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美术《童年》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童年》教学设计

2.学情分析
小学二年级学生在造型方面较低年级有一定的发展,随着知识的增长和认识能力的发展,他们在绘画方面有了初步的写实倾向,也称之为“萌芽写实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学生应开始引入一些知识系统的学习,逐步要求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从对形色的认识,扩大到质感的认识,表达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对比欣赏,初步认识到国画的一般特点。
学生通过对比欣赏回答:一个是“S”形构图,一个是“△”构图。
通过分析让学生认识中国画构图的特点。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寻找答案。
通过多种活动锻炼学生从多角度吸收知识的综合能力。
利用简单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童年的记忆。
通过对比观察的方法,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设计
学校
学科
美术
班级
二年级
人数
课题
18童年
教时
2课时
执教
教研组长签字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欣赏以童年为主题的艺术作品,体会艺术作品中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感受不同艺术作品所表达出的历史背景,能够从环境,服饰,表情等方面对画面进行简单的评述。
2、会表达自己对童年年题材的艺术作品,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开放式导入
播放音乐《童年》
歌声中唱了些什么?主要想表达什么主题呢?
学生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视听感受,初步引起学生“童年”的兴趣。
2.核心过程推进
一、探究作品,新课讲授
1、出示《考试》(中国画)
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中国画作品《考试》,引导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提出问题。
2、出示《欢天喜地》(年画)
3、通过本课的学习,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了解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童年都有各自特点,培养学生珍惜现在美好童年生活的情感。二、教学目标的制定依据
1.内容分析
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内容,童年是人生中最难忘的阶段,当人们回忆自己的童年时,童年总是充满着无限的感慨。这节美术欣赏课向我们展示了不同时期、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关于童年的作品。看似简单的作品,其实却给我们展现了一部历史的画卷。从清朝的《欢天喜地》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战斗中成长》,解放后的《翻身奴隶的儿女》,直到今天的《金色童年》。表现形式涉及年画、油画、中国画、摄影等。其中不仅仅给了我们美术方面的信息,更为我们创造了一种情景,一种通过美术作品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学习情景。
第二课时
二、对比欣赏,深入分析
1、引导学生对比欣赏《欢天
喜地》、《瑞阳戏婴图》和《翻身奴隶的女儿》,提问:这三幅中国画在表现形式上有什么特点?
2、引导学生对比欣赏《战斗
中成长》、《冬天的阳光》和《金色童年》表现形式的不同,提问:他们对快乐的理解相同吗?画面布局上有什么区别?
三、展示评价
学生思考讨论本节课自己的收获和感悟,并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感受。
展示年画《欢天喜地》,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问题:你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你能表演一下吗?
3、出示《冬日阳光》(雕塑)
引导学生合作观察并提问:你知道作品的表现形式吗?画面中人物的表情怎样?为什么作品题目叫冬日阳光?画面中有阳光吗?阳光代表着什么?
4、出示《金色童年》(摄影)
引导学生欣赏,通过开放性提问:你记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呢?
通过对比分析,感受不同画种在艺术形式上的差异,认识不同艺术表现形式。
3.开放式延伸
我们描述了自己的童年,对比父母、长辈的童年,你想说点什么?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感受童年的快乐,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作业设计
分析书中作品的内容及艺术表现形式,说一说自己的童年生活。
板书设计
18童年
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画、油画、雕塑、摄影等
反思重建
学生通过欣赏作品,从画面布局,人物的服装、表情、动态、背景等方面讨论并回答问题。
前后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讨论,并用语言简单的描述作品内容,相互交流,大胆发言。
同桌两人为一组,先观察雕塑中人物的动态,然后做一做他们的动作,总结:阳光就是亲情,是姐弟间的关爱、互信,好心情如沐阳光。
学生回忆自己的童年往事并讲给大家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