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方剂学第4讲 泻下剂
热从二便而去
1、本方为“急下存阴”之剂。以数日不大
便,脘腹胀满,苔黄厚而干,或焦黑燥裂, 脉沉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2、可用于单纯性的肠梗阻等病。 3、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的比较: 大承气汤泻下与行气并重,主治痞满燥实俱 备的阳明腑实证。小承气汤不用芒硝,枳实 厚朴用量亦轻,其功轻下,主治痞满实的阳 明腑实轻证。调胃承气汤其功缓下,主治阳 明腑实证,燥实同见,而无痞满之证者。
热
白芍—养阴敛津,柔肝理脾
,
行 佐 大黄—苦寒泻热,攻积通便
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主治:脾约证由于肠胃燥热,脾津不足所致;脾为胃行其津
液,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能四布,但输膀胱故小便频数 ;燥热伤津,肠失濡润,则大便秘结。肠胃燥热,脾津不足,大 便秘结,小便频数。
方歌:麻子仁丸治脾约,枳朴大黄麻杏芍,
胃燥津枯便难解,润肠泻热功效确。 简捷记忆:麻仁丸用小承气,杏芍麻仁治便秘。
四、分类:
寒下—里热积滞实证。 温下—里寒积滞实证。 润下—肠燥便秘。 逐水—水饮壅盛于里的实证。 攻补兼施—里实积滞而正虚者。
五、使用注意:
1、用于表证已解,里实已成。若表证未解,里实已成, 则应视表里证的轻重,பைடு நூலகம்表后里,或表里双解。
2、兼有血瘀、虫积或痰饮,分别配伍相应药物治之。 3、泻下剂除润下剂外,均属峻猛,多年老体弱,新产血
水
结 短气烦躁—邪热扰及胸膈
饮
胸 舌上燥而渴 邪热在胸,水饮
结 于
证 大便秘结 互结津液不能敷布
胸 中
脉沉紧按之有力—邪盛于里而正不虚
君 大黄—苦寒峻下,荡涤肠胃热结 泻 热 臣 芒硝—咸寒,润燥软坚,助大黄破积散结,通腑泻热
逐 水
佐 甘遂—苦寒尤善峻下泻水逐饮并能泄热散结
与硝黄伍用以逐水泻实热,使结于胸中之水
亏,病后伤津以及血亏者,慎用或先补后攻,或攻步 兼施。孕妇忌用。
4、泻下剂多为苦寒之品,易伤胃气,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5、注意饮食,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不宜早进,以免 重伤胃气。
大承气汤《伤寒论》
组成:大黄15g 厚朴12g 枳实9g 芒硝6g
方歌: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 痞满燥实四症见,峻下热结第一方。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便秘 脾阳不足,寒从中生,
冷
或喜食生冷致寒实冷积阻于肠间
脾
积 腹痛 —寒主收引主痛
阳 不
便 秘
或久痢不止 —寒湿久留,冷积不化,损伤肠络
足 冷
积
证 手足不温 —脾阳不足不能达于四末
内
停
脉沉弦 —阳虚有寒,冷积内停之体征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温 君 附子—温补脾阳,祛除寒邪
补
脐腹疼痛 按之坚硬有块
里热津伤,燥屎积于肠中。
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发狂 (异病同治)
寒因寒用
热厥 —邪热积滞闭阻于内,阳气被遏不达四肢
痉病 —里热伤津劫液,筋脉失于濡养
发狂 —热扰神明,心神浮越
急下存阴
君 大黄—苦寒,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以祛“实”
臣 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通便以祛“燥”
峻
二者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更强
大黄—泻下攻逐积滞
脾 阳 臣 干姜—温中助阳,助附子温阳祛寒
攻
佐 人参—甘温,补脾益气。
下
与附子温补阳气以扶脾弱。助阳先益气之意
冷
积 使 甘草—助人参补脾益气;防大黄泻下伤中;
调和诸药。
麻子仁丸《伤寒论》
组成:麻子仁15g 大黄12g 杏仁10g
枳实6g
厚朴9g 白芍9g
组成:小承气汤 + 麻仁、杏仁、芍药、蜂蜜
趣味记忆:小黄识谱。 (芒硝,大黄,枳实,厚朴)
用法:先煮枳朴,大黄后下,芒硝溶服。 痞—自觉胸脘有闷塞压重感; 满—脘腹胀满,按之有抵抗感; 燥—肠有燥粪,干结不下; 实—腹痛拒按,大便不通;
2、热 结 旁 流 (通因通用)
下利清水,色纯青 其气臭秽
腑热炽盛,积滞内结不出, 迫肠中津液从旁而出
大黄附子(细心)汤《金匮要略》
组成:大黄9g 附子9g 细辛3g 功用:温阳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寒实腹痛。猝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
气急,大便不通。 方歌: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疝痛方;
冷积内停成实证,温下寒实可复康。 趣味记忆: 三物备急丸。
寒 胁下偏痛—虚寒之气上逆 积 发热—寒实内结肠胃,阳气内郁 腹 腹痛便秘—里寒积滞内结,阳气不运 痛 手足不温或厥逆—阳虚有寒不能达于四末 证 苔白腻,脉弦紧—寒实内结之体征
阳 明 腑 实 大 黄 、 枳 轻下热结
证。
实、厚朴
减枳朴量 三药同煎
大 黄 、 芒 缓下热结 硝、甘草
主治
痞满燥实 俱备的阳 明腑实重 证。
痞满实而 不燥的阳 明腑实轻 证。
阳明燥实 内结而无 痞满之证。
大陷胸汤《伤寒论》
心下痞满而痛,甚则从心下至 水热互结
水 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气不得通
邪
热
热 日哺小有潮热—邪热误陷波及阳明,未达到腑实 与
麻子仁丸《伤寒论》
脾 大便秘结 —燥热伤津,肠失濡润
约
证
胃中燥热,脾受约束
小便频数 津液不布,但输膀胱
肠胃燥热 脾津不布 肠失濡润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是脾主为 胃行其津液也。”
《素问•经脉别论》
润 君 麻子仁—质润多脂,滋脾润肠,润燥通便
肠 泻 臣 杏仁—利肺降气,润燥通便
里结 寒阳 积气 滞不 内运
温通 里便 散止 寒痛
君 附子—辛热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 臣 大黄—泻下通便,荡涤里实积滞 佐 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
寒,合用以制大黄之寒性止痛
温脾汤《备急千金要方》
方歌: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 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用法:大黄后下。
泻有形 之积滞
下
热 结 佐使 厚朴—苦温下气,除满消胀以除“满” 消无形
枳实—苦辛破结,导滞消痞,以消“痞” 之痞满
二者助硝黄推荡积滞攻下热结
三承气汤比较表
方名
相同
组成
不同 功效
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
调胃承气 汤
三 方 均 用 大 黄 、 芒 峻下热结
大黄荡涤 硝、枳实、
胃 肠 积 热 , 厚朴
均 可 治 疗 大黄后下
第四节 泻下剂
概述
一、定义: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 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 剂。 属“八法”中的“下法”。
二、立法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 引
而竭之” “其实者,散而泻之” 三、适用范围:便结不通与水饮内停所致的里实证。
如:热结、寒结、燥结、水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