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石缝间的生命》精品教案语文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石缝间的生命》精品教案语文版

《石缝间的生命》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理清思路,把握文章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学习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表达方法。

2、培养自己不畏艰难的勇气和敢于与困难作斗争的可贵品格。

3、细读课文,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本文善用抒情,激情洋溢的特点。

4、本文恰当地运用了对比、拟人等修辞方法,语言简练、生动,感情充沛。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目标4.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大自然并非对每个生命都施以恩惠。

有时,有些生命所面对的生存环境是异常艰难窘迫的,而能在这种种困境中顽强生存的生命,自有其震憾人心的力量。

石缝间的生命,就是这样震憾了作者的。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石缝间的生命》一文,希望你能从中受到教益。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石缝间的生命”这一标题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震撼力,它让人马上意识到生存环境的恶劣和生存下来的艰难,再细读全文,你更会被那种不畏恶劣环境、顽强生存、抗争的精神所感动。

自然就是这样,人类的生存也有同样的状态,在恶劣环境下生存的人必须学会适应环境,利用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土壤”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从而学会生存。

2、林希(1935-)当代诗人,小说家。

原名侯红鹅。

天津人。

著有诗集《高高的白杨树》、《无名河》等。

重要诗作有《无名河》、《你曾经是我的舞伴》等。

1950年开始发表作品,1954年在《河北文学》首发小说,曾任《新港》杂志编辑,后从事专业创作至今。

其诗集《无名河》获中国作家协会第二届新诗奖及1983—1984年度天津鲁迅文学特别奖。

3、学习生字:潸.(shān)然泪下凄凄艾艾.(ài)困厄.(è)吮.(shǔn)吸扼.(è)制犀.(xī)利贫瘠.(jí)采撷.(xié)狭隘.(ài)凋.落(diāo)峰巅.(diān)黑黝黝.(yǒu)驾驭.(yù)震慑.(shè)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本文共10个自然段,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总写在石缝间生存的生命令我感动。

第二部分(2—8):以议论为主,表达自己对石缝间三种生命为媒介表达对适应恶劣环境顽强生存者的敬意。

第三部分(9、10):对石缝间的生命进行三个角度的思考并赞颂这种生命的作用及意义。

四、默读感知:1、文章第一句话“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根据全文,其作用何在?原因何在?明确:这句话在文中起了“开门见山”的作用。

其中“石缝间倔强的生命”起开篇点题的作用,形容词“倔强”表明了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同时也是产生“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的原因。

“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则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一个要本原因所在。

可以说,这句话是文章的文眼。

2、高尔基曾经说过,思想是无处不在的,只要你愿意,即使在石缝里也可以发现思想。

根据本文,你是否能谈谈“石头缝里的思想”与“石头缝里的生命”在含义上有什么不同?明确:高尔基所说的“石缝里的思想”和本文的“石头缝里的生命”在本质上是相通的。

都是用来形容极其不寻常的条件下涌现出的力量的精神。

不同之处在于,“石头缝里的思想”实际上是人对石头缝里的生命或价值的发现。

而“石头缝里的使命”侧重的是石头缝里的种子所体现出来的倔强的精神品质。

五、教师小结:本文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对石缝间顽强的生命——野草、蒲公英、松柏的礼赞,讴歌了身处困境、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拼搏进取的人生,也赞美了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

本文是一篇咏物言志的散文,它兼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表达出作者对石缝间生命的敬畏之情。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

阅读散文可采用以下方法:1、缘景入情。

就是透过自然景物的描绘,进而把握作品的情韵美,洞察作者如何寄情于景,容情于理。

2、探求哲理。

就是在阅读中,力图把握作者对生活独到的思考和理解,探求作者对生活所寄寓的深刻哲理。

3、以小见大。

指在阅读中,关注作者对小题材的开拓,从平凡的题材中挖掘不平凡的思想意义,读者应善于见微知著,因小见大。

4、找准题眼。

题眼是指标题中能显示文章思想意义和感情倾向的具有关键性的词语。

它包含着作者在标题中要传达给读者的最重要的意思,标志着文章的写作角度和重点。

题眼出现在句子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细读感知:1、“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常使我感动得潸然泪下。

”——文章开门见山,表明作者对“石缝间的生命”的评价,正因为“倔强”地生存,才使作者“感动得潸然泪下”,这是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2、“于是,大自然出现了惊人的奇迹,不毛的石缝间丛生出倔强的生命。

”——过渡段,再次点题。

“不毛”说明石缝间的生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能倔强的生存。

3、“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生机竟是这样的不可扼制”,联系上下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认为“生命有权自认为辉煌壮丽”?全句话应该怎样理解?明确:①因为“生命的本能是多么尊贵”,所以“生命自认为辉煌壮丽”。

②这句话的含义是:任何生命都应该坚信自己有无穷的力量,它是任何恶劣的环境都无法从根本上阻挡的。

4、“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如何理解“规定”和“改变”两词不同的含义?明确:“规定”是指环境对生命成长起着的限制,约束和促进作用;“改变”说明环境可以从外部来改变和影响生命的发展。

作者借此告诉我们:凡是能够战胜环境得以生存的就是强者。

因为“生命就是拼搏”。

5、“如果一切的生命都不屑于石缝间寻求立足的天地,那么,世界上···又如何使自己在一代一代的繁衍中变得愈加坚强呢?”——作者用了两个“如果”,两个“试想”,并运用对比手法,气势磅礴、酣畅淋漓地赞美石缝间倔强的生命对于人类精神的意义和作用。

告诉我们:任何生物都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空间,并不断拼搏,这样才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6、“愿一切生命不至于因飘落在石缝间而凄凄切切。

愿一切生命都敢于去寻求最艰苦的环境。

”——用两个“愿”激发一切生命要敢于面对恶劣环境。

第一个“愿”意思是说不要因为环境的恶劣而自暴自弃,第二个“愿”意思是说要敢于挑战恶劣环境并与之抗争。

继而,作者将对自然生命现象的思考过渡到对人生态度的认识:即人生要经历磨练才能提高生命的精神境界,发掘出生命的意义和辉煌。

7、在“生命正是要在最困厄的境遇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从而锻炼自己,使自己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中,“发现”、“认识”、“锻炼”和“升华”四个词语有何关系?说明了什么?明确:四个词是有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说明了生命适应环境并改造自身的一般规律。

8、理解第9自然段中两句话的含义。

明确:第一句“石缝间顽强的生命,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哲学的,又是生物学和哲学的统一。

”这句话的含义是:生命既有自然的属性,又有社会的属性,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两者缺一不可。

第二句话“它又是美学的,作为一种美学现象,它展现给你的不仅是装点荒山枯岭的层层葱绿,它更向你揭示出美的、壮丽的心灵世界”的含义表明,在自然性和社会性统一的生命个体中,当它具备了顽强的精神后,它就会表现出人性中至真至善至美的崇高品格来,就具备了美学的性质。

9、文章开头说石缝间的生命是“顽强的生命”,结尾说它是“顽强的生命”。

作者这样措辞,有什么用意?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关系是什么?明确:作者透过生命个体在与自然环境斗争中表现出来的“倔强“,深刻认识到了生命的”顽强“,由此赞美了一切自强不息的生命。

第一段与最后一段构成因果关系。

使文章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三、合作探究:1、作者通过描写石缝间的生命,赞颂了怎样的精神?明确:作者通过对石缝间顽强生存的小草和改变自己、适应环境、顽强生存的蒲公英以及在本不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里为自己占有了一大片天地的松柏的描写,赞扬了在困境中顽强拼搏、敢于迎接艰难困苦的挑战,在适应环境、战胜困厄之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完成自己、升华自己的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

2、细读课文,说说作者是怎样问绕主题,选择三种不同的植物进行具体描写的。

明确:作者选取了野草、山花和松柏展开描写,描绘了它们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根、叶、躯干等方面的形态,表达了对困境中顽强拼搏、敢于挑战的精神赞美。

3、作者说:“生命就是这样地被环境规定着,又被环境改变着,适者生存的规律尽管无情,但一切的适者都是战胜环境的强者,生命现象告诉你,生命就是拼搏。

”结合自己或身边的实例,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环境可以改变人生,环境影响人生,这是第一层的认识。

第二层的升华是,适者是战胜环境的强者。

生命就是拼搏。

要适应环境,要战胜环境,要顽强地生存,要坚定地成长、发展。

四、教师小结:这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通过对“撒落到天涯海角”的石缝间的生命的描述,赞美了石缝间的生命的那种倔强和崇高的品格,阐述了生命的内涵就是拼搏,启示我们:要做驾驭生活的强者。

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二。

六、板书设计:2、石缝间的生命总写——点题:石缝间的生命令“我”感动;分写——原因:生命顽强、贡献精神;总写——诠释:石缝间生命的价值及意义。

————顽强、贡献(首尾呼应)。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