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语文】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天津市耀华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第Ⅰ卷一、(12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1~2题。

那位看守敦煌莫高富的道士总是惊惶.不安,认为自己做了错事。

那些洋人一次一次地来,说着不着.边际的大话,在拱手作.揖间,用看似正当.的理由把经卷运走了,__________,肯定会露.马脚,出大乱子。

他把祖宗的家产给卖了,觉得自己是________子孙,壁画上那些普度众生的菩萨也在一直盯着他。

他决定报官,就算被朝廷抓了去,也认罪________,哪怕是杀头的罪名。

他不想继续被这些物件拖累.了,要尽.早上报,于是给当地官府呈上了拜帖.,上报了实情。

他庆幸自己的秘密尚未走漏.,可以全身而退。

经过许多的繁文缛.节,朝廷用两个月的工.夫将这些经卷运走了。

以后的日子,他时常量上土山瞭.望,沙漠一直到遥远的天边,仿佛有两条深深地车辙。

1.文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惊惶( huáng)不安不着(zháo)边际作(zuò)揖B.正当(dāng) 露(lòu)马脚拖累(lěi)C.尽(jǐn)早拜帖(tiě) 走漏(lòu)D.繁文缛(rù)节工(gōng)夫瞭(liáo)望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长此以往不肖服法漫延B.久而久之不肖伏法蔓延C.长此以往不孝伏法漫延D.久而久之不孝服法蔓延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通过仪器来观察世界开阔了人们的视野,由此也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

B.他们一向致力于救助校园留守儿童的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得到了社会的普遍欢迎。

C.白鳍豚与拉河豚,恒河豚是当今世界上仅存的淡水豚类,又是数量最少的一种,我们一定要对白鳍豚加以保护。

D.抱着成为优秀舞蹈演员的想法,我们的歌舞剧也成型了,所以,在青春时期,我们至少要有一两个梦想。

4.《庄子》一书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为历代文人所喜爱和援引,请选出下列哪一组诗文和成语中所运用的典故皆出于《庄子》。

()①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兰亭集序》)②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③处涸辙以犹欢(《滕王阁序》)④五十步笑百步(成语)⑤不落言筌(成语)⑥游刃有余(成语)A.①⑤⑥ B.①②⑤ C.②③④ D.③④⑥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当前,各高校及其学子们纷纷开启了“秀”通知书模式。

比如,有的大学通知书是一座手工拼插的微型3D版校门,经过激光雕刻、裁剪、拼插组装等多个步骤纯手工制作而成;有的大学通知书启用了法版印刷这门古老工艺;有的大学通知书更像是一个大礼包,套装包括了录取通知书、入学指南、种子袋(信封)、种子本(便笺)等四个部分;还有的大学在录取通知书中嵌入了基于AR技术的虚拟校园平台。

收到通知书的新生,只需下我特定APP,扫描通知书正反面,就能查看校情校史介绍、学科特色展示等主题内容……这些通知书,从设计到工艺制作,从外形到内在意蕴,可谓用心十足,拼颜值、拼创意、拼情怀,各有各的亮点。

一时间,各家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比拼,成了一个关注度颇高的热点话题。

无论是之于大学还是新生,录取通知书都是一个具有仪式感的东西。

大学在这方面倾注心力,或借此展现大学文化、办学理念,或凸显大学价值与精神追求,抑或传递对新生的希冀,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

既能体现对新生的欢迎和期许,也是大学形象的一种自我营销和构建。

当人们感叹如今大学的“千篇一律”时,林林总总、风格各异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成为大学个性展示的一道缩影。

工科类大学,往往主打枝术、创意牌,而文科类大学则意在凸显文化积淀与情怀。

作为给新生准备的第一份见面礼,它最能反映出一所大学的自我定位,亦为外界窥视大学精神提供了一个窗口。

而在讲究创新和个性的时代,大学能够突破成规,在细节上下功夫,本身也是一种开放文化的表达与实践。

当然,大学精神和气质的展示,也不能全依赖于一份录取通知书。

当人们为精美的录取通知书献上掌声的同时,也未尝不是在希望,由录取通知书设计这个细节上所表达的大学文化底蕴、创新活力、自由风格等,也能够在日常性的大学管理、文化氛围层面有更多的体现。

换言之,大学录取通知书所营造出的“好感”应该只是一种开始,或者说它应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

较之于大学录取通知书所传递的视觉冲击,人们评价一所大学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追求,或更看重一些更具体而务实的东西。

就最近的热点问题来看,大学的学生会是否能够摆脱行政化的窠臼,不是学校行政框架的延伸,而是真正的学生组织?大学如何保护学生免受性骚扰,又如何对待已经发生的性骚扰事件?大学鼓励创新和个性,能否对多元文化有更多的包容?解决好这些问题,大学录取通知书才能在“好看”的基础上增添更多的厚重感。

除此之外,大学录取通知书设计追求个性化,无可厚非,但也得警惕过度和不必要的“创新”。

一方面,不管如何创新、如何注重设计,录取通知书的“原始功能”依然没有改变。

而纵观一些录取通知书,过多的“炫技”,过度的“展示”,往往有过犹不及和喧宾夺主之嫌。

另一方面,越是在看“颜值”、注重“秀”的时代,肩负社会“精神高地”担当的大学,能够坚持本色,守得住孤独和沉静,也未尝不是一种更显稀缺和珍贵的个性。

(摘编自朱昌俊《展现大学精神气质,通知书只是个开始》)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设计比拼,实际体现了高校在自身形象自我营销和构建上的较量。

B. 录取通知书具有仪式感,设计新颖些,对大学和新生来说,都是在仪式感上做加法。

C. 录取通知书能反映一所大学的自我定位,外界也可以通过这个窗口,领略一下大学精神。

D. 相比于录取通知书给人的视觉冲击,人们更看重的是这背后所反映的大学的厚重感。

6.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借当前“秀通知书”的话题,作者提出了“大学通知书能反映大学梢神气质”的观点。

B. 文章列举了许多大学通知书的样式,意在说明大学通知书正在成为具有仪式感的东西。

C. 作者运用辩证法,既肯定了大学在通知书设计上创新的可货,又提醒人们不要喧宾夺主。

D. 作者通过讲道理指出,人是务实的,比起设计激亮的通知书,坚持本色的通知书更珍贵。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当前“秀通知书”模式的出现,折射出大家对传统大学“千篇一律”风格的不赞同。

B. 通知书的变脸,是大学突破常规,追求创新和个性表达的体现。

反映了大学的开放精神。

C. 作者认为录取通知书“只是个开始”,是因为它还不是大学内部人文生态的真实反映。

D. 个性总是相对的。

当社会大多数人追求某个极端时,与它相对的就变成了个性化东西。

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孙志康墓铭【宋】苏过熙宁初,先君通守钱塘,孙君介夫使其子志康贽所业以见,愿留授经于门下,时年未弱冠也。

先君嘉之,使与余长兄游.。

既卒业归,自是走四方,为文章士。

以.宣和二年九月十二日卒终于淮宁之私第。

其子虬泣血以告曰:“虬先人寡所合,仕才至尚书郎,自少至老,受国士知者莫如东坡公,不得公铭其墓,得公子铭之,亦庶几矣。

敢以外祖黄才叔所状.行事来请。

”过惟志康父子于余家为世契,自龆龀辱与之游,曩又同宦于并门,知之最详,其敢以辞力不能为解?乃为泣而书之。

公讳勰,志康其字也,世为虔州感化人。

曾大父长孺,故任太子中舍,知浔州,祖父师房,故不仕;父立节即介夫也,终于桂州节度判官,赠朝散郎。

公赐进士第,授奉宁军节度推官,历冀州幕、郓州州学教授,用荐者改宣德郎,知舒州太和县;八宝恩及,累迁至朝散郎,赐五品服。

自湖外官满,从辟高阳、太原两路安抚司机宜文字,除知岳州,请宫祠,除提点崇福宫,归于陈。

公有田在陈,遂为终焉.计。

明年乞骸骨,又明年乃以疾不起,享年七十。

公以文章名世,而循循然加不出诸口,未尝恃己以陵物。

贤愚少长,待之如一,称其善而掩其过。

在边之久,虽武夫悍卒,皆心服其诚而为之尽最。

后守岳阳,政亦可观。

岳阳尝经火灾,谯门两砚鞠为灰烬。

公至之数月,登城叹曰:“昔岳阳楼观以伟丽闻天下,今乃.没于丘墟草棘间,不能复前人之迹,守臣罪也。

”父老闻之,欣然有请曰:“岳人怀此久矣,非我贤守,谁当任之?有无惟所命。

”公得朝廷所赐度牒,与虞人所献山林巨植,聚集工匠而鼎新之,不逾年,壮峙如昔。

州人扶老携幼来观,有自数百里至者,皆叹曰:“孙公不扰吾民,不鞭一人而所立如斯,召父之甘棠不在是耶?”故去郡之日,人挽留之不得出郊,又维其舟,使不得去者累日。

平生无嗜好,老不废书,如饥渴然。

善作古篆,秦汉而下不取也。

娶黄氏。

公晚得痹疾,黄夫人躬治药石,相.其饮食卧起,经纪家事,不以毫发累其胸中者二年。

公没,安葬之事,皆夫人自任之,有古烈妇之风。

公文集若干卷传于世。

鸣呼,风俗之.不振也久矣!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

风俗安得不薄乎?而士气安得不卑也?此贤人君子所甚惧者。

先君尝作《刚说》一篇,为介夫而发,叹天下无其人也。

介夫流落不遇,至死不悔;志康又不偶.于世,抱才无所施,介夫真有子哉!以某年月日葬于某地,子一人,曰虬,事亲有立,能克其家。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使与余长兄游.游:交往B.敢以外祖黄才叔所状.行事来请状:描绘C.相.其饮食卧起相:互相,一起D.志康又不偶.于世偶:迎合,投合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宣和二年九月十二日卒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B.遂为终焉.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C.今乃.没于丘墟草棘间衡乃.诡对而出D.风俗之.不振也久矣及其所之.既倦10.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中“龆龀”是孩童垂髫换齿之时,“弱冠”则指20岁,王勃有“等终军之弱冠”,化用汉代终军请缨报国的典故。

B.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近义词还有“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

C.文中提及的岳阳楼,为古代名胜,文人墨客多有登岳阳楼的佳作,如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D.文中说孙志康“善作古篆”,“古篆”是汉字的一种书体,包括大篆、小篆,秦统一六国后,大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西汉则通行小篆。

1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自文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B.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C.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D.自义不胜/利天下之士/以容悦/为工端方/为拙有终/身为县吏妻子/至于寒饿而天下指/以为叹又私相/以为戒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首先交待了为孙志康写墓志铭的缘起,因为孙志康是苏轼的学生,世代与苏家交好,所以作者为其写墓志也是义不容辞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