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第9题赫尔巴特答案:赫尔巴特(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教育家。
他以伦理学和心理学观点为基础建立了科学教育学体系。
他提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完美德性”的人;强调运用严峻方法管理儿童,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的概念,将教学过程分为“明了”、“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后来被他的门徒发展成为“五段教学法”。
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等。
29.第11题杜威答案:美国20世纪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人。
所著《民主主义与教育》全面地阐述了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是其教育著述的代表作。
杜威呼吁民主的教育,借以实现民有、民享、民治的资产阶级民主社会。
杜威不但强于教育理论,而且富于教育经验,他把理论和实际贯穿起来了。
29.第13题夸美纽斯答案:夸美纽斯(1592——1670)是17世纪捷克著名的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
在欧洲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交替的历史时期,他吸收欧洲文艺复兴以来人文主义教育成果,反映新兴资产阶级的教育要求,总结自己长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撰写了《母育学校》、《大教学论》、《语言和科学的入门》、《世界图解》等教育著作,全面系统地论述了教育问题,揭露与抨击了中世纪经院主义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的危害,提出了一系列有助于促进生产和科技发展的教育见解,奠定了欧洲近代教育理论的基础。
35.第13题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具有哪些新的特点?答案:(1)尊重儿童,以发展儿童的个性,培养全知全能、身心和谐发展的人为教育目标;(2)扩大了受教育的范围,改变了教会学校占绝对优势的状况;(3)教育内容大大扩展,神学学科不再占绝对统治地位;(4)注重研究与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注重儿童的兴趣与主动性。
36.第14题中国古代自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主张如何发展人的自然本性?答案:教育的作用就应该是促进人的自然本性的充分展现,而不应该是相反。
要发展人的自然本性,就必须反对将外在的,人为的所谓知识去教育人们。
要发展人的自然本性,就应该从现实生活的种种困扰中摆脱出来,回归自然无为的状态。
要发展人的自然本性,社会就不应该对人过多干预,强作妄为,将违逆自然法则的“有为”来损害人的自然本性。
31.第15题科举制度答案: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之一。
它是指朝廷允许普通士人自愿向官府报名,经过分科考试,根据成绩从中选拔人才,分别任官的一种选士制度。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开创了科举制度,废止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前后历时1300年。
29.第16题察举制答案:察举亦称荐举,是汉代选拔人才、补充官吏的重要制度之一。
察举制是由地方官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考察选拔人才,向朝廷推荐,经皇帝亲自策问,按成绩高低授以不同官职的选官制度。
其选举科目主要有贤良方正、孝廉、秀才、明经等科。
30.第17题学在官府答案:夏、商、西周时期官学的管理特征。
当时的文化典籍都藏于宫廷、官府之中,由专门的文化官吏世袭保管,决定了当时的学校完全由宫廷和官府所垄断。
学校既无特定的教师,也无专职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
后人将这种教育机制称之谓“学术官守”或“学在官府”,其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政教合一;其二,官师合一。
这一特征表明当时的政治与教育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
31.第18题自由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答案:是指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反对外力干涉,强调遵循教育规律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养成健全人格为目的的教育管理思潮。
29.第18题学在官府答案:夏、商、西周时期官学的管理特征。
当时的文化典籍都藏于宫廷、官府之中,由专门的文化官吏世袭保管,决定了当时的学校完全由宫廷和官府所垄断。
学校既无特定的教师,也无专职的教育行政管理人员。
后人将这种教育机制称之谓“学术官守”或“学在官府”,其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政教合一;其二,官师合一。
这一特征表明当时的政治与教育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系统。
37.第19题如何评价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答案:秦朝所推行的文教政策对建立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也为封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秦朝没有办学校。
它仅仅借助官吏作用来实现对人们的教化,以法律教育取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否定学校教育,这就又回到了“学在官府”的状态。
这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倒退。
尤其是秦王朝企图借助文化专制的手段来维持这一局面,不但对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带来了摧残破坏,而且加剧了社会矛盾,削弱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成为加速秦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32.第20题南京临时政府教育宗旨答案:1912年7月,南京临时政府召集全国临时教育会议,通过了关于教育方针的提案。
同年9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宗旨。
31.第20题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答案:是指以教育为国家之工具,遵循国家至上之原则,通过国家观念的培养和民族文化的弘扬,以造就共同理想之国民的教育管理思潮。
这一教育管理思潮以国家主义相标榜,视教育为促进国家统一和独立的根本方法。
34.第22题《爱弥儿》答案:《爱弥儿》是卢梭撰写的教育小说。
书中虚构了出身名门的孤儿爱弥尔和他未来的妻子苏菲的教育。
全书分为五卷,其主线索是回归自然,发展天性。
前四卷指出当时男子教育的荒谬,提出自然主义的改革方案;第五卷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设想。
卢梭认为,儿童在幼年时期应该在乡村的自然中进行教育,应该读的惟一的书是《鲁滨逊飘流记》,应该学的工艺是木工;女子的教育应该以贤妻良母为宗旨;教育中,应该把儿童看做儿童,而不能看做成人,要尊重儿童的天性,要启发诱导,对儿童的错误应该用自然后果法进行教育等。
第22题如何评价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答案:其一,“独尊儒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加强思想统治的重要文教政策,是对“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完全否定,将文化教育提高到治国平天下的战略地位。
自此以后,教育逐渐被封建社会公认为是“为政之首”。
从这一意义看,“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其二,实现了文化教育的儒学化,促成了教育的政治伦理化。
这种政治伦理化的教育,被历代统治者渗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较充分地发挥了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的重大作用。
所以说,汉代“独尊儒术”是中国古代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项文教政策,对封建教育起了规范化和定型化的作用。
当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也宣告了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极大地限制了学术的发展,局限了封建教育的功能拓展,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起的消极作用也是很明显的。
36.第23题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道之以德”的管理要素有哪些?答案:要营造“道之以德”的文化氛围,伦理主义教育管理思潮认为必须从三个方面努力。
将这三个方面联系起来看,又恰好能构成一个由上而下的系统。
这就是社会政策导向,学校的宗旨和教师的影响。
35.第23题如何评价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答案:秦朝所推行的文教政策对建立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也为封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消极的影响。
秦朝没有办学校。
它仅仅借助官吏作用来实现对人们的教化,以法律教育取代学术文化的发展,否定学校教育,这就又回到了“学在官府”的状态。
这是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倒退。
尤其是秦王朝企图借助文化专制的手段来维持这一局面,不但对我国古代文化典籍带来了摧残破坏,而且加剧了社会矛盾,削弱了秦王朝的统治基础,成为加速秦王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32.第24题国家主义教育管理思潮答案:是指以教育为国家之工具,遵循国家至上之原则,通过国家观念的培养和民族文化的弘扬,以造就共同理想之国民的教育管理思潮。
这一教育管理思潮以国家主义相标榜,视教育为促进国家统一和独立的根本方法。
36.第24题中国近代学制的发展呈现着怎样的趋势?答案:封建性逐渐削弱,科学性民主性日益强化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38.第25题欧美高等教育近代化的主要内涵体现在哪些方面?答案:(1)摆脱教会对大学的垄断和控制,形成由国家、地方和私人等多主体创办大学的局面;(2)将自由的学术研究和民主的管理体制逐渐引入大学;(3)在古典文科和神学之外设置新的人文学科和自然和自然科学课程;(4)创办新式大学和高等专门学校39.第26题如何评价卢梭的自然教育观?答案:卢梭的自然教育论是反对封建教育并论证资产阶级教育要求合理性的核心观点,具有历史的进步性。
卢梭的自然教育论特别强调了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继承并发展了自文艺复兴以来追求个性解放的教育潮流,对欧美近现代教育管理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7.第25题近代欧洲教育管理发展主要呈现着怎样的变化?答案:这一阶段的教育管理发展,有两个变化很显著:第一,兴起的国民教育运动与历史悠久的贵族教育并行发展,形成“双轨制”;第二,国家及其政府开始采取各种行政手段对教育进行控制和管理。
39.第25题1922年学制体现了什么新特点?答案:结合中国实际,学制富有弹性。
以儿童年龄分期作为划分教育阶段的标准。
增加了职业教育的比重。
重视发展儿童个性,照顾儿童的心理差异。
40.第26题如何认识中国近代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潮?答案:“中体西用”思潮表现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矛盾态度。
它在两种文化之间讲体用关系,割裂了体用的统一。
洋务派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西方的物质文明,而坚持认为中国的精神文明远远高于西方的精神文明,表现出了过分夸张的民族优越感的心理。
它所采取的折衷主义形式,实际上是以消极的态度来适应世界历史变化的潮流。
这是一个典型的文化保守主义口号,是阻碍中国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化这一历史进程的。
38.第26题中国古代文教政策体现出怎样的特点?答案:中国古代文教政策是建立在血缘宗法制度的基础之上的,是以维护宗法制度和封建国家整体利益为施教的出发点的,是通过道德政治化来强化国家意志。
中国古代文教政策的这样一些特点,导致各朝代的文教政策总是从国家统治的角度来规定教育发展的方向,这就必然强化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政治功能,忽视了人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忽视了教育的独立地位,压抑和扭曲了教育的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
所以,从总体讲,在大一统的政治氛围下,中国古代的文教政策具有单一性和专制性的特色,由此也形成了中国教育发展一刀切的传统,缺乏多元性和灵活性。
39.第27题中国古代教育行政体制发展呈现着怎样的特点?答案:第一,中国古代学校体制的发展经历了由单一化到多样化再到单一化这样一个过程,体现了国家教育的宏观调控机能不断强化的总趋势;第二,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以培养统治人才为目的,因而其学校的建构重视高等教育,忽视基础教育;第三,正由于此,古代教育突出学校教育的政治功能,忽视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第四,中国古代的地方学校由中央集中控制;第五,中国古代学校体制的变化实质体现为封建统治集团对社会成员的教育权利的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