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材料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教材依据
根据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17课《内战烽火》和第18课《战略大决战》设计本课。
二、设计思想
(一)指导思想:从素质教育入手,实现新课标规定的三大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使历史教学回归学生生活,陶冶学生的精神境界,增强学生为民族伟大复兴而发奋努力的使命感和理性的爱国情感。
(二)设计理念:感悟历史,引导学生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把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真正发挥历史教育的育人作用。
设计思路:历史现实
三、教材分析
1.本单元包括第17课《内战烽火》和第18课《战略大决战》两课内容。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重要历史发展阶段。
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反帝反封和反对官僚资本主义、推翻三座大山的最后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最后阶段。
这一段历史分为两个阶段,即争取和平民主阶段(主要是重庆谈判)和人民解放战争阶段,是历年中考的重要考点。
从辩证唯物史观看,内战是国民党反动派发动的反共反人民的战争;更是解放战争即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解放全国人民的战争,是争取和平、民主之战,实现民族独立解放与社会民主之战。
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推翻了三座大山,实现了民族独立与解放,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但同时也留下了历史的遗憾,国民党内战失败退往台湾,祖国分裂至今。
2.重点、难点分析,突破重点难点:
(1).重庆谈判发生在历史的转折时期,是重点内容,其发生的复杂背景与双方目的又是难点。
利用课件及相关材料与图片,通过引导学生综合分析、理解与讨论,来处理这一难点。
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抗战期间的中日民族矛盾为主转为国内阶级矛盾为主,即中国人民同美国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即国民党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与共产党代表的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
抗战胜利后,时局主流是民主、统一、和平建国。
经过八年抗战,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
但国民党蒋介石坚持内战、独裁方针,而美国在二战胜利后为了实现称霸世界目标,把国民党政府作为其统治中国的工具,在中国问题上采取扶蒋反共政策。
而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利益,希望建成独立、自由、民主、统一的新中国,实现光明的前途。
国民党蒋介石由于内战准备不足,又要欺骗舆论和人民,同时还想推托内战责任,导演了假和平、真内战一幕。
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等明知不能改变蒋介石内战独裁方针,但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阴谋,教育广大人民,尤其取得政治上的主动而冒险前往重庆谈判。
时代的特征:和平——内战、民主——独裁,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学习这一节课,有助于学生理解国共两党的阶级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进步的历史观。
(2).解放战争经历了爆发、防御、战略进攻、战略大决战与伟大胜利等阶段,其阶段特征及其相关的重大事件、意义可以说都是重点。
挺进大别山的作用又是难点;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原因也是个难点。
通过引导与自主复习结合去把握解放战争阶段特征与重大事件等。
通过地图及图片材料,帮助学生挺进大别山的正确性及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的开始。
通过复习战争过程中,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注意党及时正确的战略战术决策、军队的正确指挥与勇敢作战、人民的支持等,为后面综合分析、理解胜利原因做好铺垫。
同时引导国民党方面政治孤立,失去民心;军队厌战,士气低落;贪官腐败等。
解放战争胜利原因这一难点也会迎刃而解了。
(3).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关系的演变及原因是难点。
通过引导学生联系、分析,理解国共关系的总体演变历程: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的曲折发展历程。
四、教学建议:
1、结合利用多媒体课件、相关资料图片与问题综合分析及知识练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交互性与自主性,突破重点,解决难点,进而实现课堂目标。
2、线索法:利用单元知识结构总体把握本单元的知识点。
3、分析法:结合重庆谈判的背景和最终结果,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
蒋介石发动的是一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必将遭到人民的反对,最终注定会失败;通过《人民群众积极支前》、《人民解放军进入北平城》记录北平和平解放与人民欢迎解放军入城等说明解放军得到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认识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及人民的支持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场战争充分说明了民心向背是革命成败的关键。
4、识图法。
通过《三大战役图》,掌握三大战役的基础知识,认识三大战役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5、分析讨论法:多角度全方位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和国民党部队失败的原因。
6、通过联系历史与现实实事热点的结合,认识台湾问题的来历与现实的复杂性。
五、学情分析:
1、学习方式:
学生根据课本及教师提供的资料与引导,通过综合分析理解与讨论、观察图片、阅读材料与练习、知识联系与归纳等自主与交互学习,得出正确的观点、结论,掌握基础与重点知识、理解难点。
2、、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
本课虽是复习课,但实际看,因记忆规律的作用,学生很多知识已遗忘、且学习基础较差,理解与综合等能力较弱;初三年级学生虽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其知识的连贯性、发散思维和学科的迁移能力不够,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加以“导”,引导其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教学方案设计
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梳理教材、分析时局,掌握重庆谈判与抗战胜利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的努力史实。
2.人民解放战争阶段特征与进程,包括内战全面爆发、防御(转战陕北)、战略进攻(挺进大别山)、战略决战(三大战役)及伟大胜利(渡江战役)等知识的梳理、复习与巩固。
能力训练与过程方法
1.结合重庆谈判背景,探讨毛泽东冒险去重庆谈判原因,进而理解抗战胜利后复杂局势与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努力,综合分析、理解及透过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提高。
2.引导观察图片、地图等材料,培养学生初步具备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信息能力。
3.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及大事的复习,学生综合分析、归纳问题能力提高,认识中共战略、方针的正确性。
联系近现史,认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今天的台湾问题是内政。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清蒋介石坚持独裁、内战的反动本质;只有共产党才能代表人民利益和历史发展方向。
2.内战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要珍惜、维护和平民主;认识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胜的法宝之一,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3.学习伟人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胜利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学习解放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确立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意志;认识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二、教学重点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解放战争进程如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等。
三、教学难点
国共双方举行重庆谈判的不同意图;理解“挺进大别山”的正确性及是战略进攻的开始;对解放战争胜利原因的分析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讲解、引导、启发、自主学习与讨论等多种相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具准备自制多媒体复习课件。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板书设计
争取和平民主:重庆谈判
解放战争时期
(1945.8 1949.9)
解放战争:爆发防御进攻决战胜利
八、教学过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