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一化学期末试卷及试卷分析人教版

高一化学期末试卷及试卷分析人教版

高一化学期末试卷及试卷分析人教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期末试卷及试卷分析【模拟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l27 S32 Cl35.5 Cu64 Ag108 Ba137一. 选择题(共20题,每题2分,共40分)在以下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将其标号填在下表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1281920 答案1. 下列图示中,能正确反映出四种基本类型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关系的是A BC D2. 下列有水参加的反应,其中是氧化还原反应且水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的是 A. 过氧化钠跟水 B. 氧化钠跟水 C. 钠跟水 D. 电解水3. 与离子方程式↓=+-+4242BaSO SO Ba相对应的化学反应可能是(以下反应均在溶液中进行)A. 42SO H 和2)(OH Ba 反应B. 4MgSO 和2)(OH Ba 反应C. 2)(OH Ba 和42SO Na 反应D. 2)(OH Ba 和4NaHSO 反应 4. 下列各组中的离子,均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A. +H 、+2Ca、-Cl 、-23COB. +Na 、+3Fe 、-24SO 、-OH C. +K 、+H 、-24SO 、-OHD. +2Cu、+2Ba、-Cl 、-3NO5.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酸和碱发生中和反应的实质就是由酸电离出来的+H 与由碱电离出的-OH 结合生成了弱电解质O H OHH O H 22:=+-+B. O H OHH 2=+-+可以表示强酸与强碱发生的中和反应C. 离子方程式O H OHH 2=+-+不能代表所有的酸碱之间的中和反应D. 4NaHSO 溶液与NaOH 溶液混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不是O H OH H 2=+-+6.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煤炭直接燃烧不仅产生大量烟尘,而且会导致酸雨形成B. 煤、石油和天然气这些化石燃料的蕴藏量有限,都是非再生能源,应想办法提高其燃烧效率,以节约能源C. 人类只有通过燃料燃烧才能获得能量D.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它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这就是化学反应中的放热或吸热现象7. 下列各组物理量中,都不随取水量的变化而变化的是 A. 水的密度;水的摩尔质量 B. 水的沸点;蒸发水所需热量C. 水的体积;电解水所得到的氢气及氧气的质量D. 水的物质的量;一定温度下,水中溶入足量氯化钠后所得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N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 A. 28g 氮气所含有的原子数目为NB. 标准状况下,氮气和氧气的混合物22.4L 中所含的分子数为NC. 1L1mol/LCH 3COOH 溶液中,含有的H +数为ND. 7.1氯气与足量NaOH 溶液反应转移的电子数为0.2N9. 同温同压下,两个体积均为2L 的玻璃容器中分别盛满N 2和O 2,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N 2和O 2的物质的量相等B. N 2和O 2的分子数目相等C. N 2和O 2的质量相等D. 单位体积里所含N 2和O 2的物质的量相等 10. 下列有关气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不同的气体,若体积不同,则它们所含的分子数肯定不同B. 在标准状况下,气体的摩尔体积约为14.22-⋅mol LC. 当分子数目相同时,气体体积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气体分子之间的距离D. 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气体分子的物质的量决定了它们的体积 11.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在同温同压下,两种物质的量相同的气体必然具有相同的体积B. 在相同体积、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酸中,溶质的物质的量必然相等C. 在质量相等、溶质的质量分数也相同的两种酸中,溶质的质量必然相等D. 溶质的质量分数相同的任意两份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也必然相同 1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等物质的量的钠、镁、铝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作用,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B. 等物质的量的钠、镁、铝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作用,生成的氢气在同温同压下体积之比为3:2:1C. 等质量的钠、镁、铝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作用,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等D. 等质量的钠、镁、铝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作用,生成的H 2的物质的量相等 13. 下列关于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随核电荷数的增加,碱金属元素和卤素的原子半径都逐渐增大B. 碱金属元素中,锂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的能力最弱;卤素中,氟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最强C. 钾与水的反应比钠与水的反应更剧烈D. 溴单质与水的反应比氯单质与水的反应更剧烈 14. 下列关于钾和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在观察钾的火焰颜色时,为避免钠的干扰,要透过蓝色的钴玻璃去观察 B. 钾和钠都能在空气里燃烧生成稳定的M 2O (M 表示钾或钠) C. 钾和钠都能与水反应生成碱和氢气D. 钠比钾的金属性弱,它们的单质在化学反应中都是强还原剂 15. 下列关于氯和溴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由于溴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比氯多,原子核对最外层电子的引力更大,因此溴原子得电子的能力比氯强B. 溴与氢气的反应不如氯与氢气的反应剧烈,HBr 也不如HCl 稳定C. 氯气的氧化性比溴强D. 氯离子失电子能力比溴离子弱 16.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 氯水呈黄绿色,其pH 小于7B. 市售的漂粉精和漂白粉都属于纯净物C. 用漂粉精消毒游泳池中的水是利用了物质的氧化性D. 次氯酸钠溶液、次氯酸钙溶液、氯水均能使有色布条褪色 17. 向含有KCl 和KI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溴水充分反应。

将溶液蒸干并灼烧所得的物质,最后剩余的固体物质是A. KClB. KCl 和KIC. KCl 和KBrD. KCl 、KBr 、I 218. 化学反应22I H +HI 2是一个可逆反应。

在持续加热的条件下,向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H 2和3molI 2蒸气,充分反应后,该密闭容器内A. 22molH 已耗尽B. 23molI 已耗尽C. HI 的物质的量少于4molD. HI 的物质的量等于4mol19. 4%的NaOH 溶液]04.1)([1-⋅=L mol NaOH c 的密度为304.1-⋅cm g ,36%的NaOH 溶液]51.12)([1-⋅=L mol NaOH c 的密度为339.1-⋅cm g ,若将上述两溶液等体积混合,所得NaOH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A. 等于20%B. 大于20%C. 小于20%D. 无法估算20. 在100mL 溶有1.70gAgNO 3的溶液中加入100mL 110.0-⋅L mol 的2BaCl 溶液,再加入mL 100溶有O H molCuSO 245010.0⋅的溶液,充分反应。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 最终得到白色沉淀和无色溶液B. 最终得到的白色沉淀是等物质的量的两种化合物的混合物C. 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2Cu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010.0-⋅L molD. 在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l 的物质的量为mol 02.0二.(本大题共3题,共17分) 21.(7分)在上图所示——“比较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实验中:各个烧杯中,电极的制作材料、大小、形状、距离以及浸入溶液的深度均相同;灯泡的功率相同;烧杯中,五种溶液的体积相同,HCl 、COOH CH 3、NaOH 、NaCl 和O H NH 23⋅的物质的量浓度相同。

把仪器连接好,接通电源。

观察到的现象及作出的推论是:相同条件下,连接插入 (填写有关溶质的化学式)溶液的电极上灯泡的亮度大→它们的溶液的导电能力 →它们的溶液中能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 →它们的溶液中电解质的电离程度 。

你应该注意到,该实验中使用的电解质都是一元..碱、一元..酸或一元..碱一元..酸形成的盐,由控制这样的实验条件,你想到:溶液导电性的强弱,不仅与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大小有关,可能还与 有关。

22.(4分)(1)淀粉溶液是一种常用的化学试剂,它遇到碘水显 色。

(2)如图所示,利用维生素C 能使淀粉——碘溶液褪色的性质,可以比较苹果汁和橙汁中维生素C 含量(质量分数)的多少。

实验中,将同一淀粉—碘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盛于烧杯中,使两烧杯中的淀粉—碘溶液的质量相等,所取用的苹果汁和橙汁的密度相等。

要得出结论,实验过程中还需要控制的条件是 (填写序号)。

A. 两只烧杯的大小必须相等B. 由胶头滴管逐滴滴出的每滴果汁的体积必须相等C. 由胶头滴管逐滴滴出的两种果汁的滴数必须相等23.(6分)在一支试管里加入4/10.010LCuSO mol mL 溶液,再向其中加入10mL2/BaCl L mol 溶液,恰好完全反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经过滤,得到沉淀和滤液。

(1) 现象,说明4CuSO 电离出来的+2Cu没有参与上述化学反应;(2)为说明2BaCl 电离出来的-Cl 没有参与上述化学反应,可以继续进行如下实验操作: ,看到的现象是: 。

三.(本大题共2小题,共16分)24.(10分)化学反应都有新物质产生,同时还伴随着能量变化。

(1)课堂上,我们曾观察过一个演示实验(如下图):在一个小烧杯里,加入约20g 已研磨成粉末的氢氧化钡晶体]8)([22O H OH Ba ,将小烧杯放在事先已滴有3~4滴水的玻璃片上,然后再加入约10g Cl NH 4晶体,并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

请回答下列问题:① 操作中,立即用玻璃棒迅速搅拌的目的是 ; ② 发生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③ 观察到的现象是 ,这个现象说明的问题是 。

(2)我们还曾观察过另一个演示实验(如下图):用脱脂棉包住约222.0O gNa 粉末,放在石棉网上。

在脱脂棉上滴加几滴水。

请回答下列问题:① 过氧化钠与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 观察到的现象是 ,请解释这个现象发生的原因: 。

25.(6分)如下图所示,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LHCl mol mL /33溶液,将两个各装有32004.0CO molNa 和3NaHCO 粉末的小气球分别套在两支试管口,将气球内的32CO Na 和3NaHCO 同时倒入试管中,观察到的现象为:① ; ② 。

上述实验可以作为鉴别32CO Na 和3NaHCO 的一种方法,除此之外,请你再写出鉴别32CO Na 和3NaHCO 的两种其它方法:(要求叙述操作、现象及结论)方法一: ; 方法二: 。

四.(本大题共2题,共17分)26.(10分)下图为“在实验室中制取氯气”的装置图:(1)加热时要小心地、不停地移动火焰,以控制反应温度,要防止加强热,否则会 。

(2)烧杯中盛放的溶液用来吸收多余的2Cl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