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型分子公司成本分析控制模板目录总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第一章 SAP环境下的成本核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2一、SAP成本核算系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二、SAP环境下的成本核算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章基于SAP下的成本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4一、成本分析的指导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二、成本分析的技术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三、成本分析控制流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第三章成本分析报告的编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10一、产品实际成本报告 actual report _____________________10二、工厂管理报告 plant metric report ___________________11三、成本降低报告 cost down report ______________________11第四章 SAP下的生产成本控制 ____________________13第五章成本管控小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生产型分子公司成本分析控制模板总 则通俗的說,产品成本核算是为了告诉管理者花了多少钱才得到产品,而生产成本核算告诉管理者在产品生产的每个环节的花了多少钱。
一个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应该同时回答这2个问题,对控制成本而言,第2个问题往往更重要!好的成本管理体系还应该回答第3个问题:在产品生产的每个环节中,哪个环节做得比较好,哪些部门做得比较好?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引入目标成本和作业成本的概念了。
建立标准成本管理体系1为达成上述目的,为了适应SAP 系统环境,引导各分子公司提高成本管理水平,为公司的经营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现拟定成本分析控制模板,可以更好地衡量实际生产结果和目标(或者标准值)的差异,以评估生产的绩效。
2第一章 SAP 环境下的成本核算,以此为推动,推动分子公司朝出色回答三个问题前进。
名词释义:生产型分子公司:指单一为集团公司制造产品,无销售产品自主权,受母公司控制管理的分公司或者子公司。
成本分析:指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关资料,分析成本水平与构成的变动情况,研究影响成本升降的各种因素及其变动原因,寻找降低成本的途径。
成本分析是成本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正确评价企业成本计划的执行结果,揭示成本升降变动的原因,为编制成本计划和制定经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成本控制:所谓成本控制,是企业根据一定时期预先建立的成本管理目标,由成本控制主体在其职权范围内,在生产耗费发生以前和成本控制过程中,对各种影响成本的因素和条件采取的一系列预防和调节措施,以保证成本管理目标实现的管理行为.本模板适用范围:广州XX 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下辖的生产型分子公司 一、SAP 成本核算系统集团公司SAP 系统共有四大模块,如下图:SAP 财务模块主要使用两个子块,分别是FI 和CO 。
CO 处理的数据来源于业务系统和总帐系统,与各模块关联。
CO 模块,其中心思想是计算单位制造成本实际值和理论值之间的差异,使用标准成本方法,分析手段是不变价对比,逐张工单计算料工费,最后得到计划/实际/差异报表。
过程是自下而上,从工单消耗计算出发,汇总 1集团公司目前实施标准成本核算体系,成本计算系统是以标准成本法为主、作业成本法为辅,主要原因是制造费用比重不大。
2 作为成本管理的目标使用,发挥灯塔导向作用,要求各分子公司按模板递交成本管理报告。
工单消耗得到成本中心数据,由成本中心数据进一步计算得到利润中心数据,逐步升级,订单→工单→成本中心→利润中心。
工单与订单是不同概念,内容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
CO模块包括七个子项,分别是成本要素会计、成本中心会计、内部订单、基于作业的成本核算、成品成本控制、获利能力分析和利润中心会计核算。
成本中心会计——主要核算公司在那些部门产生了成本,并将成本分配给产生该成本的部门。
这种记录和分配不仅能够进行成本控制,也是对公司各部门进行考核的基础。
内部订单——核算对象是在管理过程中必须单独监控的投资支出或费用支出。
目前SAP系统中的内部定单主要用于在建工程的支出预算,财务部根据工程项目造价对订单设定可用预算的报警线与控制线,对预算的使用情况加以限制。
基于作业的成本核算——以作业活动分析为基础进行的,根据业务处理过程中消耗资源情况来分配成本,也叫ABC,在此基础上进行作业价值分析并实施有效管理,成为ABM。
产品成本控制——由于成本核算是以生产计划中的BOM 和工艺路线等主数据为基础进行的,成本对象控制可以对制造订单进行监控,计算计划成本、核算实际成本、将实际成本传送到其他分析模块中、对比分析计划和实际成本的差异。
获利能力分析——获利分析是企业管理层对细分市场进行分析评估的重要的管理会计工具。
通过对销售收入、成本、利润和边际贡献的分析,来评估由产品(产品类型、产品组)、客户(类型、国家、地区、)、战略组织(公司、业务范围、销售机构、销售方式)的组合划分的细分市场。
利润中心会计核算——主要目的是确定利润中心的经营利润。
这可以为管理层提供重要的、战略性的计划信息,并提供可靠的数据以支持对公司未来至关重要的投资决策过程。
可以根据分析的需要,以区域(分公司、工厂)、功能(生产、销售)或产品(产品分类、产品组)来设立利润中心。
由于SAP的数据是并行计算的,业务数据过帐后自动转为帐务数据,这对财务人员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
在旧的模式下,双方数据是割裂的,财务无法对业务进行任何的事前控制和即时反映。
旧模式的工作流程通常是,财务人员坐在办公室里面,催促各部门递交月度报表(例如存货月报表、工资月报表、工时统计表等等),拿到月度报表后接着是检查,发现有问题就退回递交部门纠正再上交,最后是,对审核无误的报表提取相关数据,计算分配后进行帐务处理。
SAP系统是实时的,有些业务数据是自动过帐变成帐务数据的,财务部门须在事件进行中对业务进行及时检查、纠偏。
二、SAP环境下的成本核算流程要理解SAP中的成本核算流程,关键的一点是明白作业类型的功能——传统的帐户式成本核算模式中,制造费用科目下面挂着许多明细科目,用来归集成本费用,成本核算是从这些明细科目中取数;现在SAP把这些明细科目通过成本中心过滤(拆分:当数据涉及多个成本中心的时候,归集:同类数据汇总,按作业类型分类汇总),都统一为5项作业类型(分别是人工、机器、能源、燃料和制造费),作业类型总金额÷作业类型总数量=作业价格,成本项目结构表现为材料消耗+作业消耗,材料消耗根据BOM计算,原来系统环境下的成本核算表现形式是材料+人工+能源+制造费用,材料消耗根据BOM计算。
新旧对比发现,成本核算的归集对象不同——原来的成本核算观念是归集分配成本费用,单位成本=总费用÷总产量;现在SAP环境下的成本核算观念转变为归集分配作业资源,单位成本=作业数量×作业价格。
为便于深刻理解,做简单图示分析成本流程,如下:从上图可见,FI总帐模块中的帐务数据经过CO成本核算模块处理后,变成了8个成本项目(原材料、包装材料、促销材料,人工、机器、能源、燃料、制造费),每张生产工单的成本内容也就是这8项,每张工单完工后是入仓,入仓是按照标准成本计价的,标准成本总额和实际成本总额之间的差异被归集进一个科目——产品成本差异,如果差异是负值,说明成本是节约的,成本正常;如果是正值,说明成本是超支的,成本异常。
上图中,第一列的数据(生产成本-工资,生产成本-动力,制造费用-工资奖金,制造费用-办公用品……制造费用-其他;生产成本-原材料,生产成本-包装材料,生产成本-促销材料)全部从总帐模块FI中获得,有些数据是业务系统自动过帐到FI中,有些数据(通常是费用报销类)需要手工输入凭证得到。
上图揭示,CO系统是以作业类型来定义成本结构的。
上图还显示,FI是CO的前工序,而FI的前端有很多上游工序。
作业要素对应到生产工单后,得到一张成本核算单,记载该工单所消耗的各项作业类型的数量和价格;工单完结,是指该工单对应的所有成品都已经完工入仓,生产过程结束,依附于该工单的成本核算单也计算结束;每月的成本总额,通过累加本月完工工单的成本即可得到。
第二章基于SAP下的成本分析已经上SAP系统的工厂,必须采用标准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成本分析、评价和考核;还没有上SAP系统的工厂,采用标准成本法进行成本分析、评价和考核。
一、成本分析的指导思想作业成本法与传统的标准成本法的结合,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细化:首先,对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可以采用标准成本法的计算和控制方法;其次,对于机器作业、燃料动力和制造费用,可以为各作业制订作业标准化成本,同时计算各作业的生产能力和服务量标准,最后根据各作业实际成本和实际利用生产能力或服务量进行成本差异和生产能力或服务量差异的分析、控制和考核。
(一)、标准作业成本法下的产品成本核算采用作业成本法时,对于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可以直接采用标准成本法下的做法,即分别制订直接材料的标准消耗量和标准单价,直接人工的标准工时和标准工资率,然后根据生产产品的数量,直接计算出产品的直接材料和直接人工成本。
对于制造费用,作业成本法是以作业为中心,形成由资源到作业、作业到产品的两阶段的成本分配,这儿资源指作业执行过程中所需要花费的代价,通常包括原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费用、工资及附加费、折旧、修理费、运输费等。
因此,在引入标准成本的思想时,可以设定两个标准,即:作业标准消耗成本和作业标准服务量。
前者规定每项作业发生时所消耗的资源价值,它可以再细分为资源数量标准和资源价格标准,资源数量标准即上述各种资源的数量消耗标准量、工时耗费标准、使用的机器设备数量标准、修理次数和运输次数标准等等,而资源价格标准则指上述资源的单价、小时工资率、折旧率、单笔修理费和运输费价格标准等等。
作业服务量标准指每项作业每次可以提供的最大服务量。
按照这一思路,我们可以根据历史资料,统计每项作业发生时各种资源价值的平均消耗量,再细化到每种资源的消耗数量和每种资源的单价,从而制订各项作业单位作业标准成本,并具体到各项作业所能消耗的每种资源标准数量和标准单价。
同时,还需要仔细分析每项作业所能提供的最大生产能量,即在理想情况下,每项作业所能提供的最大服务量,以此作为作业服务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