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学生创业的小故事儿【篇一:一个大学生创业的小故事儿】现在很多大学生也开始创业,并有不少大学生创业成功,那么大学生创业的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大学生创业的励志故事:大学生开蔬菜连锁超市创业毕业一年多来,郭高林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大学毕业生,到大胆创办自己的蔬菜连锁超市,再到现在拥有了4家连锁店的成功创业者,每天获得1万多元的营业额是他当时想都不敢想的,这让他更加坚定了创业的信念。
让郭高林欣慰的是,他的创业,不仅给自己的女朋友和妹妹提供了就业机会,而且也帮助同学王彦峰、肖冰、武亮亮等人就业并使他们有了用武之地。
如今,4家连锁店共有员工20多人。
大学毕业,凑钱开店卖菜80后的郭高林,是河南省教育学院2007级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郭高林说,他的创业之路是从大三练摊卖衣服开始的。
在郑州牧专外面的那条路上,流动人口多,一到晚上就热闹非凡,路两边都是卖小吃、卖衣服、卖杂货的地摊。
郭高林和女朋友姜茵也在那里摆地摊卖起了衣服。
姜茵做老板和销售,郭高林的任务是进货。
练摊虽然只是小打小闹,但在这个过程中,郭高林学会了基本的经营技巧。
郭高林爱琢磨。
有一次,他发现自己身边卖菜的虽说生意不错,但因为零星分散,又没有品牌,蔬菜的质量、价格、信誉总不能让一些顾客满意。
我就琢磨,肉类可以有品牌店,蔬菜为什么不能打响自己的品牌? 他萌生了开蔬菜超市的想法,以品牌蔬菜为主,兼营五谷杂粮、冷鲜肉等,附带一些副食。
在面临毕业的那段日子里,在众多同学焦头烂额地忙于找工作的时候,郭高林并没有慌乱,因为他已决定创办自己的蔬菜超市。
2007年6月底,郭高林回学校领取毕业证时,将想法告诉给了好友,结果顿时在年级里炸开了锅。
大学毕业生卖菜?很多人认为他根本吃不了这个苦。
郭高林并没有放弃。
谁说我是3分钟热度?一个有梦的人永远不会放弃! 最终,郭高林用坚定的决心说服了几位好友,同学王彦峰、武亮亮、郭妍妍等人和他一起,凑了5万多元钱作为启动资金。
2007年8月22日,以郭高林的名义注册的咱地里蔬菜自助店在郑州市马李庄正式开张。
开办四家连锁店有了自己的店铺,郭高林和好友们开始忙碌起来。
但在现实面前,他们还是遇到了很多困难。
郑州毛庄、刘庄、陈砦蔬菜批发市场,是他们考察好的几个蔬菜批发市场。
刘庄最大,是蔬菜的主要分批地,所以第一次进蔬菜时,他们就直奔刘庄。
到了之后才发现,这里批发的蔬菜动辄就是几千斤,不散批。
他们磨破嘴皮子,最后才批了200斤大葱、几包大蒜和几百斤土豆,结果大葱烂了一屋子,损失了几十斤,剩下的半个月才卖完。
我们一看情况不对,赶紧掉头到陈砦蔬菜批发市场。
到了陈砦蔬菜批发市场才发现,这里的蔬菜种类多,价格也不贵,适合我们的采购需求。
直到现在,我们的蔬菜一直都是在那里采购的。
郭高林说。
那时每天早上5点,郭高林和王彦峰就要爬出热被窝,蹬三轮车到蔬菜批发市场进菜。
每一片菜叶都要精挑细选,每一毛钱都要和人家讨价还价。
王彦峰说。
开业第一天,他们甚至都不会用收款机,还收过假币,丢过东西。
蔬菜生意对时间的要求很特殊,别人吃饭的时候他们最忙,过了高峰期才能轮流吃饭。
进入冬季,屋里既没暖气又没空调,因为要净菜、剁肉,还未入冬,几个人的手都不同程度地被冻伤了。
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这些都是很正常的事情,做事都需要有一个过程,坚持是有难度,但万事开头难,我们要用一颗平常心去做事。
郭高林说。
郭高林和大伙儿一起起早贪黑,不怕吃苦受累,认真做市场调查,虚心向同行和前辈取经。
在几个年轻人的不懈努力下,咱地里的生意越来越好。
走进咱地里蔬菜超市,货架上的蔬菜码得整整齐齐,品种齐全,黑板上的价格标得清清楚楚,价格低廉。
除了蔬菜,店里还有副食品、杂货和冷鲜肉,吸引了不少顾客。
大学生热情的态度,使很多顾客成了回头客。
就这样,咱地里蔬菜自助超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我们还是有优势的:跟小商贩比,我们的优势是菜价便宜、种类多、干净、不缺斤短两;与大超市比,我们的优势是价位低、离家近。
蔬菜超市在几个大学生的精心操持下逐渐走上正轨,并加盟了双汇集团,经营双汇冷鲜肉。
那段时间,超市每天的营业额是1000元左右,但除去成本和开支,他们的赢利非常有限。
创业初期,我们没打算赚钱,首先是学习和积累经验,培养客户群,赚钱是以后的事。
郭高林说。
随着生意逐渐走上正轨,郭高林决定扩大规模。
2007年12月,郭高林在郑东新区成立了第一家分店。
这家店面附近,是一个有1000户人口的住宅小区,一间只有80平方米的毛坯房成了郭高林事业的又一个起点。
规模扩大了,对新环境的适应、员工素质、管理模式、产品质量等问题也接踵而来。
新店开业后,销售状况并不理想,新店的寂静,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影响着我们的情绪,毕竟我们都是年轻人。
但是,真诚的倾诉和相互安慰、鼓励,让我们的心贴得更紧,我们咬着牙走过来了。
郭高林说。
在迎接挑战的过程中,他们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包括收银制度、招聘培训制度、采购制度、仓管制度。
这些正好是他们在大学所学的知识,这些知识,成为咱地里发展的基础。
现在,4家店都已实现赢利,每个月的销售收入已超过30万元。
大学生创业的励志故事:沈阳大学生创业当擦鞋哥月赚1.5万元大城市打拼发现擦鞋商机绿色t恤、腰系黑色围裙,一脸笑容地坐在小板凳上。
熟练地拿起鞋刷,一边仔细地打着鞋油,一边与面前高高在上的顾客聊着天这样的画面,李洪福每天不知要重复多少次。
两年前,沈阳人李洪福从天津轻工学院本科毕业,学电子商务专业的他也和多数怀揣梦想的同学们一样,将人生的落脚点选在了大城市。
从天津到杭州,再到青岛,他整天穿着职业装和皮鞋穿梭在各个知名企业中。
工资不高,压力极大,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行走在大城市的灯火辉煌中,总感觉这样的城市不属于我,我也不属于这样的城市。
严重缺乏归属感让李洪福对自己的人生开始了认真的思考。
之所以留在大城市继续那个看似体面实则痛苦的梦,就是因为自己放不下上过大学这个事实。
一个偶然的机会,李洪福发现擦鞋这个领域很有潜力。
在进一步做了考察后,他发现了里面的商机。
现在的90后多数自理能力都很差,穿的高档鞋根本不会或没时间去打理,而且现在奢侈品的需求加大,许多高档鞋、包、衣服的后续保养都是个空白。
李洪福说,这个发现让他产生了回老家创业的冲动,并开始去一些擦鞋店考察,并四处偷师学艺。
抉择:回乡创业做个快乐擦鞋哥2012年12月,李洪福的大学生香薰洗鞋店在于洪区松山路低调开张。
近30平方米的小店,他既是擦鞋工,又是老板,每天忙得团团转。
最辛苦的一次,是除夕前的一天,他从5时起床擦鞋,一直干到24时。
在小店打烊的那一刻,我的身体累得像散了架,但望着地上那些已经光鲜亮丽的鞋,我的心里有了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李洪福说,他之所以将大学生三个字加到店名中,就是想告诉所有顾客,他这个擦鞋工是个大学生,大学生没什么了不起,也可以为别人擦鞋。
刚开始,也有顾客好奇李洪福的选择,觉得一个大学生当擦鞋工有些可惜。
大学毕业当擦鞋工,那上大学还有啥意义? 每到这时,李洪福都会微微一笑:千万不要把大学生的身份看得如何高,其实这个身份什么都不是,可偏有人把它当成一件虚荣的外衣。
我坚信只有放得下才能站得起,许多大学生埋怨工作不好找,其实就是这个身份把他们害了。
自信:大学生能把鞋擦出技术含量经历了刚开店时的辛苦,如今李洪福的擦鞋店已经做得风生水起。
每个月的纯收入能有15000元左右。
李洪福说,擦鞋这个行业在多数人的眼里还是个低微的工作,一般人都会和低文化者或残疾人联系在一起。
其实大家都out了。
现在的擦鞋行业已经与时俱进了,不仅仅是个辛苦活儿,还包含高科技的元素,所以更需要大学生的参与。
除了擦鞋,现在还有改色、改码、旧鞋翻新,还有奢侈品清洗、增香,这些项目的技术含量都挺高。
李洪福说,大学生涯给了他更多的灵感,他利用网络第一个推出团购擦鞋,并使用微信向会员即时传递优惠活动。
上大学时,导师告诉我们,上大学的意义并不是那一纸学历,而是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
我想我做到了。
李洪福说,大学生当擦鞋工并不屈,因为可以把鞋擦出技术含量,可以帮你把这行做得更好。
展望:希望未来成为擦鞋领域的no.1两把刷子一块布,擦亮我的人生路,这是李洪福的自我解嘲,也是他的真实写照。
擦鞋这个工作看似卑微,却让我收获了前所未有的自信和成就感。
李洪福相信,目前的发展仅仅是个开始。
我现在特别热爱这个工作,并决定将它做大做强。
李洪福说,他希望自己也能像那些有着类似创业经历的成功人士一样,在擦鞋这个领域做成no.1。
我现在已经看到了高校对擦鞋市场的需求,已经准备在一些大学旁边开分店,并逐步发展成连锁店。
李洪福说,他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非常关注,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大学生能放下身段加入自己的行列。
大学生创业的励志故事:大二时200元开始创业,大三就做到了100万从大二时投入200元创业自己赚学费,大三上学期开始做实体成立公司,到今年上半年公司营业额达300多万元的何总,2009年毕业于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的农家子弟何永亮,作为全省大学生自主创业和基层就业先进典型巡回报告团成员之一,参加了昨日上午在河南农业大学举行的首场报告会,在接下来的几天,他将和报告团其他成员一起,给全省的大学生们带去12场巡回报告会,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启发和带动更多的大学生走自主创业和基层就业之路。
不打对个人能力提高无益的工何永亮1986年出生于驻马店市泌阳县的一个农村家庭,他原本的志向是当一名律师,2005年的高考,他选择了法律专业,但最终被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的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方向专业录取。
学费每年9800元,几乎是父母辛辛苦苦种地一年的收入。
何永亮说,当父母咬着牙为他凑齐了第一年的学费和部分生活费后,他暗下决心,接下去3年的学费要自己挣。
尽管经济上很困难,但何永亮还是给自己定下了一个三不准的规矩:一不做家教,二不发传单,三不参加学校安排的勤工俭学。
在他看来,这些兼职都没有什么知识含量,除了能挣点儿钱之外,对个人能力素养的提高没有任何帮助,白白浪费了大好的学习时光。
能增长经验提升能力的活不给钱都干,不能增长经验提升能力的活给多少钱都不干。
这是何永亮一直以来坚持的原则。
兼职经历让他爱上曾经被迫选择的专业做旅行社校园代理,卖字典、收音机、电话卡何永亮做过很多兼职,但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
直到大一暑假,何永亮进入河南一家网络公司,成为一名网站建设、推广的业务员,开始通过电话营销、陌生拜访等方式去接触各类企业。
通过这段时间的工作,何永亮开始真正爱上了自己所学的市场营销电子商务方向专业。
从大二开始,何永亮扎进书堆,开始投入到学习网站开发与管理等网络方面的课程,计划利用投资少、风险小的互联网创业。
全国有4300万中小企业,只有50%的企业设有自己的网站,而在这50%的企业当中又有50%不懂得网络营销,这中间蕴含着多么大的商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