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中考课内文言文备考讲义七年级上册1童趣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项为之强。
项:颈,脖颈。
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
徐:慢慢地。
以:用3、果如鹤唳云端。
果:果真,果然。
唳:鸟鸣4、以从草为林。
林:树林5、兴正浓。
兴:兴趣6、方出神。
方:正7、鞭数十,驱之别院。
鞭:用鞭子打,抽打。
驱:赶8、必细察其纹理。
细:仔细。
察,观察9、昂首观之昂:抬。
首:头。
之:它,代蚊子10、为之怡.然.称快。
怡然:愉快的样子二、译句1、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于空中翻译: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2、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翻译:仰起头来观察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
3、神定,捉吓蟆,鞭数下,驱之别院翻译: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了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答案: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答案: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答案: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答案: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答案: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虫相比,癞蛤蟆与蚊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好理解了。
《论语》十则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
多次进行自我检查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
殆:危害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相同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
是,这。
知, 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宽广,刚毅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
施,施加。
二、句子翻译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三、阅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 )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5)《论语》中有谈学习态度的,也有谈学习方法的,请简要回答。
谈学习态度的:学而时习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谈学习方法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
(6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7)《论语》的\"论\"读I tn,它是记录孔子及其门徒的言行的书。
文中告诉我们,学习必须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8)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9)找一找这篇文章中包含哪些成语?并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成语。
答案示例:1、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
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2、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3、三人行必有我师:在一起行走的许多人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
(10)仿写有勤,才有了孔子“韦编三绝”的佳话,也才有了世界文化史上十大名人之一的美誉;-答案示例:有勤才有曹雪芹“批阅三载”增删五次的壮举,也才有了文学史上不朽的名著 《红 楼梦》 3、山市、解释加点词语义。
1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山市,山中蜃景。
2、 数年恒不一见。
数,几。
恒,经常。
3、 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相顾,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念,想起。
近中,附近。
前。
4、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记。
楼,像楼一样,堂,像堂一样, 坊,像坊一样。
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 5、 层层指数。
数,数数6、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屑屑,忙碌的样子。
或凭或立,不一状。
或,有的人。
凭,依靠。
不一状,各不相同。
7、 或凭或立,不一状。
或,有的人。
凭,依靠。
不一状,各不相同。
8、 倏忽,如拳如豆。
倏忽,突然。
二、 翻译句子。
1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
公子孙禹年和他的朋友在楼上喝酒。
2、 或凭或立,不一状 有的靠着,有的立着,形状不一。
3、 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这几年总不出现一次。
三、 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答案: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 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 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 答案: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 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市”?答案:当时的人们不能对 “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 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 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答案: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5、 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答案:孤塔一宫殿一城市一危楼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答案: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七年级上册:4、《世说新语》两则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俄而:片刻。
2、 撒盐空中差可拟。
拟:比,比拟 3、 未若柳絮因风起 。
未若:比不上 4、 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
去:离开。
5、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期:约定6、 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弓I :拉7、 尊君在不?“不”通“否”8、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集:集会 三、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
1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
答案: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2、 《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答案: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 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3、 为什么样“公大笑乐”?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骤:急速。
欣然:高兴的样子乃:才 委:舍弃 顾:回头看答案:“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
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4、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他有哪些特点?你受到什么启发?答案: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
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七年级上册:5智子疑邻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 天雨墙坏。
雨:下雨坏:毁坏。
2、智子疑邻。
智:以……为聪明。
3、不筑。
筑:修补。
4、其邻人之父亦云。
亦云:也这样说。
5、暮而果大亡其财。
暮:晚上果:果然亡:丢失。
6、其家甚,智其子。
其家:那富人家二、《智子疑邻》的寓意是?答案:凡事要尊重事实,不能凭主观感情去判断是非,听意见只应听正确的,而不要看这意见是什么人提出,对人不能持偏见。
塞翁失马一、解释加点的词的含义1马无故亡而入胡。
亡:逃跑2、人皆吊之。
吊:慰问3、此何遽不为福乎。
何遽:为什么就,怎么就。
为:是。
4、居数月。
居:过,经过5、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将:带领6、死者十九。
十九:十分之九。
7、胡人大入塞。
大:大规模。
二、阅读《塞翁失马》回答问题。
1中心思想这则寓言以“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的故事,说明了“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的道理,教育人们要顺应自然,不可过分计较得失。
2、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坏事可以变成好事,好事也可以变成坏事。
人们看问题要全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事物的反面。
七年级下册:伤仲永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世隶耕。
隶:属于。
2、未尝识书具。
尝,曾经。
3、父异焉。
异:对.... 感到诧异。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自是:从此。
就:完成。
5、邑人奇之。
奇:对感到奇怪。
6、稍稍宾客其父。
客:把……当作宾客7、父利其然也。
禾认为……有利可图。
其然,代词,这样。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日:每天。
扳(pm):通“攀”,牵、弓I。
环,四处,到处。
谒:拜访。
9、不使学。
使:让10、不能称前时之闻称:相当,比得上。
前时之闻:以前听说得(名声)。
11、泯然众人矣。
泯然:消失,这里是毫无特色得意思。
12、贤于材人远矣。
贤:胜过。
材人,有才能得人。
13、则其受于者不至也。
不至:没有到达。
14、伤仲永。
伤:哀伤、伤感。
15、或以钱币乞之。
或:有人16、从先人还家。
从:跟从,跟随。
17、卒之为众人。
卒:最终18、固众人。
固:本来。
二、翻译下列句子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翻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作客,有人用钱财和礼物求仲永写诗。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
于邑人,不使学。
翻译:他的父亲认为那样有利可图,每天牵着方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翻译: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泯然众人矣。
翻译: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样了。
5、余闻之也久。
翻译: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翻译: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以前的名声相称。
三、回答下列问题。
1、《伤仲永》中的哪些句子介绍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答案: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答案:“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又指什么?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3、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答案: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