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质灾害监测培训大纲

地质灾害监测培训大纲

1 地质灾害易发区及隐患点监测人、责任人防灾知识培训 ××地质环境监测站 2011.6

培训主要内容 •一、地质灾害基本知识

•二、地质灾害监测

•三、地质灾害应急处置

•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

•五、地质灾害隐患排查

•六、监测人、责任人对地质灾害易发区、隐患点危险性的简易评估

一、地质灾害基本知识 主要内容: 地质灾害基本概念 地质灾害主要类型 地质灾害的危害 1.地质灾害的基本概念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

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

2、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所称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等6种。 河池市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5种。

2.1 崩 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隙分割的岩土体,因根部空虚,折断压碎或局部滑移,失去稳定,突然脱离

母体向下倾倒、翻滚的地质现象称为崩塌。

崩塌形成的地形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崩塌多发生在大于45°的斜坡上,尤其以55°~75°的斜坡居多,一般较易发生

在上陡下缓、表面凹凸不平的斜坡上,高峻陡峭的地形最有可能发生边坡岩土体崩塌坠落的现象。 •岩性:各类坚硬的岩石容易形成岩崩。页岩、泥灰岩等互层岩石及松散土层,往往以坠落和剥

落为主。坡体中的裂隙越发育、越易产生崩塌,与坡体延伸方向近乎平行的陡倾角构造面,最有利于崩塌的形成。 2

崩塌的前兆特征  ①有小崩小塌发生;

 ②裂缝加大加宽、或出现新的裂缝;

 ③岩石崩塌前有时可听到摩擦声、撕裂声、错碎声;

 ④出现热、气、水等异常;

 ⑤动植物有异常。

崩塌分类及形成机理 •崩塌:岩土体以垂直向下移动方式为主。它的特点是从高处快速下落,前兆不明显,突然性强。

•崩塌方式可细分为

•(1) 倾倒式

•(2) 滑移式

•(3) 座落(错断)式

•(4) 鼓胀式

•(5) 垮落(拉断)式

倾倒式形成机理: 河流峡谷区,陡立岩质边坡段,因垂直节理与稳定岩土体分开,呈长柱形,受长期冲刷等,在重力作用下形成。

滑移式形成机理:在陡坡上,不稳定岩土体右向坡下倾斜的结构面或软面,因降雨、地震等触发,在重力下先滑后崩。

座落(错断)式形成机理: 在不发生倾倒失稳的陡倾边坡岩体,其下部为断裂部分(锁固端)在上覆长柱状岩体重力作用下,发生剪切错断,也即剪切力大于岩石的抗剪强度时,崩塌随即发生。

鼓胀式形成机理: 一般为上硬下软坡体结构,坚硬岩体后缘已形成贯通性拉裂缝,在上部硬岩重力作用下,其压应力大于软岩抗压强度时,软岩将被挤出而发生向外鼓胀,最终形成崩塌。 显然,下部软岩能否向外鼓胀,是此类崩塌能否产生的关键。

垮落(拉断)式形成机理:仍为上硬下软坡体结构,因风化或河流冲刷,将下部软岩淘成凹槽,上部硬岩则以悬臂梁形式突出来。 在突出岩体上,A点附近承受最大拉应力,且AB面剪力弯矩最大,但拉应力大于岩石抗拉强度时,拉裂缝会迅速发展直至崩塌发生。

2.2 滑 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岩体,沿着一定的软弱结构面或软弱带,整体或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岩土体以水平向前移动方式为主。 滑坡形成的地形地质条件 •地形地貌:滑坡一般发生在自然斜坡、人工边坡等地貌部位。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

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3

•岩性:结构松散,抗剪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易软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

土、泥页岩、煤系地层、及软硬相间的岩层的斜坡易发生滑坡。各种节理、裂隙、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顺坡缓倾的岩层面、裂隙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滑坡发生前的常见前兆特征 ①滑坡前缘出现裂缝,土体隆起,出现小崩小塌; ②滑坡后缘裂缝急剧加大加宽; ③岩体因摩擦错动出现声响,裂缝冒热气或冷气; ④泉水复活或干枯,水位突变; ⑤动物有异常。如蚂蚁、老鼠搬家,蛇出洞,鸡鸭惊恐、不回笼。

滑坡分类 •按滑动的力源不同可细分为:

•后缘加载的推移式、

•前缘卸荷的牵引式、

•软弱夹层强度降低引起的平移式等;

按滑体物质可分土质滑坡和岩质滑坡

2.3泥石流 沟道泥石流形成的地形地质条件 •泥石流上游形成区的地形多为三面环山,一面为狭窄出口的瓢状或漏斗状,周围山高坡陡、山

体岩石破碎、植被生长不良,且山势比较开阔、汇水面积大,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质的集中;中游流通区多为狭窄陡深的峡谷,谷床纵坡降大,使泥石流能迅猛直泻;下游堆积区为开阔平坦的山前倾斜平原或河谷阶地。 •泥石流易发区地质构造复杂,断裂褶皱发育,新构造活动强烈,地表岩石破碎,崩塌、错落、

滑坡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岩层结构松散、软弱、易于风化、节理发育、或软硬岩石相间互层易受破坏,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固体物质来源。 坡面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1、坡面较陡,限于30°以上斜面,下伏的基岩或相对不透水层浅,有时略有汇水条件 2、坡上的坡残积土较厚、植被较发育 3、是在地下水作用和后续强暴雨下诱发。暴雨过程中的狂风可能造成林、灌木拔起、倾倒,使坡面局部破坏。强降雨使坡面土体失稳。 泥石流前兆特征  ① 河(沟)床中正常流水突然断流或洪水突然增大并夹有较多的柴草、树木 ;

 ② 上游山谷中传来轰鸣声 ;

 ③ 有轻微的振动感;

 ④ 动物有异常。

2.4 地面塌陷 是指地表岩、土体在自然或人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种动力 4

地质现象。根据其发育的地质条件和作用因素的不同,可分为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 (1)岩溶塌陷 由可溶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其次有石膏、盐岩等)中存在的岩溶洞隙而导致可溶岩上覆土体产生陷落的塌陷称为岩溶塌陷。 (2)采空塌陷 由人为形成的地下采空区导致地面产生陷落的塌陷称为采空塌陷。 岩溶塌陷产生的条件 •岩溶发育,有无充填溶洞(空洞),土洞、大裂隙等地下空间。

•上覆土体厚度不大,不超过30m。

•水文交替强烈,水位反复升降,大降深抽水,久旱后大降雨。

地面塌陷发生的常见前兆特征  ①井、泉水位突然上升或下降,突然浑浊或翻沙、冒气;

 ②地面出现环状裂缝并不断扩展,局部产生地鼓或下沉;

 ③地下有响声。

3 地质灾害的危害 •造成人员伤亡

•造成财产损失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394号)第四条规定:地质灾害按照人员伤亡、经济损失的

大小,分为四个等级: •(一)特大型:因灾死亡30人以上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0 万元以上的;

•(二)大型:因灾死亡10 人以上30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1000 万元以下的;

•(三)中型:因灾死亡3人以上10 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以上500万元以下的;

•(四)小型:因灾死亡3人以下或者直接经济损失100 万元以下的。

二、地质灾害监测 •主要内容

•监测目的与作用

•监测现状

•监测方法

1、地质灾害监测目的与作用 • 地质灾害监测的目的:通过对地质灾害点的持续监测,掌握其有关要素的变形变化,从而判

断地质灾害的发生发展趋势,大致确定地质灾害的发生时间或时段,为预防地质灾害提供依据,以便及时采取措施,尽可能地减少生命财产损失,达到减灾防灾的目的。 监测的作用 地质灾害发生之前,一般都有一些前兆,如:出现地裂缝或已有的地裂缝加宽加长、出现地面下陷或鼓起、产生新的小滑塌、产生新的树木歪斜、泉水出现异常,等等 。这些变形变化给我们提供了对地质灾害进行预测的可能性。 通过监测,可以及时发现险情,及时采取避让防治措施。

监测的作用 近年来,通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预报和群测群防,取得了很多成 5

功预报的例子。 2006年,全国各地共成功避让各类地质灾害478起,共安全转移20566人;避免财产损失2.39亿元。 2007年全国各地共成功避让各类地质灾害920起,安全转移37926人,避免财产损失5.5亿元。通过监测成功避让地质灾害的方法主要是群测群防。

2、地质灾害监测工作现状 • 地质灾害监测是一项较新的工作,近年来开展得比较普遍。目前,全国有各类地质灾

害监测点6万多个,(主要是群测群防点)。利用专门仪器进行监测的点还不多。 • 地质灾害监测方式主要有人工监测、仪器自动监测。

• 监测工具:人工用皮尺、钢卷尺等,仪器监测主要是专用的监测仪表等。

• 目前一些重要的地质灾害点已采用仪器仪表监测,有些逐步实现自动化、高精度的遥测

系统。 • 随着监测技术方法的发展,拓宽了监测内容,由地表监测拓宽到地下监测、水下监测等,

由位移监测拓宽到应力应变监测、相关动力因素和环境因素监测。 3、地质灾害监测方法 • 对广大农村或基层比较适用的、既实用又经济的地质灾害监测方法是常用的两种:

1、位 移 监 测 法 2、宏观地质调查监测法(异常情况监测法) 3.1 位移监测法 •监测两个监测点之间的变形位移量、位移方位与变形位移速率。需设立相对固定点。主要用

于对裂缝、崩滑带、采空区顶底板等部位的监测,是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监测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内容之一。监测要用专门的记录表做好记录(群测群防记录本)。方法有:

埋桩法 监测滑坡体上的裂缝变化 埋钉法 贴片法

3.2宏观地质调查监测法 (异常情况监测法) 采用常规地质调查法,定期对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引起的宏观变形形迹(如地裂缝的出现、发生及发展变化;地面沉降、下陷、坍塌、膨胀、隆起、建筑物变形等)和与变形有关的异常现象(如地声、地下水异常、动物异常等)进行定时的观察记录,其记录表可参考地质灾害监测点记录表或群测群防记录本。 不稳定斜坡上有居民点,要对斜坡进行巡查、监测,注意观察地裂缝或其它异常现象的产生。 不稳定斜坡上及坡脚下有居民点,要对斜坡进行巡查、监测,注意观察地裂缝或其它异常现象的产生。 山坡上发现地裂缝、下陷、树木歪斜等异常,做好记录,及时报告。

危岩的监测,目前没有更好的方法,上不去,危险,只能是远距离观察它的变化,如,开裂、掉块、位移等。

 异常监测具有直观性强、适应性广、可信程度高的特点,不需要专门的仪器或工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