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南民居

江南民居


吴越枕水 人家
闽南古厝
客家民居 弄堂石库 门
住宅 布局
住宅 结构及 细部 形制 材料 装修
典例
建 筑
建 体态体
面 水 民 居
临 水 民 居
跨 水 民 居
院 落 式
临 水 民 居
抬 梁 式
穿 斗 式
材 料
外 檐 装 修
内 檐 装 修
周 庄 古 镇
吴越人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环境是影响吴越地区 历史、经济、生活方式、居住文化的主要因素。吴越地理 环境、生产要素、生活要素中,最本质的特征是水,发源 于江河湖海水乡泽国的吴越文化,是水孕育出来的,其中 的建筑文化也最具水的特征。吴越一带由水利而农田,田 地的格局决定了人口、聚落分布格局。星罗棋布的湖泊水 网与京杭大运河相联系,交通和航运,又决定了城镇布局 的基本格局。
一、街道形式
临水 民居
住 宅
4、有河无街:即河流两边的 建筑临河而立,这种街道形 式也可称为“水街”。一般 河流与两侧建筑的高度在1:1 至1:3之间,比较容易限定出 狭长、封闭的带状空间。
形 制
5、前街后河:位于河道一侧的集镇,由于规模比较小, 多呈“前街后河”的布局形式。建筑临街的一面作为店 铺,称为“前街”,临水的一面利用河埠进货,称为 “后河”。前街宽度较窄,适合步行,后河用于行船。
斗拱:一般民居出檐出挑是利用挑枋、撑
栱结构。
木雕:在民居建筑装饰上大量使用,多见于廊
檐和构架上。
板窗
斗拱 支窗
柱础 格扇窗
街、桥、廊、码头、住宅相互关系
江 南 水 乡 河
街、桥、廊、码头、住宅相互关系
江 南 水 乡 河
街、桥、廊、码头、住宅相互关系
江 南 水 乡 河
徽州建筑也是江南建筑的一部分。但徽州民居和苏杭 一带的民居是有一定区别的:
张厅
周 庄 典 例
住 宅 形 制
临水 民居
第一进门厅:面阔三间, 进深六界,檐下用半窗, 形成两厢。建筑正贴用 抬梁式,边贴中柱落地。
第二进轿厅:面阔三间,进深六界,檐下用半窗,形成 两厢。建筑正贴用抬梁式,边贴中柱落地。
第三进正厅:面阔三间加两边楼, 进深七界,其前设厢楼,厅后仅 两侧用后厢,厅堂梁架扁作,梁 面平直,饰有简单雕纹。前厢楼 进深底层六界,楼层五界,中用 腰檐,梁架圆作,卷棚顶。
江南水乡民居主要集中在苏南太湖之滨的周庄、同里以及浙 江的乌镇等乡镇。水乡古镇的“小桥、流水、人家”的规划格局和建 筑艺术在世界上独树一帜,驰名中外,民居都为青砖黛瓦、粉墙 木轩,民居房屋以砖木结构为主,紧凑实用,临河人家多开敞窗 或水门,房屋多南向或东南向,临河有骑楼连通,构成江南水乡 的优美情调。
江南民居
皖南民居
建筑构材
都以木结构为屋架,梁架承重
建筑小巧玲珑
地处山区,用材便利,梁架, 屋柱等材料均比江南水乡建筑 粗壮、硕大。
村落整体
1、江南水乡水网纵横,建筑 多临河而建,亲水性特强。 2、多雕梁画栋却个体隐没的 深宅大院,造成整个村落的封 闭防范的特色。
1、徽州是山区,建筑多依山 而建,虽然村庄多有小溪,但 地势陡,落差大,水流急。 2、多蛮石原木却形体独立的 朴素房屋,造成整个村落宽敞 爽快的风格。
三、争取空间的方式
临水 民居
住 宅 形 制
5、外廊: 民居临水的一面多开后 门,厨房经常布置在这 一面,有时设外廊,并 用条石砌筑踏步通向水 面。
4、阁楼: 房屋跨度大,屋顶山尖也 大的情况下,将屋顶的山 尖部分做成阁楼,或借局 部屋面升起形成阁楼。
住 宅 形 制
三、争取空间的方式
临水 民居
6、出挑: 即利用结构的特点,将 室内的空间延伸至室外。 有单层出挑也有双层出 挑,出挑部分所构成的 空间因其出挑方式和部 位不同用途也便不同。
对合式:通常说的四合院, 他的正屋叫上房,隔天井 建倒座三间叫下房。大多 数对合式住宅从下房正中 开门,明间成了门厅。
住 宅 形 制
前厅后堂楼式住宅:格局是 第二进为三开间通敞的落地 大厅。大厅前有左右厢房和 天井。第三进为内宅,设楼 房。女眷只在后堂楼活动, 宾客和男仆只到大厅为止。
三进两明堂式:为等级比较 高的一种住宅形制。通常每 一进都有楼,正式的堂屋在 第二进。第三进楼上是大厅。 如兰溪市西部的诸葛村,就 有五六座这种形制住宅。
住 宅 布 局
临水民居:这类民居建在相互平行的河、街所挟持中间地带上,
建筑布局的特点是:紧贴河道,叠石为基,临河建宅,屋宇进深 浅,占地少,布置紧凑。不少民居还石基挑出,屋室半悬,飞凌 水面,形成古人描述的“人家尽枕河,楼台俯舟楫”的景观。


布 局
跨水民居:“跨水民居”大都为深
宅大户,有需要跨河建宅时,就以廊桥 (桥上有顶,俗称“暖桥”、“风雨 桥”)沟通,组成深深大宅。有的人家 大门开设在小河旁,住宅入口设在河对 岸,由门桥组成大门通道,形成别具风 光的一宅一桥。
第四进堂楼:楼前是狭长天井, 正面是砖细门楼,堂楼前后无厢, 面阔五间,楼底和楼层的进深均 为六界,即底层不作翻轩、腰檐、 扁作。
边路花厅:面阔三间,底层进深 七界,楼层六界,前连有左右厢 楼花厅与其他建筑显现出一定差 异,更接近苏式建筑。
书房:花园内的书 房由三间平房和四 间楼房组成一院。 平房进深六界,正 面朝东,其南次间 步柱外辟为落水天 井。
住 宅 布 局
面水民居:前门建于滨河街巷一侧。
滨河街路,一般宽4—6米,河岸上垂 柳一行,石栏半截,民居面水沿路, 排列成线。这类民居有的用地局促, 小巧灵动,有的为深院大宅,夹于两 河之间,构成前街后河的格局,古诗 中所谓“门前石街人履步,屋后河中 舟楫行”。住宅的前门、屋后,几乎 家家都有通向河道的驳岸踏步石阶, 为取水、洗涤和上下驳船之用。
水榭与佛堂:花园的北侧有佛堂与水榭。佛堂面阔三间,进深六 界。水榭为单边的落翼顶。
厨房:面阔四间,进深八界,平 面有较大的偏斜,反映了民宅附 房不求严整的特点。一般室内装 修简单,用板壁进行分隔。
3、公共空间——堂 堂屋多面向天井或内院,开启或卸下隔扇,就可以使其 成为室内外交融的半开敞空间。规模较大的民居堂屋有 主次之分,规模较小的民居中,堂的功能趋于综合。
4、民居组构单元——室 室在临水民居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概念和空间单位, 是功能单一或私密性较高的场所。出于私密性和安全防 卫需要,室大面积开窗部位通常尽可能面向天井。
江南民居
组员:黄剑、徐文红、何志然、陶健、王梦冉
江南民居:在明清时期,江南省包括今江苏、安徽、
上海两省一市,历史上曾把江南省和浙江省都归入江南, 又指三省一市。江南水乡作为一个区域概念,学界并无 严格的定论,此处的江南水乡重点介绍以太湖流域为中 心的区域,涵盖江苏省南部,浙江省东北部地区。
皖南民居
1、平面布局讲究规整,立面 多内向封闭,徽州古民居多 为三间、四合等格局的砖木 结构楼房,平面有口、凹、H 、日等几种类型。两层多进 ,各进皆开天井,充分发挥 通风、透光、排水作用。 2、通过天井调节室温,厅堂 与天井通融,对外的高墙上 一般不开窗户,少数在楼上 对外开启类似了望孔的小窗
典 例 | 周 庄
二、建筑空间
临水 民居
住 宅
5、围合的室外空间——天井 用于自然采光、通风增加日 照和聚集屋面雨水排出。在 多进民居中,更成为进与进 的过渡,并形成为何与建筑 之中的外部空间。
形 制
6、灰色的空间领域——檐廊 一般设在二层楼房的底层, 亦或楼上、楼下同时设置。 底层檐廊多为开敞柱廊,或 沿柱廊设半开敞的廊栅,借 以增加廊内空间的内向性和 安全感。
十三间头:三合院式民居,即正房三间居中,朝 南面天井,中央一间为敞厅,厅侧两间为居室, 是为主人居住之所,左右厢房各五间,面向天井, 都有前檐廊,檐廊相互贯通。大厅多为三开间抬 梁式大空间。
院落式
住 宅 形 制
十八楼:就是在十三间头前加七间下房成为四合院。 不过多在前面在家一个外院,左侧建一间门屋,右 侧建一间客厅,外客不进二门,即四合院的门。
住 宅 形 制
三、争取空间的方式
临水 民居
3、夹层: 临水民居在室内局部空间 加夹层,也可作储藏或居 住之用。
1、吊脚楼: 节省房屋基地的面积、凌 空架设获得良好的通风, 在河面加宽的部分,从主 要的房屋山墙面上加出一 间。
2、骑楼: 临水街道的两层木屋,常 用木柱将其上部凌空架于 街巷之上,形成遮阴避雨 的通道。骑楼临水的一面 由石阶延伸至水面,或在 两柱间设通长靠背木椅供 人小憩,另一面可作店铺 之用。
住 宅 形 制
院落式
临水 民居
三间两搭厢、十三间头、 对合式、十八楼、 前厅后堂楼式、 三进两明堂式
街道 形式
建筑 空间
争取 空间
旱街、一河两街、一河一街、 有河无街、前街后河
间、进、堂、室、天井、檐廊
吊脚楼、骑楼、阁楼、外廊、 出挑、夹层
院落式
住 宅 形 制
三间两搭厢:由三间正房、左右各一间厢房和很 小的天井组成的三合院。
周庄四面环水,处于澄湖、白蚬湖、淀山湖和南湖 的环抱中,古时有“港汊纷歧,湖河联络,咫尺往来皆 须舟楫”——《周庄志》
市镇以河道为骨架,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因水成
市,店铺居民皆依水而建,河道上架着元、明、清各式
古桥,巧妙地把水、路、桥、店、宅联系起来,形成别 具一格的水乡古镇风貌。拥有“水上桃源”的美誉,也无 愧于“江南第一水乡”的称号。
全镇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建筑,仅有0.47平方 公里的古镇有近百座古典宅院和60多个砖雕门楼。由 于交通不便,虽然历经900多年沧桑,仍完善地保存着 原有的水乡古镇风貌和格局。最有代表性的当数张厅和 江南民居之最的“七进五门楼”的沈厅。
周 庄 典 例
张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