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十年宏观政策发展历程

近十年宏观政策发展历程

近十年宏观政策发展脉络【摘要】: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过程中不断实践摸索出来的,从改革开放后以行政计划手段为主的调控政策逐步转向现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等经济手段为主的调控政策。

按照经济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我国适时采取了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1、宏观经济政策演变脉络我国宏观经济政策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过程中不断实践摸索出来的,从改革开放后以行政计划手段为主的调控政策逐步转向现代意义上的财政、货币等经济手段为主的调控政策。

按照经济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我国适时采取了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根据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不同组合,近十年来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组合使用的宏观调控阶段。

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下的通货紧缩,从1998年起,我国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大力增发国债和增加支出,启动内需,以此来拉动经济发展。

第二阶段(2004-2006年):财政、货币"双稳健"的宏观调控阶段。

2003年以来,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推动下,我国经济在走出通缩阴影后不久,又出现了煤电油运紧张、部分地区和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及外资流入过多等经济过热苗头。

为此,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及时进行了必要的调整,在保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从2005年正式宣布实施"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为特征的"稳健"的财政政策。

第三阶段(2007-2008年):财政、货币政策由"双稳健"转向"一稳一紧"。

针对2006年出现的经济局部过热的问题,从2007年开始,在保持财政政策稳健的基础上,货币政策上调整为"适度从紧",年内10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4次加息,并在2007年底的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双防"调控目标,最终将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由"双稳健"转为"一稳一紧"。

2008年是宏观政策调整比较频繁的一年,从年初的"双防"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到年中的"一保一控"保增长抑通胀,再到年底的"保增长、扩内需"。

"一稳一紧"的政策组合也转变为"积极和适度宽松"。

第四阶段(2009-2010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国际经济环境向下,出口持续下滑,"保增长"成为2009年宏观经济调控的核心词。

在"保增长"的基调下,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推出"4万亿"的投资计划,提出"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等一系列经济刺激措施。

从宏观经济走势层面来看,政策是建立在"保增长"基础上的宽松政策,并根据经济形势进行微调。

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随着国内经济复苏态势的好转,物价水平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货币政策从下半年起逐渐回归稳健常态。

2、近10年来房地产调控政策脉络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快速发展,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再次出现局部经济过热迹象。

由于2003年土地使用权全面施行招投标、挂牌、拍卖的新方式,导致全国各地不同程度的出现土地价格和房价大幅上涨态势。

在这种情况下,从2003年开始,我国房地产市场进入新一轮持续性的调控期,并延续至今。

这期间经历了"紧缩"-"鼓励"-"再从紧"的调控思路转换。

具体来说,2003年以来,我国房地产调控基本可以概括为六个阶段:(1)紧缩预警期:2003年房地产调控以提示风险为主在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刚出现增长过快的苗头时,我国整体经济仍处于通货紧缩阶段,内需处于逐渐释放阶段。

为了不影响来之不易的良好发展势头,政府还不愿意轻易的采用力度较大的宏观调控措施来抑制投资,121号文件与国务院18号令这两个相互矛盾的文件出台,也反映政府对宏观调控的矛盾心理。

因此,我们看到很多政策仅具有警示性意义,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政府希望能够通过这些政策和文件的出台对产业界进行风险提示,从而可以抑制投资的过快增长。

(2)试探调整期:2004年通过收紧土地、信贷来抑制投资的试探性调控2004年,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主要着眼于投资过热的问题。

因此主要是通过提高房地产开发贷款门槛,减少土地供应量等手段加以抑制。

其结果是导致了房地产市场供应量的减少,或者说导致对未来市场供应量下降的预期,为投机者提供了炒作的借口,最终导致上海等地的房价在2004年四季度出现了大幅的飙升。

房价与收入和普通购房者承受能力的矛盾愈发突出。

(3)实质调控期:2005-2007年转向抑制投资投机需求、控制房价涨幅过快上涨的房价脱离与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矛盾使房价问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得到了普遍的关注,两会期间各地代表纷纷对此提出质疑。

同时飙升的房价让房地产行业利润远远高出了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在暴利的驱使下,政府对控制房地产投资增长速度的努力被大大折扣。

在此背景下,政府在2005年把调控重点转向了房价。

与2004年的宏观调控通过控制投资减少了房地产市场的供应量相比,05年开始政府的调控思路明显发生转变,从三年中实施的各项政策来看,主要通过金融、土地、财税等政策,增加住房建设用地的有效供应总量、控制被动性、投资性等住房需求,遏制投机炒作,缓解供求矛盾来平抑房价的涨幅。

(4)调控观望期:2008年前三季度调控进入政策静默期,观察调控效果2008年由于全国市场普遍陷入调整期,市场销售持续低迷。

因此,房地产调控进入政策静默期,基本没有新的调控政策出台,而是静观市场表现,判断宏观调控效果。

其中,为应对宏观经济过热走势,货币政策持续收紧,上半年共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控制经济过热。

(5)救市鼓励期:2008年四季度起,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保增长救楼市伴随着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全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为保证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房地产救市政策,以扩大投资、刺激内需增长。

但这些政策举措并不属于本轮宏观调控的周期内,应属于迫不得已的应急之举。

随着"四万亿"投资实施和"救楼市"政策刺激,经济开始强劲反弹,2009年"保八"无虞;在宏观经济复苏的背景下,房地产市场也经历了繁荣的一年。

回首救市政策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2009年上半年,延续08年以来的刺激性救市基调。

自08年6月成都出台"震后救市政策"到12月的"国131号"文件,从中央到地方全面执行刺激性政策,从购房者、开发企业金融支持,保障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减免税费增加市场活跃等多层次刺激房地产市场复苏。

2009年下半年,救市政策基调微调,投资投机性需求逐渐被"压"。

在救市政策刺激下,各类需求集中释放,市场存量快速去化,供求矛盾凸显。

从09年下半年经济呈现复苏趋势,预警指数位于稳定区间,并呈上升趋势,房地产政策也出现一定微调,政策基调向"保"首次置业为主的刚性需求、"压"投资投机性需求转变。

为应对市场变化,从三、四季度地方政府开始加强新建商品房销售监管。

9月,住建部下发《关于转发<上海市商品房销售方案备案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房地产政策出现微调,"捂盘惜售"的投机行为受到严控。

在宏观经济政策走向尚不明朗情况下,房地产金融政策微调,银监局率先下发收紧二套房贷通知,随后南京高调宣布收紧公积金贷款,房地产金融政策逐步转变为,"保"首次置业为主的刚性需求、"压"投资投机性需求。

(6)全面调控期:2010年"三轮"调控,遏制房价过快上涨2010年是房地产调控频率最高的一年,短短一年内接连出台"三轮"调控措施,经济手段和行政措施并用,遏制商品房投资投机,加大保障房力度。

第一轮调控初衷始于2009年12月7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2009年四季度以来全国各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房价上涨过快、投资投机行为严重等问题,以国务院办公厅1月7日《关于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通知》(简称"国十一条")为标志,以"平稳发展"为总体基调的第一轮调控。

但政策效果不佳。

第二轮调控以国务院4月17日《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简称"国十条")为标志,以"坚决遏制过快上涨"为总体基调,但政策效果未能完全显现。

第三轮调控以各部委在9月29日前后下发的关于落实"国十条"为标志,其中财政部、国税局、住建部下发《关于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契税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的通知》;住建部、国土部对各地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通知提出四项要求;央行下发《关于完善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住建部、国土部、监察部下发《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发〔2010〕10号文件的通知》。

这轮调控以"巩固调控"为总体基调。

三轮调控出台,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态势得到一定程度的趋缓,投资投机性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但是除个别一线城市外,全国其他城市的房地产市场量价依然保持高位运行的态势,并有不断跃跃欲上的迹象,继续加大调控的预期依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