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一部分数控机床概述知识讲解

第一部分数控机床概述知识讲解


第一台数控机床诞生至今五十年以来,数控机 床的核心—数控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二个阶段和 六代的发展。
1.数控(NC)阶段 2. 计算机数控(CNC)阶段
数控(NC)阶段(1952—1970)
早期的计算机运算速度低,这对当时的科学计算和数 据处理影响不大,但它不能适应机床实时控制的要求。
人们不得不采用数字逻辑电路,搭成机床专用计算机 作为数控系统,被称为硬件连接数控(HARD—WIRED NC),简称为数控(NC)。
(7)机床本体 数控机床的机床本体与传统机床相似,由主轴传动装置、
进给传动装置、床身、工作台以及辅助运动装置、液压气动系 统、润滑系统、冷却装置等组成。但数控机床在整体布局、外 观造型、传动系统、刀具系统的结构以及操作机构等方面都已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数控机床的要 求以及充分发挥数控机床的特点。
1.1.2 数控机床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数控机床是一种利用信息处理技术进行自动加工控制的 金属切削机床,一般由控制介质、计算机数控装置、伺服 驱动装置、机床本体、可编程控制器(PLC)、检测反馈装 置和辅助装置等部分组成,如图1-1所示。
数控机床各部分简介如下:
(1)控制介质 要对数控机床进行控制,就必须在人与数控机床
合资批量生产一些数控机床,数控装置的稳定性、可靠性有 了明显的改善,开始为用户所接受; 1985年后 我国已经能生产45种各类数控机床来满足工业发展的 需要,同时数控机床功能部件的专业厂也逐渐形成规模; 1990年中期 国产数控装置也开始崭露头角,进入21世纪,国产 的数控系统才开始形成生产规模,拥有自主版权的五轴联动 数控系统,打破了西方对高端数控系统的垄断。
(5)反馈系统
反馈系统的作用是通过测量装置将机床移动的实际位 置、速度参数检测出来,转换成电信号,并反馈到CNC 装置中,使CNC能随时判断机床的实际位置,速度是否 与指令一致,并发出相应指令,纠正所产生的误差。
(6)辅助控制装置 辅助控制装置包括刀库的转位换刀,液压泵、冷却泵等控制
接口电路,电路含有换向阀电磁铁、接触器等强电电气元件。 现代数控机床采用可编程控制器进行控制,所以辅助装置的控 制电路变得十分简单。
随着电子元器件的发展,这个阶段又历经三代: 1952年的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组成的数控系统; 1959年的第二代—晶体管计算机组成的数控系统; 1965年的第三代—小规模的集成电路计算机组成的数控 系统。
计算机数控(CNC)阶段
这一阶段从1970年开始至今。1970年研制成功大规模 集成电路,并将其用于通用小型计算机。此时的小型计算机 ,其运算速度比五、六十年代的计算机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比专门搭成的专用计算机成本低,可靠性高。于是,小型计 算机被用作数控系统的核心部件,从此进入了计算机数控( CNC)阶段。
(4)可编程控制器(PLC)
数控设备用可编程控制器主要完成数控设备的各种执 行机构的逻辑顺序控制,即用PLC程序代替用继电器控制 线路,实现数控设备的辅助功能、主轴转速功能、刀具功 能的译码和控制。
数控设备用PLC有内装型和独立型两种。内装型PLC从 属于CNC装置,PLC硬件电路可与CNC装置其它电路制 作在同一块印刷板上,也可以作成独立的电路板。独立型 PLC独立CNC装置,本身具有完备的硬、软件功能,可以 独立完成所规定的控制任务。
计算机数控阶段也经历了三代:
1970年第四代—小型计算机数控系统; 1974年第五代—微处理器组成的数控系统 1990年第六代—基于PC的数控系统。
国内数控技术பைடு நூலகம்发展情况
我国数控技术是从1958年开始研制的: 1958年-1965年 我国数控机床处于研制、开发时期,比国外相
比起步晚了十年; 1968年 清华大学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小型数控立铣; 1980年前 我国数控机床80%为线切割机床(低端数控机床); 1980年后 引进日、美等国的数控装置及伺服系统的技术,开始
(3)伺服驱动装置
伺服单元是CNC装置和机床本体的联系环节,由驱动器、 驱动电机组成,并与机床上的执行部件和机械传动部件组成数 控机床的进给系统。它的作用是把来自数控装置的脉冲信号转 换成机床移动部件的运动。对于步进电机来说,每一个脉冲信 号都使电机转过一个角度,进而带动机床移动部件移动一个微 小距离。每个进给运动的执行部件都有相应的伺服驱动系统, 整个机床的性能主要取决于伺服系统。 驱动装置把经过放大的 指令信号变成机械运动,随过简单的机械连接部件驱动机床, 使工作台精确定位或按规定的轨迹作严格的相对运动,最后加 工出图纸所要求的零件。
一、数控技术的发展史
1、1946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 。
2、第一台计算机诞生6年后,即在1952年,计 算机技术应用到了机床上。
1952年美国空军当局委托美国麻省理工大学与 帕森斯公司合作研制了第一台三坐标数控铣床。
此后,英国和日本在1958年、德国在1959年相 继制造出数控机床。
从此,传统的机床产生了质的变化。
之间建立某种联系,这种联系的中间媒介物就是控制 介质,又称为信息载体或程序。机床加工之前,先要 根据零件图上规定的尺寸、形状和技术条件,编出工 件的加工程序,将加工工件时刀具相对于工件的位置 和机床的全部动作顺序,按照规定的格式和代码记录 在信息载体上。
(2) CNC装置
CNC装置是数控机床信息的输人、处理和输出三个部分组 成。CNC装置接受数字化信息,经过装置的控制软件和逻辑电 路进行译码、插补、逻辑处理后,将各种指令信息输出给伺服 系统,伺服系统驱动执行部件作进给运动。
第一部分数控机床概述
1.1.1 数控机床的产生
1948年,美国帕森斯公司接受美国空军委托,研 制直升机螺旋桨叶片轮廓检验用样板的加工设备。由 于样板形状复杂多样,精度要求高,一般加工设备难 以适应,于是提出了应用电子计算机控制机床加工样 板曲线的设想。1949年,美国帕森斯公司与美国麻省 理工学院(MIT)开始共同研究,并于1952年试制成功 世界上第一台三坐标立式数控铣床,数控装置采用的 是电子管元件。后来,又经过改进并开展自动编程技 术的研究,于1955年进人实用阶段,这对于加工复杂 曲面和促进美国飞机制造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关主题