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铁碳合金相图教学目的及其要求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们掌握铁碳合金的基本知识,学懂铁碳相图的特征点、线及其意义,了解铁碳相图的应用。
主要内容1.铁碳合金的相组成2.铁碳合金相图及其应用3.碳钢的分类、编号及应用学时安排讲课4学时教学重点1.铁碳合金相图及应用2.典型合金的结晶过程分析教学难点铁碳合金相图的分析和应用。
教学过程第一节纯铁、铁碳合金中的相一、铁碳合金的组元铁:熔点1538℃,塑性好,强度硬度极低,在结晶过程中存在着同素异晶转变。
不同结构的铁与碳可以形成不同的固溶体。
由于纯铁具有同素异构转变,在生产上可以通过热处理对钢和铸铁改变其组织和性能。
碳:在Fe-Fe3C相图中,碳有两种存在形式:一是以化合物Fe3C形式存在;二是以间隙固溶体形式存在。
二、铁碳合金中的基本相相:指系统中具有同一聚集状态、同一化学成分、同一结构并以界面隔开的均匀组成部分。
铁碳合金系统中,铁和碳相互作用形成的相有两种:固溶体和金属化合物。
固溶体是铁素体和奥氏体;金属化合物是渗碳体。
这也是碳在合金中的两种存在形式。
1.铁素体碳溶于α-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铁素体,用α或者F表示,为体心立方晶格结构。
塑性好,强度硬度低。
2.奥氏体碳溶于γ-Fe中形成的间隙固溶体称为奥氏体,用γ或者A表示,为面心立方晶格结构。
塑性好,强度硬度略高于铁素体,无磁性。
3.渗碳体Fe3C:晶体结构复杂,含碳量6.69%,熔点高,硬而脆,几乎没有塑性。
渗碳体对合金性能的影响:(1)渗碳体的存在能提高合金的硬度、耐磨性,使合金的塑性和韧性降低。
(2)对强度的影响与渗碳体的形态和分布有关:以层片状或粒状均匀分布在组织中,能提高合金的强度;以连续网状、粗大的片状或作为基体出现时,急剧降低合金的强度、塑性韧性。
二、两相机械混合物珠光体:铁素体与渗碳体的两相混合物,强度、硬度及塑性适中。
莱氏体:奥氏体与渗碳体的混合物;室温下为珠光体与渗碳体的混合物,又硬又脆。
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珠光体和莱氏体为铁碳合金中的基本组织,是铁碳合金中的组织组成物。
组织组成物:指构成显微组织的独立部分,可以是单相,也可以是两相或多相混合物。
显微组织:指在金相显微镜下所观察到的金属及合金内部的微观形貌,包括相和晶粒的形态、大小、分布等。
第二节铁碳合金相图一、相图中的点(14个)1.组元的熔点: A (0, 1538) 铁的熔点;D (6.69, 1227) Fe3C的熔点2.同素异构转变点:N(0, 1394)δ-Fe ⇔γ-Fe;G(0, 912)γ-Fe⇔α-Fe3.碳在铁中最大溶解度点:P(0.0218,727),碳在α-Fe中的最大溶解度E(2.11,1148),碳在γ-Fe 中的最大溶解度H (0.09,1495),碳在δ-Fe中的最大溶解度Q(0.0008,RT),室温下碳在α-Fe中的溶解度2.三相共存点:S(共析点,0.77,727),(A+F +Fe3C)C(共晶点,4.3,1148),(A+L +Fe3C)J(包晶点,0.17,1495)(+A+L )3.其它点∙B(0.53,1495),发生包晶反应时液相的成分∙F(6.69,1148 ),渗碳体∙K (6.69,727 ) ,渗碳体二、相图中的线1.液相线(ABCD):结晶时液相的成分,在其上体系为液相;2.固相线(AHJECF):结晶时固相的成分,其下为固相。
3.恒温转变的线:HJB 包晶线、ECF共晶线、PSK共析线。
PSK 线,共析线。
在此线上的合金都要发生共析反应。
冷却时,奥氏体转变为珠光体的温度;加热时,珠光体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PSK线又称A1线。
4.固溶度线ES线:碳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线,随温度温度↑,溶解度↑;0.77%~2.11%C。
冷却时,从奥氏体中开始析出二次渗碳体的温度;加热时,二次渗碳体完全溶入奥氏体中的温度。
ES线又叫作Acm线。
PQ 线:碳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随温度↑,最大溶解度↑;0.0008% ~0.0218%C;冷却时,从铁素体中开始析出三次渗碳体的温度;加热时,三次渗碳体完全溶入铁素体的温度。
5.同素异构转变线:NH 和NJ,GS 和GP。
GS线:冷却时,由奥氏体向铁素体转变的开始温度;加热时,铁素体完全转变为奥氏体的温度,GS线又叫作A3线。
三、相图中的相区1.单相区(4个+1个):L、δ、A、F 、(+Fe3C)2.两相区(7个):L + δ、L + Fe3C、L + A、δ+ A 、A + F 、A + Fe3C 、F + Fe3C。
四、基本转变类型δH 0.09 L B 0.53 A J0.17+ 1495ºC Lδ A E 2.11 Fe 3C 6.69 + 1148ºC Lc 4.3 F P 0.0218 Fe 3C6.69+ 727ºC 1.匀晶反应L →δ: 由液相中直接结晶出δ相。
合金的成分线与AB 线相交,Wc :0 ~0.53%。
L → A: 由液相中直接结晶出A 相。
合金的成分线与BC 线相交,Wc :0.53% ~ 4.3%。
L → Fe 3C: 由液相中直接结晶出Fe 3C 相。
合金的成分线与CD 线相交,Wc :4.3% ~ 6.69%2.包晶反应含义:具有J 点成分的铁碳合金冷却至14950C ,液相和δ相在转变过程中恰好全部消耗完,生成了单一的J 点成分的A 相。
• 包晶点 :J (0.17,1495)• 产 物:单相奥氏体( A )• 发生包晶反应的合金成分: 0.09%--0.53% C 。
即合金的成分线与HJB 线相交。
3.共晶反应含义:由C 点成分的液相在11480C 下,同时生成具有E 点成分的A 相和Fe 3C 。
• 发生共晶反应的成分范围:2.11 %—6.69% C ,合金成分线与ECF 线相交)。
• 产物:A 和Fe 3C 的两相混合物,称为莱氏体,用L d 表示,其组织形态是以Fe 3C 为基体,A 呈粒状或杆状分布在Fe 3C 基体上。
• 共晶点:C (4.3,1148)4.共析反应• 含义:在7270C 下,由S 点成分的A 相同时生成P 点成分的F 相和Fe 3C 相 • 合金范围: 0.0218 ~6.69%C ,合金成分线与PSK 线相交。
• 产物: F 和Fe 3C 的两相混合物,称为珠光体,用P 表示,形态呈层片状。
• 共析点:S (0.77,727),具有S 点成分的A 相冷却至7270C 时,发生共析转变,生成珠光体。
A s 0.77A A五种渗碳体的异同(Fe 3C I 、Fe 3C Ⅱ、Fe 3C IⅡ、共晶Fe 3C 、共析Fe 3C ):它们只是形成条件、形态与分布不同,对铁碳合金性能有所不同,就其本身来说,并无本质区别,都是同一种物质,即Fe 3C ,6.69%C 。
五、铁碳合金分类工业纯铁、钢(亚共析、共析、过共析钢)、铸铁(亚共晶、共晶、过共晶白口铸铁)六、典型铁碳合金的结晶过程分析分析方法和步骤:•在相图的横坐标上找出给定的成分点,过该点作成分线; •在成分线与相图的各条线的交点作标记(一般用1、2、3、4…….) •写出每两个点之间或者重要点上发生的转变(由液相分析至室温)。
• 室温下该成分线所在的相区,合金室温下就具有那个相;组织组成物则取决于冷却过程中发生的转变。
1. Wc =0.77%的铁碳合金结晶过程分析合金在1点温度以上为液相L ;在1~2温度之间,发生匀晶反应,从液相中析出奥氏体相;在2~3点温度之间,为单相奥氏体,只有温度的降低;在3点(S 点)时到达共析温度(7270C ,奥氏体发生共析反应,生成珠光体组织; 3点以下直到室温,合金温度降低,为珠光体组织。
所以,Wc =0.77%的铁碳合金•室温下的相:F+Fe 3C •组织组成物:P(珠光体)(100%) • 组织形貌: F 和Fe 3C 层片状混合物 2. Wc =0.4%的铁碳合金结晶过程分析合金在1点温度以上为液相L ;在1~2点温度之间,发生匀晶转变,从液相中结晶出δ铁素体相;在2点1495℃,液相L 与δ相发生包晶反应,生成奥氏体A ,液相有剩余;在2~3点温度之间,剩余的液相向A 相转变;在3~4点温度之间,为单相奥氏体,合金温度降低;在4~5点温度之间,同素异构转变,A向F(先共析铁素体)转变,为(F+A)两相;在5点727℃,未转变成F的A发生共析反应,生成珠光体(P)组织;从5点直到室温,组织为(F+P),合金温度降低,没有组织转变。
•室温下的相:F+Fe3C•组织组成物:F和P•组织形貌:块状F和片状P3.过共析钢(1.2%C)合金在BC线温度以上为液相L;在BC线~JE线温度之间,发生匀晶反应,从液相中析出奥氏体相;在JE线~ES线温度之间,为单相奥氏体,合金温度降低;在ES线~PSK线温度之间,从奥氏体中析出二次渗碳体相(先共析渗碳体),合金为A+Fe3CⅡ两相;在PSK线上727℃时,未转变的奥氏体发生共析反应,转变为珠光体组织;从727℃直到室温,合金温度降低,没有发生组织转变。
室温下的相:F+Fe3C室温组织:珠光体+二次渗碳体。
组织形态:片状P和二次渗碳体呈网状分布在A晶界。
在过共析钢中,当碳含量小于0.9%时,二次渗碳体呈片状分布在A晶界;当碳含量大于0.9%时,二次渗碳体成为网状沿晶界分布。
室温下组织组成物的质量百分数的计算:4.白口铸铁的平衡结晶过程(略)七.Fe-Fe3C相图的应用(一)、碳对铁碳合金平衡组织和性能的影响1.含碳量对合金平衡组织的影响Fe3C的形态:2.含碳量对力学性能的影响铁素体(F):软而韧,硬度极低;渗碳体(Fe3C):硬而脆。
所以,(1)含碳量增加,硬度增加;塑性韧性降低。
(2)含碳量增加,强度先增后降(0.9%最高):当碳含量在小于0.9%时,渗碳体含量越多,分布越均匀,铁碳合金强度越高;当碳含量超过0.9%时,渗碳体在钢的组织中呈网状分布在晶界,而在白口铸铁的组织中作为基体存在,使强度降低。
3.含碳量对工艺性能的影响切削加工性能:一般认为中碳钢的塑性比较适中,硬度在HB200左右,切削加工性能最好。
含碳量过高或过低,都会降低其切削加工性能。
可锻性:低碳钢比高碳钢好。
由于钢加热呈单相奥氏体状态时,塑性好、强度低,便于塑性变形,所以一般锻造都是在单相奥氏体状态下进行。
铸造工艺性能:铸铁的流动性比钢好,易于铸造,特别是靠近共晶成分的铸铁,其结晶温度低,流动性也好,更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能。
从相图的角度来看,凝固温度区间越大,越容易形成分散缩孔和偏析,铸造工艺性能越差。
可焊性:一般,含碳量越低,钢的焊接性能越好,所以低碳钢比高碳钢更容易焊接。
(二)、Fe—Fe3C相图的应用1.为制定热加工工艺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