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游记
三、游记的特点
(四)以游踪作为写作线索
游记的一般写法,是将自己融入景物中,随着作者视线或位置的 不同,景物便陆续地被描绘出来。游记常常以游程的时间、地域变换 作线索,来缀结全文。这样可使分散的景物、见闻串联成一个整体, 使游记的内容显得脉络分明,层次清楚。
是否以游踪作为写作线索,这是游记与写景散文的主要区别。游 记是以游踪作为线索来组织材料,而一般的写景散文则是以思想感情 作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再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就是记游和说理相结合的 散文,文章借景立论,叙议结合。本文写的是一次未能尽兴 的游览,作者深感后悔和遗憾,照理说,这样的游览没有多 少值得写的东西,可是作者却据此得出两点深刻的启示:
一是世上神奇雄伟、美丽壮观的景色,常常在艰险、遥 远的地方,必须不避艰险,“尽吾志(志向、意志)”以赴 之,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这里虽然是说游山,实际上 是以游山作比喻,说明不论研究高深的学问,还是创建宏伟 的事业,都必须以百折不饶的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意愿。
例如李健吾的《雨中登山》(选入高中语文第一册)通过“雨中登 泰山”,展现了雨中泰山特有的风貌,抒写了雨中登临的独得之乐:有 雨趣而无淋漓之苦,反映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敢于迎难而上,不 断登攀、前进的情怀;刘白羽的《长江三峡》以“江津号”的航程为顺 序,记叙了作者过三峡时的见闻感受,描写了三峡气象万千的瑰奇景象, 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深情挚爱,同时通过航程艰险的记叙,启示人们认 识生活和革命的航船就是要在急流险滩中破浪前进;朱自清的《绿》 (选入高中语文第一册)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 的描绘,表现了作者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
所见:自然景物如山川、湖泊;人文景观如庙宇、亭台楼阁及对 联等。
所闻:神话传说、名人故事、历史典故、古人诗文、风土人情等。
所感:写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游记必须是写作者的亲身经历的记录,有些作品虽然写景优美, 但因不是作者亲身经历,就不能算是游记了。游记能够帮助读者神游 祖国山水,凭吊历史古迹,因而开拓视野,认识世界;它能陶冶读者 性情,净化人们的心灵,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优美的游记,它能使读 者增长史地知识,汲取写作营养,是真正意义上的“美文”,可以成 为写作的范文。
王充闾的《清风白水——寻访九寨沟》是篇有 特色的游记,文中描写了位于川西岷山丛林中的朦 胧、神秘、奇丽的自然,充满荒情野趣、全无雕琢 痕迹的九寨沟。作者在享受大自然的美妙风光之余, 心情常常处于矛盾状态,“面对那醉人的湖光山色, 我曾深深为之惋惜:长期僻处深山密林之中,鲜为 人知,空度了无涯岁月,辜负了天生丽质。”但作 者看到景点开始受到人为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又无不忧虑。作者心想,九寨沟开发得晚未必不是 它的幸运,“如果九寨沟早几十年面世,恐怕今天 再也见不着这块净土了。”作者又花了不少笔墨, 讲景点开发和保护之间的必要性。文章的最后作者 呼吁:“愿你永在,九寨沟的清风白水!”这篇游 记写景和说理结合得很好。
(六)致力于艺术美的创造 1、让读者在人化自然的过程中发现自然美(渗透作者的思想感情) 自然美是客观存在的,但自然界之所以有美,归根结底是人的主 观意识作用的结果,可以说,自然美是客观美与主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识结合而成的 “人化的自然”。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刘勰 作者在再现自然景象时,或情随景生,或移情于景,或间接抒情 或直抒胸襟,都贯注着作者的见识和爱憎。 2、让读者在古今文化的熏陶中领略人文美 在旅游中,人们观赏自然景色的同时,总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 文资料:诸如历史文物古迹,民间故事传说,民族传统和风土人情以 及革命纪念地与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等,它们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美。 人文美=人文资料+人的体会 3、让读者在旅游活动的体验中感受生活美 生活美=生活中的美点+人们的体验 (1)在山川风物的变化中感受到时代美 (2)在与生活的交流中感受到情感美 (3)在对生活的思索中感受到思想美
(四)写景和历史文化相结合 看风景,游古迹,往往使游客“发思古之幽情”,这种 游记的写作就会和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写景与历史文化相 结合的游记产生于90年代初期,尤为引人注意的是学者的介 入,如张中行、余秋雨、史铁生、张承志、韩少华等的作品, 从个人经验出发,引入关于文化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加重了 游记的知识品味和文化分量,也被称为“文化散文”。 余秋雨出版的散文集《文化苦旅》、《山居笔记》、 《霜冷长河》等“文化散文”多采用游记的形式,但又并非 纯游记散文,而是以游记的形式表达作者对中国历史与现实 进行文化的思考。这特别表现在他的怀古伤今、探讨文化良 知的游记中。这种游记,既有景物的美,又富有历史文化的 意蕴。 例如余秋雨的《莫高窟》、《道士塔》等游记,是通过 一个个古老的物像,描述了大漠荒荒的黄河文明的盛衰,表 现了作者对古代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人物命运的关注,这些 游记历史的深邃苍凉之感跃然纸上。
(五)具有吸引游客的魅力
游记不是导游说明书,但是它具有吸引游客的魅力。许多 游客之所以产生去某地一游的冲动,就是因为他(她)读到了 某篇游记名作。这些年来,游记更是成为促进旅游业发展的一 个重要手段,许多名篇被刻在旅游点上,甚至还印在旅游目的 地的导游指南或门票上面。许多游客动身旅行之前,都可以从 某些游记中了解旅游目的地的一些具体情况。
文体写作训练 第七章 游记
文学院 王红霞
一、游记的含义
游记是一种通过描写山川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来表达感 情,说明道理,书写志向用散文笔法记录下来的文章体裁。又称游记 散文。在这里游的含义有多种:游历、旅游、游玩、游览、参观、访 问、考察等。
简言之,游记就是描写游览一些地方的名胜古迹的所见、所闻、 所感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主要内容包括:
宋代产生了长篇旅行游记,如陆游的《入蜀记》和范成大的《吴船 录》,都是我国古代的游记名作。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后 《赤壁赋》,有虚有实,形象生动,是历代传诵的游记名篇。王安石的 《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均为脍炙人口的以山水说理的 游记名篇。
明清时代文人多好游览,为后代留下了大量的游记。 明代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是日记体游记文学的专著, 是文学与地理学的完美结合。清代游记也进入全面发展 的时代,桐城派、公安派、性灵派的作家写下了大量的 游记。
“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我国的游记更是繁荣昌 盛,因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我国文人的传 统。在那一代作家中,朱自清、郁达夫、沈从文等都留 下了不少游记名篇,在朱自清(1934年写的游记《威尼 斯》,威尼斯是意大利北部城市;1924年写的游记 《绿》)郁达夫等人的精心创造下,游记焕发出新的光 彩。特别是郁达夫的游记专集《屐痕处处》、《达夫游 记》,沈从文的《湘行散记》等,可与他们的小说媲美。
(三)写景和介绍知识相结合 游记中会涉及到许多史地知识、风土人情等人文和自然 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写景就常和介绍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 这种科学知识必须是游记中涉及到的,这种知识介绍,能使 读者增长见识,开拓眼界。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的《曲阜孔庙》,就是以行家的口 吻介绍了孔庙的来龙去脉,并分别对孔庙建筑的重要组成部 分——奎文阁、大成殿、杏坛、碑亭等作了生动、有趣的介 绍。 梁衡的代表作之一《晋祠》分上下两部分,前半部分写 自然景物之美:“晋祠之美,在山美、树美、水美。”分别 介绍了“三美”之后,作者笔锋一转——“然而,最美的还 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古代文化。”然后介绍我国古代建筑的 “三绝”——圣母殿、殿柱上的木雕盘龙、殿前的鱼沼飞梁, 详细而生动。
石碑,是不会说话的。但它却是一部历史,一部字里行间闪烁着 “落后就要挨打”的真理之光的历史。它那深深的四道刀痕,就像是 暮鼓晨钟,时时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诫着我们:“为了不挨打,为了保 卫祖国神圣的疆土,我们一定要有最强大的国防,最现代化的武器。”
这里写景和反思历史、议论说理相结合,游记的主题就升华到可 观的高度了,并且使文章具有震撼人心的思想力量。
(二)写景和说理相结合
写景与说理相结合就是作者透过所描写的景物来阐发某种哲理, 把议论、记叙、描写、抒情很好地结合起来,环环相扣,达到情与景、 理与事浑然融合,从而揭示笔下所写景物给人们的启迪。
王英琦的《南疆界碑》,写她去云南边境看到的一块界碑,这块 界碑是近代惨痛历史的见证者。在作了一番历史故事叙述和对界碑进 行一番描写后,作者引申开去:
进入当代,20世纪60年代前后游记也曾产生了不少轰动一时的 作品,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发表在1961年3月号《人民文学》 上)、秦牧的《古战场春晓》(写于1961年)、杨朔的《香山红叶》 (写于1956年)、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发表在1956年12月《人 民文学》上。1976年被选为中学语文教材,编入高中语文第三册) 等。
二是由于古代文献资料的散失,后代以讹传讹,求学的 人们对于学问(即对待传闻材料)必须“深思慎取”(深入 地思考,谨慎地选取)。这两点都是值得借鉴的。本文记游 后所作的议论,具有深邃的哲理性和积极的进取性,而且两 者结合得非常自然,前半篇主要记游,后半篇主要议论,记 游是议论的依据。
贾平凹的《丑石》,菡子的《梅岭诗意》、刘成章的 《读碑》等游记都用了这种写法。
二、我国游记的历史和现状
据考证,我国最早的游记是东汉的马策伯的《封禅仪记》,该文记 东汉光武帝巡狩泰山封禅的事,却详述了登山的艰难。魏晋南北朝时, 由于社会动荡,政治腐败,许多人厌弃现实,到山水中去寻找解脱,此 间产生了许多游记名篇,如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陶景宏的《答 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这些都是书信体的骈文游记。慧 远的《庐山道人游石门诗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序》等都是游记 名篇。
进入80年代中期,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阶段,人民的生活 水平不断提高,旅游业蓬勃发展,游记的写作更加繁荣。学者余秋 雨把他写的大量游记称之为“行走的文学”,如《文化苦旅》、《千 禧之旅》、《行者无疆》等,他将文化思考、历史沉积融入观游之中, 开拓出更为深厚的人文景观,融入更多的奇思妙想,注入更强烈的 个人特质。如《文化苦旅》中的一些游记,如《都江堰》、《这里 真安静》、《莫高窟》、《柳侯祠》等,即属这类作品。贾平凹的 《商州三录》等大量游记,倾倒了不少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