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语用+默写+散文类文本阅读(限时:30分钟满分:3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姓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符号,也是跟随一生的形象标签,在起名上求新求变、追求个性,是人之常情。
虽然用生僻字起名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但这并不值得鼓励。
仅仅因为名字中有生僻字就买不了车票、办不了电话卡:在公共服务上处处碰壁,这样的“窘境”是时候改变了。
不仅如此,生僻字还是的汉字文化的一部分。
每一个字都记录着一段汉字的历史,传递着文化的印记。
用起名的方式来传承这种文化,不失为一种令大众喜闻乐见的方法。
也别小看了人们对生僻字的接受能力,不久前,一首名为《生僻字》的歌曲红遍网络,这首歌了70多个生僻字,串连成一首歌,一时引起无数网友学唱。
不仅如此,各个领域的网友还地改编了法律版、地学版、乐高版等版本的《生僻字》,玩得不亦乐乎,让人不得不感慨:高手在民间啊!由此可见,( ),只要方法对了,就能让人们对生僻字产生兴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本来渊源流长收集津津有味B.固然源远流长搜集津津有味C.本来源远流长收集饶有兴致D.固然渊源流长搜集饶有兴致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辨析和正确运用的能力。
①“固然”是先承认某个事实,引出下文转折。
“本来”即由本而来,常被用来形容事物先天本有的唯一的不变的自然存在状态;也指原来,向来;原先;先前。
语境说的是在起名上求新求变、追求个性,是人之常情。
这句话并没有转折之意,所以选用“本来”。
排除B、D两项。
②“源远流长”意为历史悠久,通常与“文化”“友谊”等搭配。
“渊源流长”:“渊源”比喻事情的本源,如“历史渊源”“家学渊源”。
语境强调的是汉字文化历史悠久。
所以此处选用“源远流长”。
排除A。
③“收集”和“搜集”,都有把不在一起的事物集中起来的意思,但两者意义侧重的方面不同:“收集”侧重于“收”,即收拢,对象是现成的事物;“搜集”则重于“搜”,即搜寻,对象是须到处寻找的事物。
《生僻字》这首歌曲中70多个生僻字是现成的字,所以此处选用“收集”。
④“饶有兴致”指很有兴致地看着一样物体或事物;或令人感到很有趣,并十分注意。
“津津有味”: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致。
只能单独作谓语。
语境中有宾语,所以此处选用“饶有兴致”。
故选C。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用生僻字起名虽然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但这并不值得鼓励。
B.虽然用生僻字起名并不值得鼓励,但这也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
C.虽然用生僻字起名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但并不值得鼓励。
D.虽然用生僻字起名并不值得鼓励,但也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和修改的能力。
语段强调“是值得尊重的个人权利”,所以排除A、C两项。
主语相同,后一分句主语若要省略,关联词“虽然”应放在主语之后,所以排除D项。
故选B。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生僻字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B.网络的传播力确实不可小觑C.民众的接受力真是大有可为D.民间的创造力的确令人刮目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阅读语段,本段的中心句是首句“也别小看了人们对生僻字的接受能力”。
这段文字陈述的对象是“生僻字”,而且最后一句是“只要方法对了,就能让人们对生僻字产生兴趣。
”显然,该处要选择的句子的陈述对象也应该是“生僻字”而不是其他,所以此处应填写“生僻字并不是那么遥不可及”才能更好地与上下文衔接。
其他三项的陈述对象分别是“网络的传播力”“民众的接受力”“民间的创造力”,在语境中都是错误的。
故选A。
4.(2019·江苏高考)阅读下图,对VR(即“虚拟现实”)技术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VR技术能提供三个维度的体验: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
B.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
C.VR技术的未来方向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的均衡发展。
D.期许的VR体验将极大提高行为体验的自由度和精神体验的满意度。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
根据图示,虚线表示期许的VR体验,沉浸的知觉体验、自如的行为体验、梦幻般的精神体验三个维度在空间坐标系中是等距的,即VR的未来方向应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均衡发展。
实线代表现有的VR体验,从坐标系中可明显看出,三个维度现有值与各自维度期许值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是知觉体验、行为体验、精神体验,即现有的VR技术在知觉体验上发展最快,其次是行为体验,最后是精神体验,行为体验和精神体验相对于知觉体验来说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B项说“现有的VR技术在精神体验上发展较快,而在知觉体验上发展较慢”与图示信息正好相反,所以是错误的。
其他选项描述的信息都与图示内容吻合,是正确的。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郦道元《三峡》中“,”两句,从侧面烘托了山峰陡峭幽邃的特点。
(2)《离骚》是屈原用血泪所凝成的生命挽歌。
诗中所说的“”,是对广大劳动人民寄予的深深同情;而“”,是对坚守美好德行至死不渝的追求。
(3)杜牧《阿房宫赋》中“”一句,言阿房宫占地之广;“”一句,状阿房宫楼阁之高。
答案(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2)哀民生之多艰虽九死其犹未悔(3)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15分)时间的隐喻傅菲①怀玉山脉勒住了缰绳,东奔的烈马停了下来。
群山如一锅沸水,暂时不再喷射,水花凝结成了低矮的山冈。
龙门山像一把圈椅,新叶村偃卧其中。
②在新叶村,我有长久的恍惚:夏日蒸腾般的晕眩、古老巷弄幽深的迷失、池塘倒映出来的幻觉、旧年屋舍散发的阴凉、溪流时断时续的亘古之声、灼日下荷花盛开的夺目光晕、午间酣睡在走廊里的老人、晒在竹制圆匾里焦红的辣椒、失去水色又略微卷曲的君子竹叶、剥落了石片的碾盘……千年的水井浮起今晚的淡淡月色,群山在望,苍鹭在茂密的灌木林栖落,指甲花映在门前的空院。
③新叶古村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叶氏先祖叶坤从寿昌湖岑畈入赘娘舅夏氏家,繁衍至今,已三十余代。
夏氏人丁不旺,被迫外迁,而叶氏根深叶茂,开枝散叶。
④桃树茂密之处,即村舍。
村舍以半扇形围拢成村落,村落中央有池塘。
塘叫南塘,像一块长满了绿锈的铜镜,石砌的塘堤爬上了苔藓。
塘口有一片葱油的蔬菜地,水生万物,千年不息。
翘起的瓦檐,粉白斑驳的砖墙,窄小的房门,高大的池杉,闲散的人影,它们被一并收入南塘,像是沉落水底,又像是浮出波面。
南塘成了近似谜语的象征物。
宋朝理学家金仁山在规划新叶村时,以“山起西北,水聚东南”的格局开挖了南塘。
塘一般用于聚水灌溉,洗衣洗菜。
可一座八百年的池塘,更像一座时间的钟塔。
它会照见什么呢?年年日日,人在池塘的水影里更替,池边的人最终随星辰落入塘里,钟声会虚化,消失在风里。
池塘边站久了,眼球里浮现各色人物,说不清楚他们是谁。
他们从不可知之处,来到南塘边,握手相逢,拥抱告别。
⑤人工疏浚的两条溪流,注入南塘。
溪流即是村界,叶氏居于溪内。
巷弄沿小溪而建,石板道逼仄幽深,一个人在巷弄走,跫然。
每一个脚步声,都是孤独的,仿佛在说:过客,过客。
我也是一个人走,脚步轻缓,灰白的房墙有粉屑剥落,露出黑色的老青砖。
每一堵墙,斜斜看上去,像被洇湿而后晒干了的纸画,画是写意的山水画,疏淡,空蒙,留白有余。
画中不见人影,也不见村舍和田园,只有点点的山影树影和晚秋的肃穆。
巷弄九曲,让我觉得巷弄如干涸的河床,人如无水之舟。
交错的巷弄,似乎是一个迷宫,站在巷口,往里望,墙垣劈立,低缓的石板台阶形成的斜坡面,与悠长狭窄的深度,构成了乡人回忆中不可遗忘的角落。
⑥在巷弄的尽头,有酒家,屋檐下的纸灯笼,暂时把灯光暗藏在灯芯里。
酒是五加皮酒,自家酿的,封在土陶酒缸里。
封酒缸口的红布,绷紧,使我深信:这不是酒缸,而是一面鼓。
嘣嘣嘣嘣,鼓声雷动,可惜我们听不到——鼓声寂灭在天井的雨滴里。
一株种在石臼里的吊兰,新叶厚肥阔,始终不开花。
新叶村家家户户均自酿五加皮酒,而酒家只有一处。
悠闲的人、寂寞的人、劳顿的人、焦心的人,坐在木桌旁,喝一碗,一切烟消云散,了悟:人间终究是人间,活着就是做人间的人,说人间的话,干人间的事。
⑦新叶村多老祠堂、老祖屋、老戏台、老巷弄,它们是叶氏血脉的见证,也是时间顺流而下携带的内含物。
让我流连的是双美堂,这是一栋老民居,有前房、侧房,前花园、后花园,属于徽派建筑。
前花园有百年罗汉松和青石水池,天井四根柱子分别是柏树、梓木、桐木、椿木,寓意百子同春,墙上有鹿鹤壁画,后花园有鱼池和吊桥。
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有情调的大户人家。
⑧晌午,烈日白炽。
几个小孩坐在巷弄石阶上,舔舐棒冰。
棒冰的水渍淌在他们的手掌上,淌在他们的衣服上。
棒冰在溶解。
枣树上,压翻了枣子,麻红色的枣子,引来乌鸫啄食,南塘如一块砚台,静默地搁置在新叶村这张方桌上,龙门山逶迤,山冈毗连山冈,在群山的起伏里,我四顾茫然。
我望望新叶村,对时间充满了无比的敬畏。
时间是最大的洪流,以摧枯拉朽之力,毁灭一切,淹没一切。
在新叶村,我看到了时间遗存下来的踪迹。
这些踪迹,是人间不会消散的体温。
(有删改) 6.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用“缰绳”“烈马”“沸水”等喻体勾勒出怀玉山绵延恢宏的形态,化静为动,又将龙门山比作“一把圈椅”,点出新叶村地理位置,生动鲜明。
B.第②段中“长久的恍惚”,是作者处于过去、现在交织之下的新叶村,面对繁复的景象生发出的一种独特体验,笼罩着作者淡淡的失落和惆怅。
C.第④段称南塘是“近似谜语的象征物”,突出了南塘厚重的人文底蕴,作者又反复提及南塘边的人影,虚实相生,增强了南塘历史的纵深感。
D.第⑥段写酒家,暗藏灯光的纸灯笼与始终不开花的吊兰,隐隐透露出生命的缺憾,与五加皮酒的醇美形成对比,引出朴素深沉的人间体悟。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A项,“缰绳”不是喻体,也不能勾勒出怀玉山绵延恢宏的形态,“勒住了缰绳”用的是拟人手法;B项,“笼罩着作者淡淡的失落和惆怅”属主观臆测;D项,“隐隐透露出生命的缺憾……形成对比”分析牵强。
7.如何理解题目“时间的隐喻”的含义?作者是如何增强这种“隐喻”意味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分)答:答案第一问:“时间的隐喻”是指新叶古村历经时间洗礼而保存下来的诸多遗迹,它们展示着时间的力量,牵动着关于生命的深刻思考。
第二问:作者在描写这些历史遗存的时候,不是简单地描绘样貌,而是加入了独特的感受、新奇的譬喻和流动的想象,使其蒙上深沉内敛的色彩。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作品标题意蕴和分析表现手法的能力。
根据题干的要求,需回答两个问题。
一是指出题目“时间的隐喻”的含义,二是指出采用了哪些手法来增强这种“隐喻”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