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从近代中国政治思想史发展来看
•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中就有大同思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的大同理想,不仅是儒家的追求,也是普通百姓的追求。大 同理想较易与社会主义思想相结合。在这方面,孙中山的思 想是一个典型。在三民主义中,被孙中山最看重的是民生主 义。所谓民生主义,孙中山用的英文词就是socialism。这个 英文词通常被翻译成社会主义,孙中山以为翻译成民生主义 更好。有时候,孙中山直接用社会主义来说明他的民生主义 主张。1912年,孙中山曾提出把中国建设成为理想的社会主 义国家,希望做到“我民幼有所教,老有所养,分业操作, 各得其所”。实际上,孙中山所要建立的不是没有资本家的 社会,而是不要大资本家的资本主义社会。但孙中山又强调, 他的民生主义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好朋友。1924年孙中 山在广州演讲时强调指出:“共产主义是民生的理想,民生 主义是共产的实行;所以两种主义没有什么分别,要分别的 还是在方法。”“三民主义之中的民生主义,大目的就是要 众人能够共产”。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在 中国人民中是有影响的。这也在一定意义上形成了历史选择 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
社 会 主 义 因 素
资 本 主 义 因 素
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改造甚至 至消灭,从而使中国由新民主主义 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经济条件
•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壮大,是实现过渡的经济条 件。 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及近代化工业有了一定程 度的发展,特别是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中国共产 党对民族工商业采取保护的政策,使濒临危机的民 族工商业得到新的发展,进一步创造了向社会主义 ②在新民主主义经济结构中,不仅有 转变的生产力基础。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 济这些先进的生产力,更重要的还有 处于领导地位的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 国营经济。 国营经济是通过没收 四大家族官僚资本和接收英美在华企 业而建立起来的。国营经济的建立使 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是实现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最主要经济条件。
政治条件
• 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社会 在中国,哪一种政治势力能够领导人民赢得民主主义革 性质,决定了中国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主义革命,才 命的胜利,它就能够取得引导中国走何种道路的主导权 能获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 晚清时康有为、 梁启超等发动 的戊戌变法运 • 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 动有可能引导 盟会以及民国初年由 中国走向资本 同盟会改组的中国国 主义社会。 • 民党,是近代中国的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它有可能通过推翻清 政府把中国引导到资 本主义社会。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社会主 义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勃 兴,特别是苏联在战后 经济迅速得到恢复和发 展,东欧出现一批新兴 的社会主义国家,亚洲 各国民族民主运动有了 新的发展,给中国人民 带来了希望。 苏联中国建设进行支援

西方国家的敌对态度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对我国 的支援也促使了我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的内容: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实施,就是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亦称三大改造.
• 首先,实现国家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物质 基础和必要条件.只有加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 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状况, 更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 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 越性. 其次,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全面的社会主义改 造,是迅速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的迫切需要.只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之 间的矛盾,解放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束缚的生产 力,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 再次,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 发展农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客观需要. 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具有现实依据的, 是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的,反映了我国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 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 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 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 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各项工作的灯 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 倾或“左”倾的错误。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国际条件
• 西方资本主 当时国际上东西方冷战正炽 义国家 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资 在对待中国的问题上 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 外交上不承认、经济上禁 运、军事上威胁的政策。 1950年的朝鲜战争,使中 国与西方本就很紧张的关 系更趋紧张。中国不但不 • 可能从西方资本主义大国 获得什么援助,而且连正 常的贸易交往都不可能。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 •
• • •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第一个五年计划
成 就
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 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 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 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国 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 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 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 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 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 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 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 由7%降低到l%以下。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经济条件
• 新民主主义社会含有社会主义因素和资本主义因素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 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 经济、带有若干社会主义 民族资产阶级是资本 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主义因素 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 是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 义因素和非社会主义因素彼此 农民小商品经济建立 素。 斗争着 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之 工人阶级领导权、工人阶 上的,所以农民具有 级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 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 如果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并取得 是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 最终的主导地位,最后,非社会主 素。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国 家分裂,人民涂炭。五四 运动后,国家情势发生很 大变化,俄国十月革命的 影响在中国迅速传播开来。 1921年,中国的无产阶级 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 后,为中国走向社会主义 道路提供了可能。
政治条件
• 但是戊戌维新未能成功。 •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逐渐主导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革命根据地到抗日战争时期 的敌后根据地和解放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 • 由于中国资产阶级及其 争,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真正成为推动中国社会前进 政党的软弱,辛亥革命 的主导力量。最终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了新 后建立的南京临时政府 民主主义社会。取得引导中国走何种道路的主导权 被袁世凯窃夺了。
中 国 社 会
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 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物科院1班
第一组
• • • • •
1840——1919 1919——1949 1949年10月 1949——1956 1956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社会建立 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偶然 必然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国际条件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大 多对苏联社会主义表达了好感,他们把 苏联的成功归因于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 和马克思主义。知识界在对未来中国发 展道路进行思索时,不少人表达了对社 会主义的热切追求,社会主义思想由此 达到高潮。



1929年—1933年,由美国引起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 世界深陷经济、政治、信仰灾难的恐慌之中,资本主义 的吸引力在危机中不断下降。在经济危机打击下,资本 主义国家加强了对华经济掠夺,日本则悍然发动侵华战 争。民族危机促使人们寻找新的出路。 与此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辉 煌成绩,社会主义的影响力迅速彰显。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态度来看
• 1944年国民党军队在豫湘桂战役中 大溃败,引起大后方知识界、工业 界人士对国民党政府执政能力的怀 疑。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悍然撕毁 “双十协定”,拒绝组织联合政府, 发动内战,使期望和平的人民和知 识界更加坚定地站在了中国共产党 一边。民主党派纷纷明确表态支持 中共的政治、经济主张。那时,就 连主张第三条道路的知识分子也不 反对在中国实施社会主义的经济制 度。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得到 了工农大众的支持,得到了知识分 子的理解,得到了民主党派的拥护。
新 民 主 主 义 社 会 向 社 会 主 义 社 会 转 变 的 历 史 必 然 性
政治条件
我国执政党的 性质决定了我国 必将成为一个 社会主义国家
• 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 专政的国家政权,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政治保证。 • 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 为全国执政党,这是决定中国社会由新 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政治力量。 • 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 民主专政的各级政权和各级人民代表大 会制度,是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政治 保证。 • 中国共产党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 想的指导是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要 条件。 • 民族资产阶级此时虽然成为革命的对象, 但工人阶级仍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着同它 的同盟关系,从而有利于争取和改造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 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