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课标》中的课程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归纳为课程需要关注的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人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各画成一条数轴,三条数轴在原点交叉,并相互间隔90°,形成空间立体三维直角坐标系。
即所谓的“三个维度”,只不过是个“文字游戏”而已!)②课堂教学目标是:知识、技能、情感。
每一节课中,课堂教学目标有三条左右的具体目标即可。
知识、技能、情感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有时可以各自单独写成一条,更多的是两两合在一起写成一条,或是三三合写成一条。
反对本本主义,反对教条主义,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撰写课堂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中,常用“知道”、“了解”、“理解”等词语来表述。
技能目标中,常用“学会”、“掌握”、“熟练掌握”等词语来表述。
情感目标中,常用“体会”、“体验”、“感受”、“认识”等词语来表述。
(见《课标》《教研手册》)三、教学评价的分类页脚内容1由于教学评价是针对教学某一方面的内容或活动展开的,因此,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将教学评价分为以下类型:(一)按评价基准分类,教学评价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自身评价1.相对评价相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个体为基准,然后把各个评价对象与基准进行比较,确定每个评价对象在集合中所处的相对位置。
为相对评价而进行的测验一般称为常模参照测验。
它的试题取样范围广泛,测验成绩表明了学生学习的相对等级。
由于所谓的常模实际上近似学生群体的平均水平,所以这种测验的成绩分布符合正态分布规律。
利用相对评价来了解学生的,总体表现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或比较不同群体问学习成绩的优劣是相当不错的。
它的缺点是基准会随着群体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因而易使评价标准偏离教学目标,不能充分反映教学上的优缺点,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2.绝对评价绝对评价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之外确定一个标准,这个标准被称为客观标准。
评价时把评价对象与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从而判断其优劣。
评价标准一般是教学大纲以及由此确定的评判细则。
为绝对评价而进行的测验一般称为标准参照测验。
它的试题取样就是预先规定的教学目标,测验成绩主要表明教学目标的达到程度,所以这种测验的成绩分布通常是偏态的。
低分多高分少,为正偏态;低分少高分多,为负偏态。
页脚内容2绝对评价的标准比较客观。
如果评价是准确的,那么评价之后每个被评价者都可以明确自己与客观标准的差距,从而可以激励被评价者积极上进。
但是绝对评价也有缺点,最主要的缺点是客观标准很难做到客观,容易受评价者的原有经验和主观意愿的影响。
3.自身评价这种评价既不是在被评价群体之内确立基准,也不是在群体之外确立基准,而是对被评价的个体的过去和现在相比较,或者是对他的若干侧面进行比较。
例如,某学生上学期的数学成绩是70分,这学期是80分,说明他的数学进步了;若该生的语文成绩两个学期都在80分以上,说明他的语文比数学要好些。
自身评价的优点是尊重个性特点,照顾个别差异,通过对个体内部的各个方面进行纵横比较,判断其学习的现状和趋势。
但由于被评价者没经过与具有相同条件的其他学生作比较,难以判定他的实际水平和差距,激励功能不明显。
因此,在实践中常需把自身评价和相对评价结合起来使用。
(二)按评价功能分类按评价功能分类,教学评价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1.诊1.断性评价这种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
一般是在某项活动开始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地实施而进行的评价。
通过诊断性评价,可以了解学习的准备情况,也可以了解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由此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对待。
2.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
它能及时了解阶段教学的结果和学生学习的进展情况、存在问题等,以便及时反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工作。
形成性评价进行的较频繁,如一个单元活动结束时的评估,一个章节后的小测验等。
形成性评价一般又是绝对评价,即它着重于判断前期工作达到目标的情况。
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重视形成性评价比重视总结性评价更有实际意义。
页脚内容33.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时为把握最终的活动成果而进行的评价。
例如学期末或学年来各门学科的考核、考试,目的是验明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
总结性评价注重的是教与学的结果,借此对被评价者所取得的成绩做出全面鉴定,区分等级,对整个教学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评定。
表12—1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的对比(三)按评价表达分类按评价关注焦点分类,教学评价可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1.定性评价页脚内容4定性评价是对评价资料作“质”的分析,是运用分析和综合、比较与分类、归纳和演绎等逻辑分析的方法,对评价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思维加工。
分析的结果有两种:一是描述性材料,数量化水平较低甚至毫无数量概念;另一种是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而产生的,包含数量化但以描述性为主的材料。
一般情况下定性评价不仅用于对成果或产品的检验分析,更重视对过程和要素相互关系的动态分析。
2.定量评价定量评价则是从“量”的角度,运用统计分析、多元分析等数学方法,在复杂纷乱的评价数据中总结串规律性的结论。
由于教学涉及人的因素,各种变量及其相互作用关系是比较复杂的,因此为了提示数据的特征和规律性,定量评价的方向、范围必须由定性评价来规定。
可以说,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不可片面强调一方面而匆视了另一方面。
3.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这两种评价通常是根据评价内容的焦点来区分的。
过程评价主要是关心和检查用于达到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如何。
例如,完成某一教学目标,用录像教材好还是用程序化教材好。
因此,过程评价往往是在教学过程或教学设计过程进行的。
它倾向于完成还需要修改的形成性评价的功能,但是也完成过程中对时间、费用、学生接受情况等方面的总结评价。
成果评价或称产品评价是关心和检查计划实施后的结果或产品使用中的情况。
例如,某录像教材的教学效果或某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效果。
它倾向于完成总结性评价的功能,但也可提供形成性评价的信息。
四、教学评价的原则为了做好各种教学评价工作,必须根据教学的规律和特点,确立一些基本的要求,作为评价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准则。
具体来说,教学评价应贯彻以下几条原则:页脚内容5(一)客观性原则这条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从测量的标准和方法,到评价者所持的态度,特别是最终的评价结果,都应符合客观实际,不能主观臆断或掺入个人情感。
因为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给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以客观的价值判断,如果缺乏客观性就会完全失去意义,还会提供虚假信息,导致错误的教学决策。
贯彻客观性原则,首先应做到评价标准客观,不带随意性;其次应做到评价方法客观,不带偶然性;第三应做到评价态度客观,不带主观性。
这就要求以科学可靠的评价技术为工具取得真实可靠的数据资料,以客观存在的事实为基础,实事求是,公正严肃地进行评定。
(二)整体性原则这条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要对组成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评价,而不能以点代面,以偏概全。
由于教学系统的复杂性和教学任务的多样化,使得教学质量往往从不同的侧面反映出来,表现为一个由多因素组成的综合体。
因此,要真实反映教学效果,必须对教学活动从整体上进行评价。
贯彻整体性原则,首先要评价标准全面,尽可能包括教学目标的各项内容,防止突出一点,不及其余;其次要把握主次,区分轻重,抓住主要矛盾,在决定教学质量的主导因素和环节上花大力气;三要把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结合起来,使其相互参照,以求全面准确地判断评价客体的实际效果。
(三)指导性原则这条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就事论事,而应把评价和指导结合起来,不仅使被评价者了解自己的优缺点,而且为其以后的发展指明方向。
也就是说,要对评价的结果进行认真分析,从不同角度查找因果关系,确认产生的原因,并通过信息反馈,使被评价者明确今后的努力方向。
页脚内容6贯彻指导性原则,首先必须在评价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指导,不能缺乏根据地随意评论;其次要反馈及时,指导明确,切忌耽误时机和含糊其辞,使人无所适从;第三要具有启发性,留给被评价者思考和发挥的余地,不能搞行政命令。
(四)科学性原则这条原则是指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光靠经验和直觉,而要根据科学。
只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对教学发挥指导作用。
科学性不仅要求评价目标标准的科学化,而且要求评价程序和方法的科学化。
贯彻科学性原则,首先要从教与学统一的角度出发,以教学目标体系为依据,确定合理统一的评价标准;其次要推广使用先进的测量手段和统计方法,对获得的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严谨的处理;第三要对评价工具进行认真的编制、预试、修订和筛选,达到一定的指标后再付诸使用。
五、教学评价的内容我们知道,教学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要素组成,即教师、学生与教学手段或教学影响。
只有当这三个方面能够发挥其整体效用时,教学才可能有效。
因此,对教学进行评价也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对学生的评价1.学习状态。
学习状态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投入状态,具体体现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兴趣。
任何教学效果都必须通过调控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实现。
学生在课堂上有好的学习状态就会有好的发展,并会通过成绩等各方面表现出来。
学习状态包括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情绪状态和生成状态。
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学生是否还参与教,把教与学的角色集于一身。
从而达到以学促教,以教促学,教学相长的效果。
页脚内容7交往状态:课堂上是否有多边、丰富多样的信息联系与信息反馈;课堂上的人际交往与合作是否处于一种积极、融洽的状态。
思维状态:学生是否敢于提出问题,发表见解;问题与见解是否有挑战性和独创性。
在提出问题发表见解的过程中,学生的灵感是否被不断激发,思维能力是否得到不断提升。
情绪状态: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学生能否自我控制与调节学习情绪。
生成状态:学生是否都各尽所能,感到踏实和满足;学生是否对后继的学习更有信心,感到轻松。
2.学习效益关注学生的发展,就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效益。
学习效益是指对学生时间与精力的占用和学生的实际收获或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之间的关系,也是一种投入产出的关系。
教学中,要讲究这种投入产出比较,争取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
我们假设课堂教学效益用X/Y=?公式计算,“X”就是课堂教学学生的实际收获或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即“效果”;“Y”是课堂教学中学生花的时间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