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民法案例

民法案例

1哪些属于民事法律规范的调整范围?基本案情:2001年4月,原告江西省彭泽县物资平安汽车运输有限公司与两被告江西省彭泽县交通局、彭泽县公路运输管理所签订了一份合作协议书。

双方在合作协议书中约定,在彭泽县范围内交通局、运管所只批准设立原告一家公交公司,不再设立第二家,否则,原告有权要求两被告赔偿损失,按新增车辆每台每月10 0元标准赔付;两被告应依据法律、政策严格规范出租车市场,将现有的出租车限制挂靠在原告公司;负责所有农线班客车进入原告的停车场,进场营运;负责协调好公安、交警、城建等有关部门的工作,切实保证原告能依法营运,严禁黑车冲击客运市场。

原告必须按约定及时上交管理费,公交车每台每月上交100元整,挂靠的出租车每台每月上交90元,挂靠的农班车辆每台每月上交100元,交款时间为每月5号前一次性交清,到期未交,按应交款的5%计滞纳金。

原告有权要求对方履行该协议所规定的义务,如对方履行义务不符合要求,原告有权拒付管理费;原告必须按照国家法令、政策合法经营,照章纳税,否则将按有关法律、政策给予处理;原告独立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不得以任何经营上的理由拖欠税费及应交费。

在履行以上协议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原告租出去的车辆遭到执法大队的扣押,导致车辆不能正常营运。

原告多次要求两被告履行合作协议中规定的与有关部门协调的义务,切实保证其能依法营运。

交通局亦多次进行了协调但未起作用,最终导致原告租出的车辆不能正常营运,租赁户拒交每月2000元的租赁费。

原告提供证据证明在履行合作协议期间,由此导致的总经济损失为1228030.8 0元。

后原告与两被告经多次交涉未果,原告最后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不同观点:有的认为本案中原告与两被告所签的合作协议中的一方主体为行政机关,因此本合同属于行政合同,不属于民法的调整范围。

有的认为该协议仍然是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协议,因此仍然属于民法的调整范围。

评析:本案是涉及民法调整对象问题。

根据《民法通则》第2条的规定,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是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合同法》第2条规定:“本法所称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结合我国民事立法和实践,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可以概括为: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判断某一法律关系是不是民法的调整对象,首先从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入手,即是否属于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其次,看民事主体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是否具有平等性质。

只有具备了上述两个条件,方为民法调整的对象。

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本质特点在于其平等性,这是民法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根本特点。

所谓平等主体,是指主体以平等的身份介入到具体的社会关系当中,而不是在一般意义上判断主体间的平等性。

例如国家和公民虽然在一般意义上不是平等关系,但只要在其间发生的具体法律关系中,各个主体都是以平等的身份出现,就可以判断该法律关系是否具有平等性,如果具有平等性,就受到民法的调整。

民法中的平等,是指在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中当事人的地位平等,并不涉及在政治关系中当事人的地位平等问题。

(一)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人身关系,是指与人身不可分离、以人身利益为内容、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社会关系。

人身关系包括人格关系和身份关系。

人格关系是基于人格利益而发生的社会关系。

《民法通则》规定的“人格尊严”就属于一般人格利益。

同时《民法通则》还规定了生命、健康、姓名、名称、肖像、名誉等具体人格利益,这些利益通过法律确认就分别成为一般人格权和具体人格权。

身份关系是以特定的身份利益为内容的社会关系,如配偶关系、父母对子女的关系等。

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主体地位平等。

民法调整的人身关系的主体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相互之间没有隶属关系。

第二,与人身不可分离。

人身关系是基于人身利益而发生的关系,离开了人身就不会发生人身关系。

第三,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

人身关系中权利人的权利和义务人的义务,都不直接体现财产利益。

但是,人身关系与财产利益又有联系。

有的人身权可以转化为财产利益,例如企业名称权可以依法转让,有偿转让即可获得财产利益。

(二)民法调整的财产关系根据《民法通则》第2条的规定,我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所谓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关系。

财产关系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涉及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各类性质不同的关系。

财产关系的范围极为广泛,而民法是不可能调整全部财产关系的。

哪些财产关系应由民法调整呢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第2条的规定,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只是发生在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

根据财产关系的内容,财产关系可分为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

民法调整财产归属关系和财产流转关系。

前者为静态的财产关系,后者为动态的财产关系。

财产归属关系主要是财产所有关系,其经济性质属于所有制范畴。

财产流转关系是指财产由一人(包括组织)向另一个人转移而发生的关系。

财产流转的主要内容的经济性质属于商品交换关系,其典型表现是商品买卖关系、货币借贷关系、货物运送关系、货物保管关系等。

法律通过对当事人之间的商品交换的调整,保护权利人的权利,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本案中,其主要考察的就是民法的调整对象中的重要特征,即平等性,指参加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是以平等的身份介入的。

民事法律关系与行政法律关系的重大区别就在于平等性,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是不平等的,有管理与被管理的性质,即隶属性。

在本案中,判断该法律关系是否由民事法律规范调整,首先要判断其协议是民事合同还是行政合同。

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订立行政合同的直接目的是履行行政职能。

在行政合同中,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并不平等。

这是行政合同区别于民事合同、经济合同的主要特点。

本案中,两被告与原告签订合作协议书的目的并不是履行其行政管理职能,而是以平等的民事主体身份参与“合作”,享受收取管理费的权利,并以其用自身的行政管理职权保障原告的正常营运为义务。

该合作协议的成立并不是基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双方在合同中的法律地位完全平等,所以该份合作协议不属于行政合同,而是属于民事合同,应受民法调整。

2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的地位平等〖案情介绍〗2002年3月,某市山亭区房产物业管理处未与居民协商,就以水费亏本为由,擅自将执行几年的“抄表到户、计量向用户收费”改为只抄单元总表,并强制要求居民轮流收费,否则就停止供水。

居民对这种擅自更改供水收费方式的行为感到极为不满,曾多次要求物业管理处纠正其强制住户按楼道为其收取水费的做法,而物业公司却对此置之不理。

后在收取水费的过程中,物业管理处以居民所居住的楼道没有交齐水费为由,锁死了供水闸门,停止供水。

2002年8月,当地居民为维护己的合法权益,将物业管理处及物业公司的上级山亭区房建开发公司告上了法庭,请求法院判令被告立即恢复供水,并在以后的管理中实行抄表到户、计量收费。

〖审理结果〗一审法院经过审理,很快就作出了要求“被告物业管理处继续履行供水义务,在以后的管理中按规定向原告抄表到户,并根据原告的水表计量收取水费”的判决。

被告不服,向该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山亭区房建开发公司未经居民的同意,以水费亏损为由,擅自变更合同履行方式,并因居民不同意按其擅自变更后的合同履行方式交纳水费而停止供水,属违约行为,且与国家行政法规的规定和要求相违背。

山亭区房建开发公司作为物业管理的代管者和供用水合同的供水方,应从管理和设备上下功夫,以减少或杜绝亏损。

这也是其作为房屋开发商和物业管理的代管者及供用水合同的供水方所应承担的商业风险和义务,而其将亏损风险转嫁给住户承担,违背了公平及诚实信用原则。

因此,原告要求由山亭区房建开发公司恢复供水和在今后继续实行“抄表到户、计量收费”的请求成立,法院予以支持。

遂作出了上述判决。

〖评析〗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这一点在我国《民法通则》第2条有着明确规定。

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本质特点在于其平等性,这是民法区别于其他法律部门的根本特点。

这也就意味着当事人参与法律关系时,其地位是平等的,任何一方都不具有凌驾或优越于另一方的法律地位。

这也决定了当事人必须平等协商,不得对另一方发出强制性的命令或指示。

当事人的平等性还表现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民事主体适用法律规则是一律平等的,都要平等地受到民事法律的拘束。

民法上的平等性还表现在任何一个民事主体的权利在受到侵害之后,都应当平等地受到民法的保护和救济。

对本案进行分析,首先必须明确涉案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以确定其间纠纷是否属于平等主体之间的法律纠纷。

从现实情况来看,被告物业管理处及其上级山亭区房建开发公司作为物业管理的代管者和供用水合同的供水方,实际担负了一定的行政管理之责,其也是当地供水的惟一垄断者,具有公用事业管理者的身份。

但是这种管理职能的存在,并不影响其作为与居民地位平等的民事主体地位的存在。

因此,该纠纷应该属于我国民法的调整范围。

如果依民法中的平等原则来考察本案,可以发现,本案事实中有太多有违平等之处。

首先,物业管理公司擅自将传统的抄总表计量收费改为由居民代收并平摊差额部分水费的方式,并未与居民平等协商,缺少了一个平等的磋商过程,而只是采用了一种所谓的命令式的方式。

其次,被告要求居民相互抄表,承担总表和用户表的差额,实行居民集中交费的行为,属于将本应由供水企业自己履行的义务强加给对方履行,将自己单方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违反了民法规定的平等原则,也不符合《合同法》、《城市供水价格管理办法》等规定。

最后,供水方凭借其行业垄断地位,在居民未按照其单方命令操作时,违反法定条件和程序强行停水,与国家行政法规的规定和要求相违背,是一种违法的行为,也侵犯了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本案一审、二审坚持民法的平等原则,判决被告恢复供水和在今后继续实行“抄表到户、计量收费”无疑是正确的。

\作出有违公序良俗的服务行为应该承担民事责任〖案情介绍〗某女顾客于2002年5月2日晚在石家庄市一家肯德基餐厅用餐,期间使用该餐厅的女卫生间时,该肯德基餐厅一位男性员工(保洁员)进入该卫生间打扫卫生。

该女顾客被打扫卫生的男员工惊扰,认为餐厅在顾客使用卫生间期间安排男性保洁员入内进行打扫的举动侵犯了她的人格尊严,在请律师与餐厅交涉无效后将餐厅以及餐厅所归属的天津肯德基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其给予精神损害赔偿。

在庭审中,被告辩称,虽然确有一位男员工进入女卫生间打扫,但他是在敲门无应答后才推门,而且发现有个蹲位的门紧闭后就返身退出了,所以没有发生“侵害消费者人格尊严的事件”。

〖审理结果〗本案经过一审、二审,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终审判决认为,餐厅安排男员工打扫女卫生间及卫生间门上(有人使用时)无警示标志的管理方法不当,男员工进入的行为给这位女顾客造成了精神上的惶恐不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