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文献综述摘要: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活事件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作用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
不同学者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内涵有不同的界定,很多学者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关键词: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一、生活事件概念的界定霍尔姆斯( T·H·Holmes)和瑞赫(R·H·Rohe)认为生活事件是造成人们生活上的变化,并要求对其适应和应付的生活情境和事件。
在李心天编著的《医学心理学》(2002)一书中,“生活事件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生活的变动,是测量应激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我国学者李月在《大学生生活事件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2008)中指出:生活事件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变动, 包括正性( 积极) 和负性( 消极) 两种。
具体表现为生活中遇到的事件。
正性生活事件可以使个体的情绪情感产生愉快体验, 促进其情绪向积极方面发展。
负性生活事件可以使个体产生不安、消沉、焦虑等情绪情感体验, 影响个体的情绪向消极方面发展。
综上所述,这些定义的共同点是:生活事件足以使绝大多数人改变其熟悉的生活方式。
笔者更倾向于我国学者李月的观点,即生活事件是指个体在社会生活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变动, 包括正性( 积极) 和负性( 消极) 两种。
二、心理健康内涵的界定心理学家H.B.English(1958)的定义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当事者在哪种情况下能作良好适应,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这乃是一种积极的、丰富的情况,不仅是免于心理疾病而已。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5)将心理健康解释为:心理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而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
国内学者刘艳(1996)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内部协调与外部适应相统一的良好状态。
张承芬(1997)认为,心理健康乃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并在与不断变化的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能不断调整自己的内部心理结构,达到与环境的平稳与协调,并在其中渐次提高心理发展水平,完善人格特质。
我国台湾学者黄坚厚(1976)认为心理健康有4条标准:乐于工作;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对自身具有适度的了解;和现实环境有良好的接触。
王登峰(1992)提出有关心理健康的8条标准: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工作;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完整和谐;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心理健康的界定不一,每个定义都强调了心理健康的某个或多个重要特征。
但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将心理健康界定为“在良好的生理状态基础上的自我和谐及与外部社会环境的和谐所表现出的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三、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代表性研究梁婷,周骏(2008)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以373名初中生为对象,调查分析了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
其结论为: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之间存在较高的相关(r=6.36,p<.01)。
说明受生活事件的影响程度越大,心理健康状况越不佳。
调查发现。
学习压力大和人际关系不好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肖建伟,石国兴(2005)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对468名高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得出结论:高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的各维度均存在相关。
其中,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生活事件各维度与心理健康相关显著性从高到低度依次为学习压力、消极情感、其他、自由满意度、家庭满意度、人际关系、积极情感、受惩罚、健康适应。
邱林,郑雪(2006)对某职业学院1-4年级在校学生262人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在《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的相关性分析》中指出: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都是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因素。
生活事件中,与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和健康适应有关的事件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显著影响。
陈红敏,赵雷,刘立新(2009)选取468名北京市高校大学生为被试,调查并探讨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结果表明: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各维度都显著相关(除了负性生活事件中的丧失因子与SCL-90中的强迫症状和人际关系敏感因子),说明负性生活事件给大学生带来的负性感受越多,心理健康症状分数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不好。
生活事件各因子中,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列一、二位。
胡军生,程淑珍(2008)开展了对282名师范专业大学生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
研究表明:生活事件不仅可直接对个体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同时还可通过个体的应对方式,主要是消极应对方式对个体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
李建明,张小远(2006)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自编生活事件量表,以某所军医大学4786名在校生为调查对象开展研究。
在《军队医科大学学员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指出,军队医科大学学员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程度从重至轻依次是学习问题、适应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以及挫败事件。
李月(2008)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对白城两所大学共2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
在《大学生生活事件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中指出,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各维度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均成正相关,且与特质焦虑相关显著(p<.05),再深入分析,生活事件各维度中异性交往、学业前途、人际关系、生活适应四方面与特质焦虑呈显著正相关。
说明负性生活事件是影响大学生特质焦虑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魏义梅,张剑(2008)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认知情绪调节量表(CERQ)和自评抑郁量表(SDS),选取吉林省长春市四所高校9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生活事件对抑郁有直接的影响,即大学生面临的生活事件越多,大学生的抑郁程度越高。
认知情绪调节在生活事件和抑郁二者之间起中介作用。
当大学生经历负性生活事件后,较少的运用消极认知应对策略,而较多的运用积极认知应对策略,则会有效地改善大学生的抑郁。
综观已有文献资料,笔者发现:1.众多学者针对“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这一课题选取了不同的研究对象,涉及到初中、高中、高职、普通高校等不同学业层次的学生。
2.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的研究对象呈细化趋势。
国内已有研究中,有针对生活事件与大学生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也有选取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及专门针对医科生、艺术生等具体专业类别学生的相关研究。
但关于师范类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甚少。
3.相关研究的内容较为细化。
国内有学者将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指标替代心理健康,研究其与生活事件的相互关系。
此外,一些学者试图探讨把认知方式、情绪调节、应对方式等因素作为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中介因素,着力于研究中介因素在二者间发挥的作用,而负性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又待于深入研究。
4.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得出的结论较为一致: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相关性。
其中,学习压力、人际关系两因素对不同学业层次学生都有显著影响,但产生影响的程度不同。
这可能与研究者选用的量表不同有关,也可能与不同学业阶段学生特点不同有关。
关于负性生活事件对师范类大学生这一层次的心理健康的影响状况有待研究。
参考文献[1]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1.[2]黄希庭,郑希付.健康心理学[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李月.大学生生活事件与焦虑情绪的相关研究[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8,(4).[4] 陈红敏,赵雷,刘立新.大学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关系探讨[J].中国青年研究,2009,(7).[5]冯丽云,王宇中,吴国华,刘长文,李克均.生活事件因素对青年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影响的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2000,(1) .[6]梁婷,周骏.初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研究[J]南昌高专学报,2008,(5).[7]王登峰,崔红.心理卫生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9,117.[8]肖建伟,石国兴.高中生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及主观幸福感的相关性进行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3).[9]邱林,郑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与生活事件和应付方式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临床康复,2006,(4).[10]胡军生,程淑珍.师范大学生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2).[11]李建明,张小远.军队医科大学学员生活事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5).[12]魏义梅,张剑.大学生生活事件、认知情绪调节与抑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6).[13]全面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9.[14]刘贤臣,刘连启,杨杰等.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信度效度检验[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7,(1):15-19.[15]康积勤, 田博.大学新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 2008,20(6).[16]柳友荣.大学新生负性生活事件与心理教育内容确立的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4 ,27 (5) :1242-1244.[17]吴善玉,赵红姬.大学生生活应激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性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9,(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