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浙江省名校联盟2020届高三生物2月创新试题(四)(含解析)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人类与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A. 深海地壳热裂口的生物其能源来自地热和硫化氢的氧化B. 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的热逸散增加,俘获热减少C. 臭氧减少能使农作物和水产品的产量均减少D. 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是引起水体污染的污染物【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包括火山爆发、温室效应、臭氧层漏洞、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回忆和梳理相关知识点,结合选项分析答题。
【详解】A、深海地壳热裂口能源来自于地热和硫化氢的氧化,A正确;B、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的热逸散减少,俘获热增加,B错误;C、臭氧减少能使农作物和水产品的产量均减少,C正确;D、水土流失的冲积物是引起水体污染的污染物,D正确。
故选B。
2.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A. 构成内质网的囊腔和细管连成一个整体B. 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均运输到高尔基体C. 溶酶体是所有植物细胞消化细胞内碎渣的重要场所D. 刚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有很多个分散的小液泡【答案】A【解析】【分析】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功能:【详解】A、内质网是囊腔和细管连成的一个整体,A正确;B、粗面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会运输到高尔基体及细胞的其他部位,B错误;C、溶酶体是某些植物细胞消化细胞内碎渣的重要场所,C错误;D、刚分裂形成的植物细胞只有很少几个分散的小液泡,D错误。
故选A。
3.下列关于“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实验的对照方法均只采用相互对照B. 实验均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C. “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中用到了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对细菌进行培养D. “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若32P标记组的上清液出现少量32P的原因是搅拌不充分引起【答案】C【解析】【分析】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用到了自身对照的方法,A错误;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B错误;C、“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中用到了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对细菌进行培养,C正确;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若32P标记组的上清液出现少量32P,可能的原因是培养时间太长或太短,D错误。
故选C。
4.下图是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①~③表示构成细胞膜的结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组成结构③的物质中含有甘油基团B. 结构②不可能起着生物催化剂的作用C. 结构③也具有选择透性D. 在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中,结构①可能会识别抗原-MHC复合体【答案】B【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其中结构①表示糖蛋白,位于细胞膜的外侧;结构②表示蛋白质,其种类和数量与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有关;结构③表示磷脂双分子层,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
【详解】A、结构③是磷脂双分子层,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而磷脂分子含有甘油基团,A正确;B、结构②是膜蛋白,可能是酶,因此可能起着生物催化剂的作用,B错误;C、结构③是磷脂双分子层,也具有选择透性,C正确;D、在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中,结构①糖蛋白可能会识别抗原-MHC复合体,D正确。
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准确识别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结构的名称,回忆各个结构的功能,明确细胞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膜的功能越复杂。
5.下列关于“α−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 淀粉溶液过柱时控制流速,是为了使底物在反应柱中反应充分B. 洗涤反应柱时控制流速,是为了防止洗去已固定的α−淀粉酶C. 本实验中的α−淀粉酶从枯草杆菌中提取且相对较耐高温D. 洗涤后的反应柱应高温灭菌后保存,避免微生物分解反应柱中的酶【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α−淀粉酶的固定化及淀粉水解作用的检测实验的相关知识点,回忆固定α−淀粉酶的实验原理、过程等,注意几个流速控制的目的,据此答题。
【详解】A、淀粉溶液过柱时控制流速,是为了使底物在反应柱中反应充分,使后面检测效果明显,A正确;B、洗涤反应柱时控制流速,是为了让塑料管中的溶液流出并防止洗去已固定的α−淀粉酶,B 正确;C、本实验中的α−淀粉酶从枯草杆菌中提取且相对较耐高温,C正确;D、洗涤后的反应柱高温灭菌的话,会使反应柱中的酶丧失活性,D错误。
故选D。
6.下列有关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检测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实验,选择了多种植物的种子做实验材料B. 苏丹Ⅲ染液的染料分子可以进入活细胞中C. 不是所有的糖都可以用本尼迪特试剂鉴定D. 向蛋清液中先加入适量双缩脲试剂A液,然后再加入等量的双缩脲试剂B液【答案】D【解析】【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本尼迪特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
本尼迪特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
(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3)油脂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橙黄色。
【详解】A、“检测生物组织中的油脂”实验,选择了花生种子、菜豆种子等多种植物的种子做实验材料,A正确;B、苏丹Ⅲ染液的染料分子可以进入活细胞中,将油脂染成橙黄色,B正确;C、本尼迪特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C正确;D、蛋白质的鉴定实验中,向2mL蛋清液中先加入2mL双缩脲试剂A液,然后再加入5滴的双缩脲试剂B液,D错误。
故选D。
7.图表示人体某致病基因控制异常多肽链合成的过程。
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 过程①中的RNA聚合酶能使DNA空间结构发生改变B. 过程①中有磷酸二酯键的形成C. 细胞核中可以发生过程①和②D. 过程②最终合成的两条异常多肽链结构相同【答案】C【解析】【分析】据图分析,图示为人体某致病基因控制异常多肽链合成的过程,其中过程①表示致病基因的转录,成形的产物是mRNA;过程②表示翻译,形成的是异常多肽链,图示翻译过程中核糖体是从右向左移动的。
【详解】A、过程①中的RNA聚合酶与DNA上的启动子结合,因此其能使DNA空间结构发生改变,A正确;B、过程①表示转录,有磷酸二酯键的形成,B正确;C、过程②表示翻译,发生在核糖体中,不在细胞核,C错误;D、过程②最终合成的两条异常多肽链是以同一个mRNA为模板的,因此结构相同,D正确。
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弄清楚两个过程的模板、原料、产物、场所等基本条件,明确两条多肽链的结构是相同的,进而结合选项分析答题。
8.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间的双向迁移,会使种群间的遗传差异变大B. 只要种群的个体间存在变异,自然选择就发生作用C. 生物界在类型上具有多样性,模式上具有统一性D. 达尔文在自然选择的基础上发现了人工选择【答案】C【解析】【分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单位是种群,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引起生物进化的因素包括突变、自然选择、迁入和迁出、非随机交配、遗传漂变等;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基因重组,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详解】A、种群之间的双向迁移,即种群间互有迁出和迁入,会弓|起种群间遗传差异的减少,种群内变异量增大,A错误;B、只有个体的变异性状影响了个体的存活和繁殖,自然选择才会发生作用,B错误;C、生物界在类型上具有多样性,模式上具有统一性,C正确;D、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研究的是自然条件对生物的选择,达尔文并没有研究人工选择的作用,D错误。
故选C。
9.为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在连接CO2和O2传感器的100mL锥形瓶中,加入40mL活化酵母菌液和60mL葡萄糖培养液,密封后在最适温度下培养。
培养液中O2和CO2相对含量变化见图。
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 t1→t2,酵母菌的繁殖速率不断上升B. t3时,酵母菌产生ATP的场所只有细胞溶胶C. 若适当提高温度,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缩短D. 到t3时,酵母菌需氧呼吸强度才为零【答案】B【解析】【分析】酵母菌是真核生物,具有线粒体,既能进行有需呼吸也能进行厌氧呼吸,其需氧呼吸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厌氧呼吸不消耗氧气产生少量二氧化碳。
据图分析,0-t2氧气含量减少,二氧化碳增加,但是氧气的下降速率大于二氧化碳的增加速率,代表此时既可以进行需氧呼吸也可以进行厌氧呼吸;t2后氧气基本含量不变,说明此时只能进行厌氧呼吸。
【详解】A、酵母菌通过需氧呼吸繁殖,而图中t1→t2期间酵母菌的需氧呼吸逐渐减弱,说明其繁殖速率逐渐减小,A错误;B、t3时,酵母菌只能进行厌氧呼吸,因此产生ATP的场所只有细胞溶胶,B正确;C、该实验是在最适宜温度下进行的,若适当提高温度,酶的活性会降低,则O2相对含量达到稳定所需时间会延长,C错误;D、到t2时,氧气含量不在变化,说明酵母菌需氧呼吸强度为零,D错误。
故选B。
10.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 同一种群不同年龄阶段的分布型可以不同B. 种群中老的个体死亡能保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增强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C. 相同类型的群落在环境条件相似的地段可以重复出现D. 受病虫危害的水稻呈斑块状的稀疏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指在一定时间内占据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群落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群落的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详解】A、同一种群内,不同年龄阶段的分布型可以不同,A正确;B、种群中老的个体死亡,新的个体产生,能保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使种群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B正确;C、只要不同的地段所存在的生境和历史条件相似,相同类型的群落就有可能重复出现,C正确;D、受病虫危害的水稻呈斑块状的稀疏分布属于种群的特征,不是群落的特征,D错误。
故选D。
11.图是在最适的温度和pH条件下,人体内某种酶的酶促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