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教学设计一、教学指导思想本节课主要采用教师精讲点拨、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并利用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己主动探索、实践、观察、思考、分析、归纳、总结,体验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实验动手能力、认真细心的科研态度。
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是济南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通过对显微镜的介绍,使学生了解显微镜在生物实验中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为今后实验教学打下基础。
本节课是学生步入中学后的第一节实验课,要充分利用本节课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同时认真组织上好起始实验课,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实验纪律,对于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用低倍镜、高倍镜进行观察。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使学生认识显微镜的结构,了解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的计算方法。
2、了解显微镜的基本原理和正确的使用方法。
3、归纳总结显微镜使用规律、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使学生能正确使用显微镜,训练学生规范操作的技能。
【情感目标】1、通过显微镜的使用训练,对学生进行遵守实验室纪律的教育和爱护公共财物的教育,使学生养成科学实验的良好习惯。
2、在实验中,体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于探索、质疑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学情分析及教法建议、学法指导这节实验课是学生进入中学学习生物学的第一节实验课,因此,开始实验操作前,应进行实验室规则、爱护实验设施的教育,注意将实验过程组织好。
在学习过程中,不必对显微镜的原理进行深入的了解,而应让学生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熟练使用显微镜的目的。
这一节课的重点要放在学习显微镜的构造和使用上。
在观察贴有“上”字等数字、字母的代用玻片标本的基础上,结合观察人血涂片,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结构。
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达到教学目标:(1)让学生参看课本上的插图,对照显微镜实物,自己来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并进行显微镜的使用操作训练,然后经过学生对导学案中的提示内容进行归纳、概括,及时反馈检查教学效果。
要留出较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练习使用显微镜的探索。
教师应强调的是在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学生出现的错误及有关的注意事项,最后总结操作步骤、重点内容,并及时表扬在操作和纪律上表现好的学生。
(2)尽量地让学生利用课上时间反复多次练习,达到强化训练的目的。
五、教学流程课前自主预习案4.对照图,认识显微镜各部分的名称及作用:目镜物镜(1)握镜的部件是[]____,稳定镜身的部件是[]_____。
(2)调节光线强弱的部件是[]_____和_____上的_____。
(3)放置玻片标本的部件是[]___,中央有[]____两旁各有一个[]____。
(4)使镜筒在较小范围内升降的部件是[]_____。
(5)安装物镜的部件是[]____,用眼观察的镜头是[]____。
(6)在显微镜的结构中最主要的部件是[]_____和[]_____。
预习效果检测题:一、选择题1. 用显微镜观察时,如果光线太弱,应选用( )。
A. 大光圈、凹面镜B. 小光圈、凹面镜C. 大光圈、平面镜D. 小光圈、平面镜2. 取显微镜的正确方法( )。
A. 两手托镜B. 两手握镜臂C. 右手提着镜臂D. 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3. 显微镜最主要的部件是( )。
A. 镜筒和镜座B. 目镜和物镜C. 反光镜和光圈D. 镜筒和载物台4. 细准焦螺旋的作用是( )。
A. 调节光线的强弱B. 调节放大倍数C. 调出更清晰的物像D. 使镜筒快速上升5. 一台显微镜,它有三个目镜分别是5X、10X、15X,两个物镜分别是10X、40X,那么这台显微镜的最小和最大放大倍数分别是( )。
A. 50、400B. 100、200C. 50、600D. 400、6006. 显微镜的正确使用步骤是( )。
①对光②观察③整理和存放④安放装片A. ①②③④B. ④③②①C. ①④②③D. ④①②③二、非选择题1.在显微镜中看到的物像是实物的_______,而且比装片上的实物大的多。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______放大倍数和______放大倍数的______。
2. 若物镜、目镜被弄湿或弄脏,应该用______轻轻擦拭干净。
3.对光时,通过调节______来调节视野的明暗。
4. 用显微镜观察标本时,欲使原标本放大600倍,如果使用15X的目镜,则应选用______X的物镜。
【设计意图】(1)预习目标: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预习内容,具体达标要求。
(2)完成预习问题:设计针对性的预习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理解、掌握。
(3)自我检测预习效果:设计自主预习效果检测题,鉴定预习效果,发现问题,留待课堂探究。
课内探究案一、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规范操作显微镜2、尝试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3、能独立分析显微镜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二.导学过程环节一自主探究一如何对光、如何用低倍镜观察?1、如何对显微镜进行对光?(通过四转动,实现五点一线,完成对光)(1)转动,使镜筒上升,然后转动转换器,使对准通光孔;(2)转动遮光器,使最大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向目镜内注视,同时转动反光镜,使其朝向光源,使视野内亮度均匀合适。
(此步可归结为运用四转动,实现五点一线。
四转动即转动粗准焦螺旋、转换器、转动遮光器、转动反光镜;五点一线即:通过以上转动使目镜、物镜、通光孔、光圈、反光镜反射的光线在一条线上,从而使反光镜反射的光线穿过光圈、通光孔、物镜、目镜到达眼睛。
)2、安装装片(1)用钢笔或圆珠笔在载玻片中央写上一个很小的字母“b”,将上述装片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
(2)移动装片,使字母“b”正对的中心。
3、【观察一】低倍物镜的使用:①用手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下降,同时两眼从侧面注视物镜镜头,当物镜镜头与载物台的玻片相距约2mm时停止。
②用左眼向目镜内注视(注意右眼应该同时睁着),并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徐徐上升,直到看清物象为止。
如果不清楚,可调节细准焦螺旋,至清楚为止。
环节二小组合作探究一1、你组在显微镜下看到的字母是什么?与实际大小相比,有什么变化?这说明显微镜成像有什么特点?2、缓慢移动装片,你观察到视野中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有什么关系?3、如果视野中的字母偏向左下方,你认为应该如何移动玻片?试试看。
4、如果视野中有一个污点,你如何判断污点到底在哪一结构上?环节三教师精讲点拨一1、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是缩小的倒立的实像。
2、缓慢移动装片,视野中像的移动方向与标本的移动方向相反。
3、如果视野中的物象在左下方,要将其移到视野的中央应该向左下方移动玻片。
4、判断视野中污点所在的位置:首先移动装片,污点动则污点在装片上,污点不动,则污点不在装片上;再转动目镜,污点动则污点在目镜上,污点不动,则污点不在目镜上;那么,污点可能在物镜上。
环节四自主探究二练习使用高倍镜【观察二】高倍物镜的使用:①在低倍镜下,将被观察的目标移到视野中央。
②直接转动转换器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2、用石英电子表演示显微镜下看到的倒像的样子对于一个细胞,要让学生意识到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物象其实是它的倒像,比较困难,因为难以看出其倒像与原物的区别。
我用教室挂的石英电子表演示显微镜下看到的倒像是什么样子就形象多了。
具体做法:用双手拿住石英电子表的左右边框,正面面对学生,数字12在上,并引导学生观察数字1-12的位置和秒针的顺时针移动方向,向学生说明这是代表被显微镜观察的载玻片上的目标。
然后,左手拿左边框、右手拿右边框,在竖直平面内将电子表倒置。
同时,引导学生观察,这时观察到的数字1-12的位置和秒针的移动方向,与倒置前的区别。
并说明,此时看到的就是显微镜下看到的电子表的物象。
它是在平面内,上下、左右均倒置。
再引导学生观察秒针的移动方向并没有改变,仍然是顺时针移动。
这种模拟演示的优点是:形象直观,教师容易面向全体同学演示讲解。
学生容易理解,印象深刻。
【设计意图】显微镜操作必须严格规范。
教师要在规范使用步骤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自主训练,在训练中提高、总结使用体会。
环节六教师精讲点拨二1、镜头的擦拭:①用专门的擦镜纸;②擦镜头时,先将擦镜纸折叠几次,然后朝一个方向擦,不可来回擦或转动擦;③如果镜头被油污污染,则可在擦镜纸上滴几滴二甲苯,然后按上述方法擦拭。
2、显微镜的放大物象:是被观察物体的长和宽,不是面积,更不是体积。
【设计意图】教师要精选题型,充分考查出学生学习的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反馈纠正。
使知识得到深化和升华。
课后提升案一.下图显示显微镜操作的步骤,据图回答问题。
图1 图2 图3(1)图1所示的是。
(2)进行图2所示操作时,眼注视图示部位的目的是:。
(3)三个图所示步骤的操作顺序是:→→。
(4)在玻片上有一“F”字母,则在显微镜视野中看到的应该是()。
(5)在使用显微镜观察时,视野中有一污点,你如何判断该污点是在玻片标本上,目镜上,还是在物镜上?【教学反思】第一节实验课要让学生熟悉实验室规则,让学生明白来实验室上课必须遵守实验室纪律,安排好值日生。
要设计好导学案,最好把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注意的事项写在黑板显眼处,有利于学生边做实验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