声的关系。

6.《重要事件》成年后,忆起儿时脑海里所想的重要事情,看见一张充满童稚之气的小脸上严肃认真的神情,流露出一丝滑稽和幽默。

此曲为三段曲式,A大调。

A乐段8小节(4+4),第二句是第一句的低八度重复;B乐段为对比乐段8小节(4+4),转入D大调,旋律在低音声部,全为八度进行,上面由和弦相配合,雄浑有力。

全曲和声织体饱满,均为柱式和弦。

夸张而单纯的顿音、呆板的节奏,呈现出孩子一本正经的严肃面孔。

整首乐曲力度基本上都是强奏,演奏时要多用上臂力量演奏,特别是有顿音标记的和弦更要弹得像孩子处事般认真,同时要突出右手的旋律音,即突出小指的力量。

此外还应注意:所有的附点音符要弹清楚,中段左手的八度要坚定、强劲。

第三段从f-mf-p的力度层次要控制好。

结束时的渐弱不要渐慢,仍要很坚定。

7.《梦幻曲》这是整部套曲中最精彩迷人、流传最广的一首,常被单独演奏。

乐曲节奏舒缓平稳,旋律起伏均匀,细腻动人,在丰满温和的和弦衬托下,渗透着梦境般静谧甜美的诗意,把人们带入梦幻境界。

本曲是由单一主题发展构成的单三部曲式,各段都为4+4的方整结构。

A段由F大调引入,最终结束在C大调上。

B段是调性展开(F-g-降B-d),再现部回归主调F大调上。

全曲的主题动机总共出现了八次,每次出现,主题都在升华,演奏时应该注意体会每次出现时的不同之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